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明君  第135章 水土不服,矯世變俗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作者:鶴招  書名:萬歷明君  更新時間:2024-08-29
 
大明立國二百余年,機體不可避免地日益臃腫龐大,官僚系統尤為顯著。

但與之相應地,朝廷對官員的考核,亦是日趨嚴格——至少在制度上是這樣擬定的。

明初定制,京官考察,即行黜陟于考滿之時。

也就是不定期考察。

皇帝遇到事情,想起來就查一查,看看下面瞞自己狠不狠。

到了天順八年,也就是建國近百年時,京察終于形成了定制——“每十年一次舉行,不拘見任、帶俸、丁憂、公差、養病、省祭等項,俱公同本衙門堂上官考察。”

而到了弘治十七年。

在吏部郎中黃寶、吏部尚書林瀚、吏科給事中許天賜等人的不斷上奏下,京察改為了六年一次——“令兩京吏部各會同都察院并各衙門堂上官從公考察,今后每六年一次,著為令。”

而到了正德以后,六年一次也嫌久。

又誕生了所謂的閏察——也就是六年一次之外,額外視情況臨時增察。

譬如高拱掌內閣之后,沒到大察的年節,又想犁一遍官場,便借風霾以行閏察。

而除了按年的京官大察之外,吏部亦有針對官員為官年限的考核。

為官滿三年一次,各綜其屬三年內功過狀注考,匯送覆核以定黜陟。

二者方式都大同小異,五品及以下,吏部會同都察院及各堂上掌印官會同考察,四品以上,則由皇帝親自決定去留。

總之,這一大一小的考察,在制度上覆蓋京內京外,大小官吏。

到了如今的萬歷朝,張居正提出考成法,便是更進一步,合二者之功效,直接改為了全國性的常態化年度考成。

雖是邁了好大步子,但同樣也是一脈相承,慢慢發展才到如今。

一脈相承就好說了,原班人馬干活也更得心應手。

尤其是吏部考功司,歷掌官吏考課、黜陟,無論哪次察刷,都是當之無愧的主力,可謂身經百戰。

今日,哪怕是皇帝突擊檢查,考功司也沒亂了陣腳,反而迅速按皇帝的要求,準備好了案卷、文書。

朱翊鈞堂而皇之占據了吏部考功司衙署,坐在堂上翻閱著吏部匯總的案卷。

不時朝一旁吏部兩位侍郎發問:“申卿,溫卿,我朝此次考成的兩京一省,攏共多少官吏?”

申時行與溫純特意被皇帝賜了坐,在考功司堂下一左一右分坐。

皇帝問話,自然是左侍郎先答。

申時行回憶了片刻,開口答道:“陛下,今次考成,京官有一千九百九十六員,其中南京五百八十員。”

“兩直隸并福建省,各州、府、縣官員,共五千二百四十。”

“兩京一省,合七千余員。”

朱翊鈞翻閱著案卷,聽著申時行的話,點了點頭。

如今在冊的官員,有兩萬八千九百六十三人。

七千人,雖然只有零頭,卻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也難怪折騰兩個月了,都還沒弄完。

朱翊鈞再度問道:“迄至今日,優劣者幾何?”

申時行跟溫純對視一眼,而后紛紛看向陪在皇帝身旁解讀案卷的考功司郎中劉大綬。

劉大綬知情識趣,連忙幫上官接過話頭:“陛下,迄今為止,我司已考成了五千余人,其中優者二百十一人,劣者六百七十二人,余者皆為合格。”

朱翊鈞聞言,忍不住搖了搖頭。

這也太拉了。

一成不合格,這還沒開始度田呢!

如今是考成第一年,更多的是在完善制度。

地方府縣的考成要求,大多只是一些收稅、轉運、維穩的指標,京官就更不用說,維持部門正常運轉,完成皇帝和內閣交辦的任務,就不會有不合格。

若是小問題,吏部甚至會高抬貴手,只要愿意限期整改,就不會記入案卷。

可即便這樣,不合格的官吏人數,仍然遠超朱翊鈞的想象。

這只能說明,這些人要么是一點活不干,要么干脆是在故意拖后腿。

朱翊鈞隨意抽出一份案卷,仔細研究起來——他倒想看看,怎么個不合格法。

“……隆慶六年十二月,琉球國中山王世子尚永,差陪臣赍表箋朝貢,請襲封王爵,下禮部,令福建鎮巡等官查勘具奏,福建鎮巡等官不報。次年五月,收受中山王世子尚永賄銀一千六百兩,乃報。”

下面還附有御史的彈劾,中山王世子的告狀。

好,吃拿卡要,很有精神。

不得不說,意料之中的操作,朱翊鈞已然是見慣了,但這耽誤禮部正事,著實有點離譜。

他繼續往下翻看。

“常州府、揚州府、蘇州府之賦稅,一年逋負至十七萬余,乃以知府等官故縱,雖作速催徵,仍未依限完解。”

其后則附有戶部所貼的賬目,吏部所貼知府衙門官吏誰為此負責,白紙黑字。

拖欠稅款啊……朱翊鈞搖了搖頭。

去年戶部尚書王國光就在廷議上大吐苦水,說稅收不好收,地方上不是說天災人禍,就是報刁民不配合,反正就是拖著不給,一個勁上疏請求減免。

各地御史下去催逼之后,總結了四條,一曰勢豪阻撓;二曰有司怠玩;三曰大戶侵漁;四曰積棍包攬。

說的委婉,其實明晃晃說是官紳勾結。

朱翊鈞這下算是見到對應州府官吏的名字了。

朱翊鈞默默記下一筆,隨后將其遞給一旁的翰林編修吳中行:“諸卿也看看罷,稍后給朕說說,這般為官被判不合格,是否公道。”

吳中行彎下腰,作雙手捧狀,恭謹接過皇帝遞來的案卷。

與一旁的庶吉士,一并觀覽起來。

朱翊鈞由他們自己看,自己則再度翻閱起卷宗來。

貪、酷、浮躁、不及、老、病,可謂是不一而足。

朱翊鈞時而七竅生煙,時而陰晴不定,時而津津有味。

不知不覺間。

考功司大堂外,走進來兩位稀客。

小皇帝正低頭看卷宗,一無所覺,申時行溫純等人卻是看到了,慌忙就要起身行禮。

張居正伸手虛虛一按,示意申時行不必見禮,隨后便與高儀站到皇帝身側,默默等候皇帝翻卷。

小皇帝本人還絲毫沒有察覺,頭也不抬朝考功司郎中劉大綬問道:“劉郎中,這些不合格官吏中,原因為不職,是所指何事?”

朱翊鈞大概翻了一下,這些不合格官吏中,貪污、抗稅還是少數。

大多只是記錄了一句不職。

讓他有些不解。

劉大綬看了一眼場上兩位堂官,兩位閣臣,見都沒有接話的意思,這才與皇帝答道:“陛下,所謂不職,多是指縣令、知府、各部司衙門等一眾堂官、司官等,不坐班、不畫押、不履職。”

“雖未犯案,卻使衙門部司,亦或肩負的職司不能正常運轉,是為不職。”

朱翊鈞翻頁的手一時頓在半空了,而后默默指著卷宗上二人,吩咐道:“讓鴻臚寺卿屠羲英、翰林編修趙志皋來吏部見朕。”

旋即又嘆了一口氣:“尸位素餐啊……班都不坐,整日不知在作甚。”

本是自言自語,沒想有人接話。

突然,一道熟悉的聲音傳入耳中:“回稟陛下,大多是在游山玩水,開壇講學。”

朱翊鈞正入神想事,毫無防備地就被突如其來的聲音驚得身子一抖。

而后果不其然,抬頭就看見張居正高儀,站在身側躬身行禮。

兩人行完禮后,便目不斜視,站在皇帝身側。

一旁的趙用賢神色略有慌亂,低著頭不敢接觸座師的眼神,吳中行卻是朝著張居正恭謹行了一禮,泰然自若。

這時候,朱翊鈞才回過神來。

平復心情后笑道:“二位先生不好生在內閣坐班,不聲不響跑來嚇朕作甚。”

張居正面無表情:“臣等聞說陛下被一眾庶吉士裹挾出宮,心中惶然不安,不得不舍了內閣事宜,以陛下安危為重。”

朱翊鈞尷尬地笑了笑。

假裝沒聽出話里對自己不打招呼的行為的不滿,又看向高儀,岔開話題道:“先生方才說游山玩水,開壇講學,是指屠羲英、趙志皋?”

高儀本來也想跟著“諷諫”一番皇帝,但看到皇帝的神色,還是沒諷出口。

想了想,還是給皇帝借坡下驢,便順勢答道:“陛下,屠羲英的事,臣不清楚。”

“但趙志皋確實整日不去翰林院坐班,反而在京開壇講學。”

“昨日,他還與耿定向、曾同亨、鄒德涵等在京陽明后學,在一處道館中,開辦京師講學大會。”

朱翊鈞聞言,不由皺起眉頭。

他看向張居正,疑惑道:“先生,朕記得皇考曾下過諭旨,我朝在任官員,不得開壇講學。”

這事還是高拱跟張居正推動的。

如今怎么看著有點名存實亡的意思?

說到正事,張居正神色總算舒緩了些,給皇帝解釋道:“先帝確是下過這道諭旨,但違者多以科道彈劾,并無定制。”

朱翊鈞哦了一聲,點了點頭。

這話意思很明顯,就是穆宗皇帝只是不許官吏講學,沒說官吏講學了是什么下場。

當初高拱掌握言路,見到就是讓科道彈劾,才能鎮壓一時。

如今張居正并沒有像高拱那般,得言路依附——否則也不會學生們都接連彈劾他了。

所以,如今這道諭令,多少有些不好使了。

“陛下,屠部堂與趙編修,在堂外候著了。”

幾人簡單閑聊的功夫,去喚人的中書舍人鄧以贊,便已然折返——無論是屠羲英所在的鴻臚寺,還是趙志皋所在的翰林院,距離吏部,也就兩道院墻。

朱翊鈞收起與兩位先生閑聊的好臉色,肅然道:“讓屠羲英進來。”

不多時。

一名五十歲上下的緋袍官吏,跟在鄧以贊身后,緩步走了進來。

屠羲英官場廝混已經十余年,官居正四品,眼下皇帝突然召見,他自然也知道沒好事。

卻還是神態淡然,一絲不茍地躬身行禮:“臣鴻臚寺卿屠羲英,拜見陛下。”

朱翊鈞仔細打量著來人。

只見其儀表端莊,軒然堂堂,也是一副好賣相。

朱翊鈞并未直接問罪,甚至未提起正事,反而閑聊起來:“朕記得,屠卿是嘉靖三十五年進士?”

屠羲英從容應對,回道:“敢讓陛下掛懷,臣確是嘉靖三十五年進士,南直隸籍貫。”

無端提起籍貫,自然不是他自豪。

而是皇帝突然駕臨吏部,端坐考功司,必然是為了考成法。

這等察考官吏,歷來是排除異己的好時機。

他自忖以皇帝對南直隸人士的偏見,八成是要借題發揮了,這才早做心理準備,坦然受之。

朱翊鈞聽罷,點了點頭,又隨口問道:“那彼時屠卿不遠千里入京會試,考取功名,是何種初心?”

做官總有原因嘛。

為了改變世道也好,光耀門楣也罷,乃至想做個人上人,都是如今的主流價值觀。

到了個人身上,甚至還能找到數種理由。

本是好答的事情,但屠羲英聽了皇帝這個問題,卻驟然愣住。

隨后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過了好一會,才神態恭謹,語氣棒讀地答道:“陛下,臣當初考取進士,乃是為了施展所學,上報國家,下牧百姓。”

屠羲英語罷,沒受過中樞磨礪,官階較低的幾名戶部員外郎,有些忍不住,將頭顱埋到最低,咬著牙讓自己不笑出來。

還是一眾輔臣、侍郎、庶吉士學養更好,面色不改。

朱翊鈞也習慣了這種官話,狀若認可地點了點頭。

正當屠羲英摸不著頭腦的時候,皇帝的聲音再度傳入耳中。

“既然屠卿當初有此志向,那如今為何卻說,‘官可一日便棄,學不可一日不講’。”

“屠卿是已經不愿再上報國家,下牧百姓了嗎?”

話音一落,屠羲英愕然變色。

不止是屠羲英,溫純與申時行對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這是有備而來啊!

屠羲英四品官身,吏部是不能直接評其不合格的,只能給出一個“不職”的考語,合不合格由皇帝說了算。

但這考語只是針對屠羲英曠工、不辦公事、不簽署公文等。

這句“官可一日便棄,學不可一日不講”,可沒寫在上面。

再者說,這種話,除了私下說說用來邀名養望,誰沒事公開說?

這不是錦衣衛聽的墻角還能是怎么回事?

申時行溫純能想到,一眾庶吉士,自然也有不少人能想到。

吳中行有些驚懼地看著皇帝的背影。

趙用賢四下張望,抬頭檢查房梁上有沒有什么人影。

朱翊鈞無視了這些動靜。

見屠羲英半晌沒有說話,追問道:“屠卿,你若是口中說官位一日可棄也就罷了。”

“但你身為鴻臚寺堂官,這一年里,坐班時日不足半,整日周游于寺廟道館,講經布學。”

“屠卿,朕實在是好奇,既然不欲做官,當初為何要考取功名?”

他靜靜看著屠羲英。

這一輪考成里不合格的,以這種人最多。

沒做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不僅不貪污,反而還有清廉的名聲,甚至經常批評這個專權,那個幸進,儼然一副清官的做派。

但問起本職工作呢?

那不好意思,本官不慕功名,本職工作也不想做。

不做事,自然也不會犯錯。

尸位素餐,俗稱的占著茅坑不拉屎。

搞得各部日常運轉,有時候經常出問題。

就拿前次萬壽節來說,來上賀的使臣可不止朝鮮這個孝順兒子,別的藩國也來了人的。

但屠羲英那幾日講學去了,萬壽節當日才給各藩國安排去赴禮部的宴,朝鮮都吃完走人了!

更可氣的是,這種所謂“不慕功名”的人,往往還能得到士林交口稱贊,升官飛快。

屠羲英從容之色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低眉垂目,沉默不語。

過了好半晌,屠羲英才緩緩道:“陛下,臣不是不欲做官,實是水土不服,一到鴻臚寺坐班,就身體不適。”

“臣請回南直隸。”

朱翊鈞差點氣笑了。

死豬不怕開水燙是吧?

搞了半天,考取功名是為了衣錦還鄉,等著退休享福?

這廝歷史上就是這個月溜回南直隸的——“鴻臚寺卿屠羲英,以水土不調改補南京衙門。”

至于回去干得怎么樣呢?

評價不一。

南直隸同僚對此人很是夸贊,稱其為士林楷模,陳敬宗后第一人。

而南直隸的學生就不一樣了,罵其有損師德,行事乖張。

同僚夸贊,卻讓整個國子監學子都聯合起來排斥的官僚,都懂是什么成分。

發展到最后,南京戶科給事中王蔚看不下去了,參了屠羲英一本,說其行事乖謬,有虧師范,以致生徒叢怨。

不慕功名的含金量。

朱翊鈞都懶得答屠羲英所請,揮了揮手,給人打發出去了。

待到屠羲英走出考功司官署門檻之后。

朱翊鈞才轉頭看向一眾庶士吉:“諸卿之中,有無不慕功名的?”

“現在說與朕知道,還能盡早成全。”

李得佑連忙出列道:“陛下,此人矯飾偽作,一眼可知!”

“心中既無國家百姓,亦非不慕功名。”

“乃是效仿吏部尚書陸樹聲,邀買名聲,東施效顰耳!”

“臣等豈能步其后塵?”

朱翊鈞一樂。

你一個伏闕的,現在都會批評別人邀買名聲了。

這時候,吳中行也出列感慨道:“陛下,臣今日得見此輩之尸位素餐、不知廉恥,才始知考成法之必要。”

“這等邀名養望,不事公務之輩,尚不如我翰林院同儕(chai)之萬一。”

他就差說一句我上我也行了。

說罷,吳中行還朝張居正投去一個眼神,飽含理解、后悔、歉意,復雜至極。

張居正本是目不斜視,隨后越想越氣,擰著眉毛狠狠瞪了吳中行一眼。

小皇帝自然沒看見場上的小動作。

將屠羲英的案卷遞給李得佑,讓眾人傳閱。

這時候,坐在大堂中的申時行,終于忍不住起身,開口提醒道:“陛下,按考成法,三年不合格,才罷官免職。”

“此乃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還請陛下斟酌處置。”

雖說屠羲英這樣有些氣人。

但考成法白紙黑字公布出去的,初期不合格,還有改正的機會。

皇帝金口玉言是一回事,內閣和吏部的信用又是一回事。

話音剛落,溫純當即開口道:“陛下,臣以為,雖不應罷官免職,卻也需略作懲戒,警醒朝臣一二,否則朝臣見其無礙,便爭先效仿,臣惟恐日后法不責眾。”

高儀看了一眼吏部兩人,與張居正對視一眼,心照不宣地都沒開口。

按理來說,考成法的事,一直由內閣處置的,皇帝從未插手。

眼下張居正與高儀,至少應該表明一下存在感。

但中樞有慣例。

為了平衡鄉黨,向來是南北混用。

譬如,但凡首輔是南人,都御史則多用北人。

同樣地,申時行以南人掌吏部,皇帝不放心,便特意讓高儀薦了溫純這個老秦人。

眼下因為屠羲英這個南直隸人士有所分歧,內閣反而不好多說什么,免得皇帝多心,以為考成法真的起了黨爭之事。

好在小皇帝還是很明事理的。

只見朱翊鈞搖了搖頭:“朕不通政事,只是帶庶吉士等視閱一番,如何處置,自有規制,二位卿屆時報與內閣便是。”

他看向張居正、高儀:“勞煩二位先生了。”

二人連忙回禮。

張居正暗暗松了一口氣,不由老懷開慰,看來皇帝確實是一時興起,并不是急著收內閣之權。

朱翊鈞收回視線,隨意開口道:“吳卿說,翰林院的同儕遠超此輩,且讓朕看完再說。”

轉而朝鄧以贊頷首示意:“讓趙志皋進來罷。”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