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停止。
數以萬計的大唐士卒源源不斷入城廝殺。
負嵎頑抗的大食士卒被一隊隊擊潰,毫無反抗之力。
數日時間,大食士卒連續被摧殘,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
又被炮火連天地轟擊,身心疲憊,面對身披鎧甲,手持利刃,甚至手弩、火槍的唐軍,失敗已是必然。
哈馬丹城內亂作一團,越來越多的大食士卒在投頭無路下,選擇向唐軍跪地求饒。
包括大食的一些達官顯貴。
但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不服輸,他手持寶刀,宛若年輕的時候,宛若當初起義推翻倭馬亞王朝的時候……
城破,而哈里發亡。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在堅持自己的宿命。
他率領近衛軍,在哈馬丹城的中央,與北庭副都督白元光率領的鐵甲步兵相遇。
雙方不由分說,戰在一起。
“保護哈里發!”
近衛軍對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忠心耿耿,一邊與唐軍鏖戰,還要保護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
但是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身穿金甲,一眼都能看出非同一般的身份。是唐軍攻擊的目標。
也就是這句“保護哈里發”,讓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的身份暴露。
因為有唐軍校官能聽懂大食語。
“金甲者為大食君主,將他活捉……”
唐軍的攻勢更猛烈,長槍突刺,不斷破甲,將這些近衛軍擊倒。
年輕的士卒渴望軍功。
只要能擒住大食的哈里發,凡是參與的將級以下軍官,皆官升三級。
面對如狼似虎的唐軍,這些大食近衛軍也難以招架,接連后縮。
已有大食將領被白元光斬殺,白元光率領親衛步步緊逼。
“你們不用管我,全力殺死入侵者,與入侵者玉石俱焚……”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被近衛軍圍在中央,竭斯底里地咆哮。
他手持刀,是不可能破甲的。
但大食近衛軍的使命就是保護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
他們始終圍繞在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身邊,即便戰至最后一人,也不離不棄。
“將士們加把勁,這是我們北庭軍的功勞,不能讓別的軍搶去……”
白元光呼喊著,持長戟的他身先士卒,更為兇狠。
白元光是漢化突厥人,父親曾是朔州刺史道生。
他有著胡人的彪悍,戰斗起來悍不畏死,多次負傷,一路憑借軍功至北庭副都督,中將軍銜,為北庭軍中數一數二的猛將。
“嘭!”
身高六尺五寸的白元光虎目一瞪,長戟揮舞而出,勢大力沉。一名穿著鎖子甲的大食近衛軍被擊中腦袋,當場斃命。
隨即,他在親衛的擁護下,大殺四方,沒有人是他的一合之敵。
長戟在他手中仿若活物,左刺右挑,上撩下劈,每一戟都快若閃電,精準無比。戟尖所到之處,血花飛濺,大食近衛軍的戰甲、皮肉如同紙糊一般,被輕易撕裂。
白元光時而將長戟當作棍棒,橫掃一片,把靠近的敵人打得骨斷筋折;時而用戟尖輕點,專刺敵人咽喉、胸膛等要害,瞬間取人性命。
他唯一的缺點,就是防御能力不行。多次被大食近衛軍的長矛刺到身軀。
好在白元光著三重甲,沒有被傷及皮肉。
兩刻鐘時間,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身邊的近衛軍逐漸死傷殆盡。
連阿塞拜疆總督、亞美尼亞總督也被幾名小兵殺死。
還有一些文武官吏沒有決死的勇氣,向唐軍投降。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眼睜睜地看著周圍的近衛軍勇士死盡,目眥欲裂,眼中的血絲如花一樣的綻放。
“大食國王,還不速速投降……”
唐軍將最后的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團團圍住。
白元光踩著大食近衛軍的尸體,令會大食語的校官向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喝道。
“我不是國王,我是哈里發……”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把刀握得更緊,一字一頓地說道。
哈里發,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是政教合一的領袖。
這是他的尊嚴。
“放下刀刃,饒你一命……”
校官又喊道。
活著的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比死了的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能帶來更大功績。
任何一個時代,俘虜一個國家的君王,都更值得稱頌。
“只有安拉能審判哈里發,所謂的天可汗也不行。哈里發又怎能被異教徒所俘虜?”
“告訴李瑄,這是我的宿命,但絕不是大食人的結局……”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說話的時候,眼神決絕。
他話音落,將寶刀架在自己的脖頸上,咬牙用力。
“噗嗤……”
鮮血噴涌,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緩緩往后栽倒。
他堅信黑衣大食取代白衣大食是正確的。
只是現在的運勢,不在大食人這里。
如日月一般,此起彼落。
大唐現在是如日中天的太陽,掌握神秘的力量。
但這些他們大食人遲早能得到。
一百多年前,大食人還是一個個部落,但在大食教的旗幟下,完成統一。
短短百年,就建立幅員遼闊的大食帝國。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臨死之前,祝愿族人們能順利平安地回到半島。
希望族人中能再次出現“安拉之劍”,能再次走出麥加。
掌握火器的大唐,強大到令人顫抖。
長安像是傳說中的城池。
世人皆知大唐很大,卻不知大唐到底有多大。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看著蔚藍的天空,在意識消散的時候,他看到的卻是正在天中的太陽。
恍惚之間,像是有一個素未謀面的身影。
那是他幻想中李瑄的模樣……
實際上,大食教內部為爭權奪利,一直斗爭不斷。
神權共和時代,四大哈里發,有三位死于刺客之手。
黑衣大食與白衣大食之間的恩怨情仇。
更別說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是弒殺自己的堂兄艾布·阿拔斯上位。
不管是任何人,任何事,褪去華麗的外衣,總會令人深思。
白元光只是遺憾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自盡,但并沒有過多糾結。
他們北庭軍逼死大食的哈里發,也是載入史冊的耀眼功績,得到的賞賜不比活捉差。
白元光令麾下將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的尸體保存好,待戰后由至尊過目。
那些被活捉的大食文武官吏,除了羞愧,就是滿目的悲戚。
大食帝國,在這一刻亡國,他們都是罪人,都是令人鄙視的貪生怕死之徒。
哈馬丹城的四門,被由內而外地攻破。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死亡的消息,也逐漸通過潰兵傳出去。
失去主心骨,大食士卒更為不堪。
東城指揮的大食元帥哲溫·哈霍伊在唐軍攻破東城時,被一名少尉殺死。
及午至昃,哈馬丹城的戰爭結束。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的尸體,被抬到李瑄的面前。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比尺帶珠丹勇敢,值得尊敬。戰后將之葬在哈馬丹城東部的山麓下。”
李瑄看到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的尸體后,沒有過多神情溢于言表。
歷史上的黑衣大食,在巔峰時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帝國。
大食的強大,不是因為開國君主,那個有屠夫之稱的艾布·阿拔斯。
而是自稱“曼蘇爾”的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奠定。
曼蘇爾,是勝利者的意思。
但這一時空,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認為自己不是勝利者。
因為有天可汗!
所以才沒有改名曼蘇爾。
正因為如此,了解大食帝國歷史的人,認為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像是唐太宗李世民。
即便他的文治武功遜色于李世民,但對大食帝國的貢獻,比李世民對大唐的貢獻絲毫不差。
成王敗寇,李瑄注定會以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作為墊腳石,將大唐的文化,傳播至地中海。
“將所有大食俘虜,押送出哈馬丹。張榜貼文,安撫城中百姓,若安分守己,不追究支持暴軍的罪行。死不悔改者,嚴厲處置。”
“另,挨家挨戶搜索大食城中的大食貴族、官吏、軍士。膽敢包庇者,充為奴隸……”
李瑄又接連下達命令。
攻略一座異國城池,特別是大食帝國這種宗教國家的城池,必須用以重典,鎮壓任何不臣服。
“遵旨……”
將領們領命后,一邊打掃戰場,一邊徹查哈馬丹城。
果然捉住不少余孽。
哈馬丹城中的大食人,雖然痛恨大唐,但為了保命,大多不敢吱聲。
有一點,是他們意想不到的。
大唐雖然在進攻城池的時候,火炮多有誤殺平民。
但攻入城中以后,并沒有大開殺戒,奸淫擄掠。
只是占領官府,倉庫。
普通百姓的財富、糧食,得以保存。
這使得不久后有大食人,以此為大唐,為天可汗辯經。
兩日后,哈馬丹城南部的尼哈溫城淪陷。
李瑄將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的尸體抬到尼哈溫城下。
冰冷的炮管直面尼哈溫。
尼哈溫城中的守軍也僅僅不足五千,大多還是從克孜勒烏贊河逃回來的潰兵。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的死,是壓死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尼哈溫城的守將還想負隅頑抗,卻被一名阿塞拜疆將領弒殺,他帶領戰斗意志全無的大食士卒,向唐軍投降。
至此,大唐獲得哈馬丹城、尼哈溫城內大量的糧食。
足夠大唐遠征軍延長半年,為大唐布局爭取有利時間。
“報……啟奏至尊。李將軍和李都督兩面夾擊,于波斯波利斯大破五萬大食士卒……現李將軍請命,率領兵馬迂回至波斯灣,配合馬都督清剿巴士拉城最后的殘敵……”
尼哈溫城剛落幕不久,傳令兵至哈馬丹城向李瑄稟告道。
“準許李將軍的行動……”
李瑄心中的石頭落地。
大軍渡過克孜勒烏贊河以后,李瑄令李光弼率領一萬神策騎兵、一萬附屬胡騎,迂回包抄波斯波利斯的軍隊。
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波斯波利斯雖然位置重要,但城防遠遠不及哈馬丹城,不能容納大量士卒駐守。
他們只能依靠地勢防衛。
只是他們沒想到唐軍鐵騎會突然出現在他們側后方,失敗已是必然的事情。
波斯波利斯戰線淪陷,大食人不可能再有機會逆風翻盤。
李瑄相信,自己很快就能聽到巴士拉城被攻破的好消息。
李瑄率領的主力大軍在哈馬丹城駐扎半個月后,李瑄令北庭都督李晟,率領五千北庭精騎、五千天策鐵皮、五千吐蕃精騎,從哈馬丹區域出,北上攻伐阿塞拜疆地區。
這一役,他一定要將坐落在里海西,富饒的高加索攬入懷中。
阿塞拜疆是大食帝國的大省,其總督在大食帝國德高望重。
同時,也是大食帝國腦生反骨的地區,多次背叛大食,那里的原住民不是大食人,不服從大食人的統治。
現阿塞拜疆空虛,正是攻略的時候。
李瑄讓李晟以清剿大食教余孽的名義,進入阿塞拜疆。
任何包庇大食教的貴族、平民,淪為奴隸,資產充公。
同時,盡可能讓阿塞拜疆的耕地不被破壞,能在明年為遠征軍提供一些糧食。
阿塞拜疆地區的廣袤牧場,也是遠征軍的補給之一。
阿塞拜疆西部的亞美尼亞地區,與羅馬帝國接壤,李瑄也沒有留情。
待李晟攻略完畢阿塞拜疆后,立刻入亞美尼亞。
實控曾經屬于大食帝國的地盤。
李瑄要讓李晟望見黑海。
阿塞拜疆北部有哈扎爾汗國,李瑄令李晟便宜行事。
不與哈扎爾汗國起沖突,但也不會允許哈扎爾汗國趁火打劫。
羅馬帝國不爭氣,就不能怪大唐野心大。
在李晟出發后,李瑄留下一部分士卒鎮守哈馬丹和尼哈溫,看押俘虜。
他親自率主力,繼續西征。
一路上,罕有抵抗。
甚至有的村落,十室九空。
李瑄明白,大食帝國的百姓被遷離。
大食人會去哪里,李瑄心里一清二楚。
乾元十一載,十月下旬。
唐軍到達底格里斯河。
正式進入兩河流域,這個曾經屬于古巴比倫的故土。
同一時間,馬璘將波斯灣和巴士拉的大食軍隊被剿滅的消息,傳到李瑄耳中。
馬璘與李光弼配合,一番大戰,將四萬多大食士卒留下。
并突襲攻破波斯灣沿岸最大的城池,巴士拉城。
現大食帝國僅剩下敘利亞地區,防守羅馬帝國的一支孤軍……
底格里斯河對岸的渡口,沒有守軍。唐軍搜集船只,渡過底格里斯河,兵臨巴格達。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苦心經營的巴格達,已經空無一人。
大食人撤離的時候也帶走巴格達的大量財富。
這也宣示著大食帝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