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大唐與大食之間,勢如水火。使團無法經過大食。需從里海北方繞過,更顯艱難重重。崔學士帶領使團途徑部落、諸國,要盡可能地記錄山川地勢,風俗人情。到達羅馬后,以華夏與羅馬聯合為由,將更多的工匠、文學、醫學、歷史、地理等書籍帶回長安……”
李瑄向崔漢衡囑咐道。
大唐包羅萬象,要取其菁華,去其糟粕。
即便大唐現在領先時代,但西方,甚至大食,也有大唐學習的地方。
這也是李瑄執著于建立智慧宮的目的。
“臣定盡早準備,不辱使命!”
崔漢衡拱手說道。
一如張騫出使西域一般,為華夏帶來新的農作物,帶來不同的文化注入。
這是偉大的使命,他縱九死亦不后悔。
“將來的史書上,一定有崔學士的大名。國家和朕都在你的背后,不要有后顧之憂。”
李瑄又親自向崔漢衡承諾道。
他的家人和妻兒,國家會照看,不必有身后事的憂慮。
李瑄很看重此次崔漢衡對歐洲的出使,關系到未來大唐西擴。
等崔漢衡從君士坦丁堡回到河中,就可以帶來關于君士坦丁五世約定進攻大食帝國的時間。
在李瑄看來,大食帝國一定要被消滅。
否則會危害的到今后。
“臣謝至尊!”
崔漢衡再次起身一拜。
有至尊的話,他沒有什么再擔憂的事情。
接下來,當盡心準備,全力以赴去完成至尊的重托。
李瑄又向崔漢衡一番叮囑后,崔漢衡恭敬退去。
待崔漢衡代表大唐使團離開長安的前夕,李瑄會對崔漢衡和使團進行宴飲。
同時,也會從禁軍中挑選勇士,為大唐使團保駕護航。
十二月的太極殿望日大朝會上,李瑄和文武百官正式慶祝除賤為良結束。
江南東道、嶺南、黔中,已先后將好消息傳遞至長安。
大部分豪強已經伏誅,源源不斷地將所得財物運送至長安。
豪強的家人,等待統計后,發配至河中地區,充實邊境。
如河北、齊魯半島的豪強大族則往北發配,向渤海國、黑水靺鞨所建立的黑水郡。
“除賤為良和考成法,一并運行。今豪強伏法,奸佞斂跡,實乃社稷之幸,蒼生之福。朕賴眾卿輔佐,施此良策,致乾坤朗朗,海晏河清。諸卿殫精竭慮,功不可沒,當再接再厲,為大唐之盛,為萬民之安!”
李瑄威嚴地坐在大殿上,總結除賤為良的成果。
那些反對的聲音,幾乎已經聽不到。
沒有人再說除賤為良不好。
雖然將上萬的家族打上“豪強”的標簽,但李瑄已經是從輕處置。
一些可能是豪強的家族,因識相,又未找到證據,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但他們的心中產生陰影,短時間內肯定會將腦袋縮入烏龜殼中。
李瑄也相信還有一批害群之馬未揪出來,在暗地里作威作福。
也知道個別地區,因種種原因,官商勾結的腐化接踵而至。
甚至連他信任的錦衣衛,都會在某個郡縣出現問題。
但大唐幅員遼闊,有千山萬水阻隔,想盡善盡美是不現實的。
只能通過加強監督、打擊貪污腐敗,來遏制地方貪腐弄權的氣焰。
不論如何,除賤為良運動比檢田擴戶運動激烈無數倍,更為猛烈、迅速。
“回陛下,除賤為良,功在千秋社稷。新得戶口,竟比天寶十三載的時候還要多一千五百萬人,土地更是多出上億畝,各地官府收攏的土地更多,觸目驚心。事實證明,豪強已到必定除之的地步。是圣人英明,才使大唐懸崖勒馬。臣等也不過是微末之功罷了。”
首席宰相李峴代表文武百官回應李瑄的話。
再賢明的大臣,在認知上也會比李瑄這個“未卜先知”者差不少。
除了李瑄外,任誰都未想到除賤為良外,會有如此大的豐收。
各地的常平倉、義倉都被豪強儲存的糧食填滿。
豪強的錢、絹、金銀珠寶,使國家富足。
人口與田地,壯大國家的力量。
李瑄賞賜大臣,從來都是論功勛,而非以歡喜。
以前有人討李隆基歡心,李隆基大手一揮,賞賜無數。甚至隨意加官進爵,縱容楊氏賣官鬻爵。
以至于“君輕爵位,人覬貴寵”的局面對大唐有巨大的沖擊。
現李瑄改變這種風氣。
“右仆射言重了。此次除賤為良,錦衣衛、府兵、禁軍、團練、縣卒等傷亡愈八千人之多。他們是勇敢無畏的勇士,一定要像對待為國捐軀的戰士一樣,撫恤他們的家屬,安置傷殘的士卒。兵部尚書,此由你負責。”
李瑄將撫恤的事物交給封常清。
滅豪強后,大唐現在不缺乏絹錢,能妥善處理好撫恤之事。
“臣遵旨!”
封常清出列拱手。
“地方上,有七名太守被逆賊殺害,十八名長史、別駕,十六名縣令殉難。他們都是英雄,不僅要在地方刻石立碑,還要在大唐月報上逐期宣揚,永遠也不能忘記。生者如斯,逝者已矣,他們的長子,將萌蔭縣男與縣子,得到殊榮。”
李瑄又向群臣說道。
英雄,不論何時都要用濃墨重彩去宣揚。
以激勵后來人。
那些與豪強沆瀣一氣,反抗朝廷的叛逆者,將被釘在恥辱柱上。
“陛下英明……”
文武百官起身拱手。
能被豪強殺害的官吏,能力雖然不一定能凸出,但他們不與豪強狼狽為奸,品質值得宣揚。
這樣的人,比及時掌控局勢的官吏,更難能可貴。
“吏部尚書,此次除賤為良,要依靠效率,收獲程度,對縣尉、縣丞、縣令、長史、郡守等官職進行考核,也作為他們升遷的重要依據,讓天下郡縣的官吏心服口服。”
李瑄的目光看向宰相劉晏。
“臣遵旨,臣會與吏部官吏細心研讀諸郡縣官吏的政績,將考核與升遷事宜,開誠布公。”
劉晏出列拱手。
那些完美完成除賤為良的縣,縣令得到升遷為長史、太守的資格。
原本的縣尉、縣丞進階為縣令。
至于有能力的太守,會得到進入朝廷的資格,或被其他重用。
但天下郡縣太多,使吏部的任務繁重。
管理效率可能會有些差錯。
接下來,李瑄與文武官吏具體商議其他事宜,確保除賤為良的后續能有條不紊地運行。
百廢待興,大唐新氣象,正是官吏們用事的時候。
新的科舉,新的制度。
在李瑄的英明領導下,一切皆有可能。
不論是文人士子,還是當朝官吏,都想成為輪流執掌輪回筆的五相之一。
大唐新積累的絹錢,需要盡快花出去。
爛在倉庫中,可不是好跡象。只要合理保留一部分用度即可。
李瑄著重吩咐工部尚書崔光遠,利用俘虜,招募農閑時的壯夫,修橋修路,誓要把天塹變通途。
大唐朝廷直屬的工廠,也要陸續進行建設。
他希望工廠生產的貨物,不光光是由王公貴族、官吏、世家大族、商人購買,普通百姓也要能買得起。
更多的“研究”,李瑄會投入大量的精力與錢財。
“與諸卿商討后,可以宣布除賤為良結束。為防止春風吹又生,諸卿不能懈怠,當更嚴謹地處事……”
當一切事務敲定后,李瑄在這次大朝會上正式宣布天下諸道除賤為良結束。
執行除賤為良的官吏、禁軍,也可以陸續地返回長安。
“啟奏陛下,臣覺得除賤為良,應未完成。”
就在這時,朝堂上稍后的一個位置,一名臣子出列,說出不符合時宜的話。
眾人一看,原來是監察御史之一的韋倫。
正因為是一月兩次的望日大朝會,監察御史才有資格上殿。
韋倫之前在劍南道監察地方,于三天前才返回赴命。
文武百官不解韋倫為何會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唱反調。
難道不怕觸怒陛下嗎?
“韋御史言之如何?”
李瑄沒有生氣,向監察御史韋倫問道。
已經當皇帝兩年,長安任何一個上朝的官吏,他都有所了解。
更何況是重要的監察御史。
曾經,監察御史有十五人,為正八品下的官吏。
現在監察御史設三十名,為正六品上。一般由優秀的地方管理兼任。
政績卓越的監察御史會前途無量。
“回陛下,當今天下,僧侶、道士,不被記錄于戶籍之中。自開元中后期以來,許多百姓迫于無奈,入僧侶、道士之籍,他們沒有信仰,只是為糊口。而天下寺廟、道觀,可比慈幼堂多不少,無數佃戶,隱藏于其中,成為道祖,佛祖的奴隸。這不是眾生平等!”
韋倫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直言不諱地向李瑄說道。
韋倫出自京兆韋氏南皮公房,他的父親韋光乘,是王忠嗣之前的朔方節度使。
現世家大族也只能以自己的一脈自稱,韋倫雖然家族顯赫,但提起這樣的事情還是有些危險的。
先不談佛教,道教在大唐的地位一向特殊。
開國皇帝李淵認祖歸宗老子李耳,稱李氏是道教始祖老子之后,將道教列為國教。
唐太宗李世民明確規定道教列于佛教之前。
更確立道家為大唐第一教。
唐高宗李治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將道教管理事務劃歸專管皇族事務的宗正寺,將道士列為同宗。
李隆基多次加老子尊號,在全國各地加建玄元皇帝廟,確立道舉制度選拔專業人才。
大唐對道觀賜名極為重視,多含興國安邦、延福國祚之意。朝廷將道教齋醮列入國家祭祀活動,成為國家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朝廷還每年賜給道觀極多財物,保障道觀正常運營。
在大唐發展的過程中,佛家也多次起勢。
求香拜佛,更容易寄托念想。直到現在,民間的佛還壓制道一頭。
比如武則天信佛,龍門石窟內的盧舍那大佛就是仿照武則天的五官輪廓雕琢。
而且李隆基的信仰也不是從一而終,儒釋道的信奉不斷地變化。
當朝首席宰相李峴,是人盡皆知的信佛者。
秘書監王維是禪宗之人。
大唐的官吏中對佛禪的信奉不在少數。
至于信奉道家的,也就更多了。他們不免對道觀產生信念。
所以,韋倫說的,是許多人不愿提出的話。
道祖、佛祖的奴隸,這句話特別刺耳。
“宰相,佛與道是清修之地,是無為之所。國家每年給寺廟道觀衣賜,有此事發生嗎?”
李瑄沉吟一番后,明知故問地向宰相們詢問道。
現在全國大小寺廟五千余座。
大小道觀有一千七百余座。
當然,這些寺廟有的可能只有一兩個僧侶、尼姑、和尚,有的甚至只接受香火,空無一人。
但那些大型寺廟、道觀,絕對是有大量耕地存在的。
這些耕地一群和尚、道士耕不過來,會召流民耕種。
這是隱匿戶口的一種方式。
李瑄從沒有忽略過這一現實,他想聽宰相、大臣們向他提出。
但他很失望,除賤為良一年半以來,從沒有官吏向他提起。
沒想到敲定除賤為良結束的時候,監察御史韋倫站出來。
不論韋倫出于什么目的,他覺得韋倫是很有前途的。
李瑄致力于國家發展,民族強大,百姓安康。
是以,他對佛祖、道祖,敬而不畏。
道士、僧侶、尼姑,就是清修的地方,散播“真善美”的信仰,要么超脫于凡塵俗事。
像豪強一般土地兼并,豢養佃戶,這是什么道理?
“回陛下,一些道觀寺廟確實有大量耕地,具體還要徹查。”
李峴也只能如實向李瑄回答道。
他因為虔誠信佛,不愿意深究佛門之事。
但他明白,陛下是復雜的人。
凡人之軀,比肩神靈。
即便做出北魏武帝、北周武帝滅佛之事,他也毫不意外。
“若如韋御史所言,一些道觀、寺廟,背叛了道祖、佛祖。一心修善,當忘卻紅塵;一心修道,當自在逍遙。心智不堅,留戀于凡塵俗世者,就應該還俗。”
李瑄用低沉富有磁性的言語,說出自己的態度。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當僧侶、道士出現欲望的時候,會令人覺得虛偽,且貪婪無度。
最著名的就是大唐的一些女道士。
哪有錦衣玉食的女道士呢?
“陛下圣明,只有將寺廟、道觀的佃農納入戶籍,才算真正的除賤為良,國家也可以新得一部分稅收。”
韋倫激動地向李瑄拱手道。
他聽出李瑄弦外之音,明白圣人是贊同整肅天下的道觀、寺廟。
“此事交由韋御史去做,制定策令,使地方郡守、縣令,對寺廟、道觀的耕地進行嚴查,將佃農重新納入戶籍。愿意還俗的尼姑、僧侶、道士,將賜予土地。寺廟道觀之中,膽敢亂用私刑,不遵從者,立刻逮捕、重懲!”
“允許寺廟、道觀留下足夠僧侶、道士耕種的土地。執法之事,務必要結合實際,切莫徇私枉法。”
見文武百官沒有說話,李瑄將這件事委托給韋倫去做。
他已經說得很明白,那些貪得無厭的僧侶、道士,才是背叛佛祖、道祖。
他沒有棄道、滅佛之心,只是在整肅風氣。
在有些方面,李瑄是肯定寺廟、道觀的。
比如在慈幼堂未成立前,一些寺廟會收留棄嬰。
這才是功德無量!
文武百官也沒有理由去勸諫李瑄,更礙于李瑄至高無上的權威。
相比于對付豪強大族,整肅道觀、寺廟將會輕松許多。
不出意外,最少有數十萬戶百姓會因此被納入戶籍之中。
“臣遵旨!”
韋倫領命后退回自己的座位。
“啟奏陛下,除賤為良之后,南方也趨于穩定,現每個都督府都有兩萬以上兵馬,沒必要如此。而兩京地區,兵馬不足。枝強干弱,當調遣一部分都督府的兵馬,至兩京地區。此謂合理的兵馬分配。”
新拜為宰相的顏真卿在韋倫退下后,出列向李瑄啟奏道。
顏真卿剛從安西歸來不久。
他長期在軍隊之中,對軍中之事敏感。
“朕已決定將柏海軍中的神策軍調回長安,為神策衛禁軍。聽卿之言,可從漢中都督府、武陵都督府、襄樊都督府、廣陵都督府、宣城都督府、東陽都督府、余杭都督府、黔中都督府各調五千精銳,至兩京地區,加入天策衛、神策衛。”
李瑄認同顏真卿的建議,心中也早有計劃。
現在禁軍除了羽林軍、龍武軍、飛龍禁軍、金吾衛這一萬兵馬外,只有三萬天策衛。
所以李瑄才將神策衛分離柏海軍。
南方除了南海、蜀郡外八個都督府,每個都督府都是五個軍。
每個軍四千兵馬,各挑選一千精銳回兩京,增強中樞,不會對地方造成多大影響。
一萬五千兵馬,可以掌控住局面。
回京的四萬兵馬,有三萬加入神策衛,一萬加入天策衛。
使兩衛各有四萬人。
加上關中地區、河洛地區的府兵。會使兩京地區有足夠多兵馬。
方便今后征伐的時候,調遣禁軍出征。
“諸卿可有異議?”
安排完畢后,李瑄向文武百官詢問道。
“臣等無異議!”
調兵回中樞,增強中央軍兵力,對國家是好事。
李瑄點了點頭,吩咐兵部確立調動信息。
天策府已經完成框架,都督四年一換,屆時李瑄會在南方最少挑選兩名都督,升職入天策府中。
然后提拔新的都督。
不夠升遷的都督,會轉換地區。
年齡過大,李瑄會勸說他們回長安、洛陽養老享福,為后面的將領騰地方。
“趙尚書,現如今各國國王、酋長、使節,已陸陸續續到達長安,你和鴻臚卿要妥善進行安置。”
“按照各地文書,明年三月之前,使節會盡數到達長安。確定于三月初五,在花萼相輝樓舉行百國大宴,向天下諸國展現大唐的威名,使諸國盡心侍奉于唐,按時納貢,不敢侵犯。”
李瑄開始確立明年的一件大事,向趙奉章吩咐道。
舉行百國盛會,不是他想聽“天可汗”,而是類似于一場亞洲會盟,正式確立以大唐為主的領導地位。
增進大唐的外部交流、經濟商貿,以便于接下來計劃井然有序地進行。
外部安穩,才能致力于內部穩定發展。
大唐要大賺周圍小國的金銀珠寶,用以發展大唐的工商。
“回陛下,臣和鴻臚卿已在籌備此事,一定會彰顯天朝上國的禮儀和大唐的風采,使萬國服膺……”
趙奉章出列向大唐回稟。
自大唐立國以來,從未有過這種盛況。
即便太宗皇帝被稱為“天可汗”的時候,也遠遠不如今時今日。
大唐滅東北、西南,一舉奠定無上聲威。
許多國王沖著李瑄的“天將軍”的名頭前來。
在西域的時候,李瑄留下太多傳說。
不管是仰慕,還是為了自己的國家。
一眾國王酋長到長安拜見天可汗,才算心安理得。
“盛會雖然重要,但不可鋪張浪費。如隋朝一樣,將絲綢包裹在樹上,不過是徒增恥笑。戶部對此次大宴要有嚴格的預算,不要超過。”
李瑄向趙奉章叮囑道。
他可以去天中洛陽,到達更壯麗巍峨的明堂,接受百國朝拜。
這樣更體現天子的尊貴。
但一來一回,會勞民傷財。
畢竟是搬遷中樞的大事。
但比華麗更具魅力的是威嚴,讓百國看到大唐的無上威嚴,比看到那些包裹著絲綢的樹木,更有沖擊力。
“臣遵旨!”
禮部尚書趙奉章和戶部尚書韋見素同時向李瑄拱手。
在朝會的最后,李瑄再次點明對常平倉的建設,務必要盡快做到常平百貨。
還有慈幼堂、鄉學的建設,拼音、數字的普及,以及各縣印刷坊的建立。
“退朝……”
“恭送陛下……”
一場望日大朝會落幕,文武百官送別李瑄離開太極殿。
此次朝會韋倫所提出對寺廟、道觀的整肅,使百官覺得又是一場大動作。
自古以來,一旦統治者對佛、道產生不信任,絕對可以生殺予奪。
但李瑄只想整頓風氣,將不屬于寺廟、道觀的東西拿下來,使大唐增加更多稅收,使更多百姓能擺脫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