大唐太子的悠閑生活  第五百三十一章 只有利益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作者:張九文  書名:大唐太子的悠閑生活  更新時間:2025-01-04
 
大唐的運河每年吞吐糧食數百萬石,尤其是今年的運河,其運量幾乎要到了極限,許圉師給的奏報越來越全面,運河的建設到了如今,治理比建設顯得更重要了,也更難。

今天,李承乾看完了奏報,又與父皇去太液池釣魚,宮里宮外都在為了父皇的六十大壽忙碌,母后與蘇婉時常走在一起安排著事宜。

父皇坐在太液池邊,須發已白。

柴紹過世了,衛公也不在了,鄭公過世了,房相也過世了,現在的父皇看起來寂寥很多。

平日里父皇與舅舅走得很近,李承乾看了看四下問道:“今天舅舅沒來嗎?”

李世民道:“輔機與知節去看敬德了,敬德七十多歲了,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父皇早在幾天前就去看望過尉遲大將軍,征戰半生的大將軍已到了晚年。

李世民又問道:“那小子呢?”

李承乾道:“下了早朝就跟著上官儀走了。”

李世民低聲道:“嗯,挺好的。”

父皇釣魚還是老樣子,坐在太液池邊的高臺上,底下坐在五個內侍,每個人手里提著魚竿,正聚精會神看著魚線,不敢有一絲懈怠,盯得眼神累了,他們就使勁眨了眨眼。

而父皇就這樣斜靠著柱子,手里拿著一卷書,雙腳擱在暖爐邊,悠哉看著書卷。

父皇都是太上皇了,釣魚而已,自然不用父皇親自動手了。

李承乾揣著手站在一旁,抬首道:“每年下雪的時候,太液池的景色都好看。”

李世民道:“聽明達說,近來關中的下雪天比往年少了?”

“是啊,倒也不足為奇,關中每年有雪就挺好,若是雪天短暫也挺好的。”

“雪天太短也不好。”

還有些許的雪花落在平靜的水面上。

有魚兒咬鉤,一個內侍將魚釣了上來,而后雙手捧著道:“陛下,有魚了。”

李世民依舊坐著,只是笑著點頭。

內侍會意就將魚兒放入了一旁的水盆中,接著去釣魚。

李承乾依舊站在一旁,若是父皇多準備一些人手,比如說在太液池的一側放滿了魚竿,這個池子的魚也遲早會被父皇釣完的。

這么多年了,父皇行事還是這般大開大合的架勢。

李世民回頭看了看站在身邊的兒子,問道:“你將祿東贊放回去了?”

“嗯。”

“你就不擔心祿東贊回到吐蕃蓄養兵馬再去攻打河湟松州?”

李承乾蹙眉道:“兒臣覺得祿東贊不會這么做,再者說兒臣也不想在這種事上浪費心力,很多細枝末節的事兒臣不會過問的。”

又見父皇很是疑惑,李承乾接著道:“假設祿東贊在吐蕃作亂,那就是吐蕃都護府與吐蕃崇文館的職責。”

“職責?”

“兒臣用人不疑,他人的職責兒臣何須疑慮?”李承乾又道:“再者如今兒臣也能說一句祿東贊老矣。”

李世民感慨嘆息,在池邊的冷風中吐出一口熱氣,言道:“朕當年要是有你這般底氣就好了,可嘆吶。”

言語中有種歲月不饒人的感覺。

李承乾抬首道:“其實父皇也沒將祿東贊放在眼里不是嗎?父皇想要的是更大的拼圖。”

李世民道:“是啊,朕很久沒有新的拼圖了。”

喝著茶水,坐在水榭內,李世民看著此時的景色,又見內侍釣了魚上來。

這些魚也不是釣上來就要吃了,偶爾一兩條也會吃,可多數時候釣得多了,也都會放生。

“母后。”

“嗯,這些天為了你父皇的大壽忙前忙后,你也別疏忽了國事。”

“母后放心。”

李世民聽著話語聲,見兒子走遠了,又見妻子端著一些糕點而來。

長孫皇后太后將盤中的糕點放下,坐在爐子邊緩聲道:“這是褚亮的妻子從江南送來的糕點。”

李世民看著妻子的白發垂落,詢問道:“是為了太子師的事。”

“朝中的事妾身倒是不知,也不曾聽婉兒說起。”

李世民拿起一塊糕點,放入口中吃著道:“朕倒是聽說褚遂良與許敬宗為了爭搶太子師的位置大打出手。”

“他們倒是覺得承乾真會從他們這些人當中選老師?”

李世民道:“嗯。”

長孫皇太后拿起一旁的大氅,給丈夫披上,而后繼續織著衣裳。

皇太后所織的這種毛衣,在坊間也有不少,而且只需要幾根木棒就能織好。

雖說這種衣服穿著并不是太舒服,勝在保暖,而且已成了長安婦人們的一種風潮。

李世民也拿起毛線坐在妻子身邊,努著下巴蹙眉織著。

夫妻倆都很清楚,承乾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朝臣是有職責的,皇帝也有職責的,在職責所系之間承乾向來是一個將界限分得很明白的人。

因此,承乾在處置政事時不會動用感情,任何想要用感情去打動皇帝的人,都會碰一鼻子灰。

別人想要用血脈所系的話語來從皇帝這里得到便利,承乾向來是看破,不會說破,只會安靜地看著別人流淚。

這才有了如今的皇帝不近人情的傳聞。

李世民是不喜這些傳言的,畢竟兒子是皇帝,明明這個兒子為人處世都很好,很有分寸,政事處置得體,卻還招來這么多不好的傳言。

“近來青雀打算出個遠門,過了冬至宴之后就要動身,說是把李欣這小子交給我們兩位老人家撫養。”

聽到妻子的話語,李世民道:“朕都管不住這些孩子了,他去做什么?”

長孫皇太后道:“說是要去看看中原各地的土地,先去蜀中看看蜀中的鹽井。”

見眼前的丈夫也沒心思聽這些,就不再多言了。

隨著太上皇的六十大壽臨近,長安城也提前熱鬧了起來,皇帝有旨,冬至那一天解除宵禁。

張大安也在冬至前,趕到了長安城,他只比太子晚到了半個月。

京兆府,顏勤禮看著他遞來的奏章,問道:“如此來說,王玄策,劉仁軌他們也快回來了?”

張大安回道:“是的。”

這是第二批回到長安的安西軍。

見顏府尹神色不太好,張大安道:“懷英也快到長安了。”

以張大安的官職與資歷還不足以去面見陛下,因此他的工作由京兆府尹顏勤禮來問詢。

顏勤禮是想著狄仁杰,其實不止他自己,還有狄知遜與許敬宗。

本來就是在京兆府眾人眼皮底下長大的孩子。

顏勤禮看罷了文書上的事,道:“劉仁軌推舉你任京兆府尹。”

張大安行禮道:“下官慚愧。”

“朝中新任命要在來年的上元節之后,等到了上元節安西軍也該都到長安城了,到時候會有不少新任命。”顏勤禮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先適應如今的長安變化。”

張大安作揖道:“謝顏府尹照拂。”

顏勤禮道:“你能不能成為京兆府尹也不是一封舉薦奏章可以決定的,朝中的任命都要經過中書省復議再復議,特別是升遷與貶黜的事宜,如今中書省有十六個中書侍郎,屆時有的熱鬧了。”

言罷,顏勤禮看著外面的夜色道:“你還記得許圉師嗎?”

“記得。”

“今年,陛下讓他任中書省侍郎身兼河道監正,這朝堂早就不一樣了,你且多看看吧。”

顏勤禮離開之后,張大安還站在原地,因已入夜了,京兆府的堂內只有燭火點著,顯得有些昏暗。

從西域回到長安城的張大安反倒是有些水土不服了,這兩年在外都習慣了,再回到長安頗有種不適應的感覺。

翌日,張大安就回家祭拜了過世多年的父親,離家多年總算是回來了。

之后,張大安又去拜會了張柬之,還要給狄仁杰送信的。

如今的張柬之留著短須,正在給一群新晉的官吏講課。

文林館,多是官吏上任之前要來的這里經過考試的地方。

朝中將這里當作官吏上任前,進行再教導的學館。

張大安拿著狄仁杰書信等在門外,聽著張柬之給這些人講述,這里講的多是一些鄭公當年留下來的話語。

還有一些戒奢以儉的話語。

正因這里是關中,陛下才一直倡導戒奢以儉,否則關中這么多人口,如何去養?

一邊關中要不斷地吸納資源,不斷地儲備資源,一方面人們也要節約。

為了關中長久之計,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要簡樸生存。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活法,貞觀年間或許不必如此,因當時的關中還沒有這么多人口,可也沒好太多。

如今關中糧食又到了八錢一斗,可誰要是浪費糧食與水,都會被人數落。

為了不被人數落,就連大人都要從小教導孩子,要節儉。

等講課結束了,張柬之得到書童的稟報,這才走出來,道:“張大安?”

“正是。”

張柬之解釋道:“這幾個書童都是李善的弟弟,李善是老夫收的門生。”

弟子或許只能有一兩個,但門生可以有很多個。

也就是說張柬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弟子。

張大安遞上書信道:“這是狄仁杰讓在下送來的。”

張柬之拿過書信一邊看著一邊走著,又道:“慕容順也加入遠征了?”

“那時候下官就離開了蔥嶺,之后的戰事在下就不清楚了。”

張柬之道:“去年陛下命人修建了昆明池,與老夫一起去看看?”

“好。”

如今的昆明池邊有幾間小屋,那都是看管這里的官吏。

張柬之道:“現在關中也有河道監了,這關中的人口越來越多,水源也就越來越重要,兩百萬人口啊,哪怕是幾十萬口人,每人一張嘴都能將這池水喝光了。”

說著話,兩人來到昆明池邊,因穿著官服沒有受到阻撓。

張大安望著平靜的昆明池,疑惑道:“以前的昆明池沒有這么多水,也沒有這么寬廣。”

張柬之道:“朝中將這稱之為水庫,就像貞觀年間建成的淤地壩,既是堤壩又是水庫。”

“近來還有人向陛下進諫有關遷都之事嗎?”

“沒有。”

兩人沿著河岸走著,張柬之又道:“朝堂上沒人說過遷都之事,朝臣不會直說,但會旁敲側擊,英公給朝臣們轉述過陛下的意思,洛陽很好,陛下會時常去看看。”

張大安是從貞觀年間走來的人,他的孩童時期就是在李唐的內憂外患中長大的。

李唐能有如今的局面不容易,現在的皇帝在關中的民心頗重,自建設關中開始,李唐皇帝的根基一直就在關中。

一道旨意能讓兩百萬人一起節儉,足見其旨意之下,這位皇帝在關中的號召能力,強大得令人發指。

換言之,只要皇帝一句話,兩百萬人都可以是皇帝的大軍。

君與民向來是個很復雜的議題,而兩晉之后,一邊是士族風光,一邊是民不聊生。

可能,現在的皇帝也常看史書,很清楚知道歷代王朝走過的前路是什么樣的。

對此,張大安只能這么理解,站在重修過的昆明池邊,總覺得有種無比的暢快之感。

“是啊,皇帝是不會遷都的,至少現在這位皇帝不會。”

張大安不知狄仁杰交給張柬之的信中都寫了什么,回到長安城時,已有不少不良人在長安城巡視了,因為明天就是冬至了,就是太上皇的六十大壽。

南詔是西南的邊陲小國,如今與吐蕃接壤,南詔這個國名還是當今陛下賜予的,現在的長安坊民也都知道南詔這個小國,卻不知南詔以前叫什么。

皇城,李世民坐在自家的廟堂內,看著一眾靈位沉默不語。

李承乾帶著兒女正在祭拜。

“承乾,你說朕的靈位該放在哪個位置?”

“父皇想放在哪里?”

李世民扭過頭,不想回答,還有一種隨你放哪里的架勢,不滿道:“你自小就喜反問別人,當年也是,現在也是,當年李綱教導你的時候,你不是這樣的。”

李承乾道:“只可惜老先生過世得太早。”

“朕當年也憂慮過該不該讓李綱繼續教導你,朕想著想著……沒想到他老人家就過世了,不提也罷。”

李承乾面帶笑容,讓身邊的孩子拜完祖輩就離開。

黃昏落在父子兩人身上,李世民又道:“陰山有消息送來,李思摩快老死了。”

李承乾在一旁坐下,緩緩道:“他給大唐的價值有多少,兒臣就給他的后人多少厚待。”

“你一定要說得這么冰冷嗎?”

“父皇放心,兒臣的政治只有利益,不談感情。”(記住本站網址,XS52info,方便下次閱讀,或且百度輸入“xs52”,就能進入本站)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