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明君  第145章 勤勞匪懈,完粹淳龐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作者:鶴招  書名:萬歷明君  更新時間:2024-09-08
 
安民廠外漸漸飄起了鵝毛大雪。

魏朝貼心上前,給皇帝跟禮部尚書送上大氅。

又將雪傘交到了中書舍人鄭宗學手中,這才緩緩退下。

小皇帝撥開了鄭宗學的傘,伸手用手背接了一片雪花,又隨手抹去。

馬自強仍然低著頭思索皇帝方才的話,緘口不語。

一時間雪花盡數落在馬自強的肩上。

君臣二人,都在為皇帝方才拋出的話題而各有所思。

武臣參與廷議的例子有的是。

近的來說,當初庚戌之變,世宗皇帝病急亂投醫,別說武臣守將了,就連逃難的百姓,都叫上廷議問過話。

但朱翊鈞此番問出這話,自然不是要顧寰臨時上殿問話的。

而是要給京營總督這個身份,一個廷議參政的位置。

廷議是什么?廷議就是中樞最核心的參政議政大會!

如今參與廷議的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光祿寺、太仆寺、翰林院、國子監、六科等部司堂官,便是如今大明朝最核心的官吏。

林林總總算起來,約莫三十余人。

其中有幾個武臣呢?

當然是一個都沒有。

以文馭武,是洪武以后的國策。

這是系統追求穩定自發的演變,本是無可厚非,也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但問題在于,參政權是最基本的權利。

如果某些階層連一點參政權都沒有,地位便會逐漸向下滑落,無論聲稱的地位有多么高貴。

如今的武官,便是如此。

即便貴為帥臣,在文臣面前也只能做“門下走狗”——“武人至大帥者,干謁文臣,即其品級懸絕,亦必戎服……趨入庭拜,其門狀自稱走狗,退而與其仆吏齒”。

這是私下干謁,要是去兵部公干那更不得了。

所謂“總兵官領敕于兵部,皆跽,問為長揖,即謂非體”。

只長揖是不得體的,得恭恭敬敬磕大頭!

帥臣總兵尚且如此,衛所將士就更不用說了,“雖一諸生可役使之”。

積輕積弱,至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

長此以往,是真沒戰斗力!

以文抑武不能這樣搞。

在政治上適當傾斜,不允許入閣、制度上受兵部管轄、言官建在營衛里,這些都沒問題,哪怕有瑕疵也可以慢慢優化。

但專業的事,必須專業的來,同時要賦予其職權范圍內正常的權力。

事關兵事的參政權得給人家啊!

既然如今王崇古有意對韃靼興兵。

那么正好趁著這個機會,看能不能在廷議三十余席里,騰一個京營總督的位置出來。

當然,除了拔高武臣地位之外。

更現實的用途在于,雖然武臣是接受皇帝跟兵部的雙重領導,但廷議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的!

一旦武臣進了廷議,就能在程序上,讓皇帝直接越過兵部,指揮京營!

這是體制的大改動。

在禮法上找依據,是不可逾越的第一步。

馬自強對此,同樣心如明鏡。

皇帝這一年里,針對京營已經做了不少事了。

先是啟用軍陣履歷豐富的京營老上司顧寰為總督——比起彰武伯而言,這位幾乎是靠著在軍中的個人威望指揮兵丁,而不受兵部轄制。

而后又借著梳理鹽政拿回來的銀兩,專給京營將士補發了餉銀——十萬將士,就用去了六十余萬兩!

此后,更是空置著兵部侍郎協理戎政的位置,將王崇古推入內閣,主導京營輪戍練兵之事。

如今更是赤裸裸為武人張目,想將顧寰推上廷議。

正因為馬自強明白,才更猶豫不定。

這種事,為難啊!

雪越下越大,不一會兒,地上就覆上了薄薄的一層。

皇帝悠然踱步,走到了屋檐之下。

馬自強跟在皇帝身后,一同避雪。

二人站定后,馬自強終于忍不住開口道:“陛下,臣深知陛下廣懷天下,并恩文武。”

“但……術業有專攻,廷議涉及升黜、財賦、禮法、大工、刑鞫,武臣未必能夠勝任。”

這是試探。

單純專業的事,都部議完了,上廷議都是各部衙門有交叉的事情。

兵部也從沒見過插手會試考官的人選不是。

真正要插手這么多事的,只有內閣!

馬自強更多的憂慮,還是在擔心皇帝在文武之間的態度,別是像武宗皇帝一樣,讓武臣影響了大政。

朱翊鈞抖了抖手腕,將有些冷的手揣進了袖子里:“大宗伯言之有理,術業有專攻。”

“武臣廷議,也只允在軍事上參議,除大戰、本營升黜、餉銀諸事外,余者一概不必上廷。”

這是給馬自強承諾,也是一種表態。

中樞會議能不能列席都是天大的區別,能參議軍事更是不得了的進步。

當然,到時候自己想的話,總有兵事將顧寰叫到廷議上去的。

馬自強聞言,略微放下心來。

不過還是有些猶豫。

他小心翼翼問道:“若是如此的話,那便與兵部職權有所交疊了。”

別看京營名義上歸總督管轄。

但實際上插手的各方多了去了。

兵部侍郎協理戎政,視閱侍郎視閱京營九邊,右都御史督理京營,乃至科道言官視察的時候,說話也比總督好使。

如今皇帝顯然是有意將京營的實際控制權,收回到總督手中。

武臣想上桌吃飯,罵娘的人必然不會少。

但馬自強這話,朱翊鈞自然想過。

不然他也不會先問馬自強有沒有禮法上的支持了。

朱翊鈞略微露出一絲不耐煩:“各司其職嘛。”

“大宗伯不妨先告訴朕,禮制上有沒有妨礙?”

禮制的事情,其實隨便找個中書舍人,都能翻出一大堆成例來。

但方案歸方案,更重要的反而是馬自強跟禮部的態度——朱翊鈞現在要的就是一個態度。

馬自強見皇帝臉上已然露出一絲不耐,情知需要決斷了。

他將京營的沿革、兵部的人事、皇帝方才的言語,迅速從腦海中過了一遍。

片刻后。

馬自強咬了咬牙,下拜道:“陛下,此事自有成例。”

“國朝之初,多有武臣兼領中樞文職,參決國家大政。”

“湯和、鄧愈便兼為御史大夫,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更是共議軍國重事,總中書省、御史臺。”

“若說彼類皆是特例,那還有洪武三年舊制,諸臣封爵時均加參軍國事、同知軍國事、同參軍國事等號。”

“此為,祖宗成法。”

馬自強說完,吐出一口濁氣,在寒冷的冬日,醒目至極。

朱翊鈞欣慰地看向馬自強,露出笑容。

他將馬自強肩上還未化去的雪花撣開,將人扶起,激贊道:“大宗伯果是飽學之士,禮制成法,全然包囊在胸。”

“既然如此,那便以朵顏衛之議,加京營總督‘參知軍事’,列席廷議如何?”

馬自強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自己決定是對是錯。

只胡亂應了一通。

朱翊鈞頷首:“那朕稍后知會吏部溫卿,讓他去禮部尋大宗伯,二卿且看看,如何上奏此事合宜?”

馬自強遲疑片刻,還是躬身一拜,應了下來。

涉及到官身禮制的變動,禮、吏二部出面是必須的。

但皇帝卻決口不提兵部,顯然是已經打定主意撇開兵部定下此事。

土木之后,歷代皇帝與兵部爭奪京營,可謂曠日持久。

但以定制的形式,讓武臣入廷議參知軍事,可還從未有過。

小皇帝的手,伸得越來越長了啊!

馬自強一邊想著,一邊在內臣的引領下,告退離去。

一旁的中書舍人鄭宗學看著離去的禮部尚書,以及怔怔出神皇帝,默默停下了筆。

將手放到嘴邊,輕輕哈了一口氣。

小動作還未做完,便聽到皇帝的聲音。

“鄭卿,你覺得這位大宗伯如何?”

鄭宗學迎上皇帝的目光,見皇帝出神遠望,他也順著皇帝的目光看去。

他看著馬自強離去的背影,沉吟片刻,開口道:“完粹淳龐。”

朱翊鈞啞然。

越想越是好笑,忍不住搖頭重復道:“完粹淳龐,實然矣。”

說罷,他再度看了一眼馬自強,轉身進了安民廠大門。

奏對只是插曲,視閱還是要繼續。

甚至說,王崇古既然有意對朵顏三衛動兵,那么更要好好看看自己的家底。

不檢查一番武器裝備,看看到了什么世代,怎么放心輕啟戰端?

朱翊鈞撫摸著身下鋼鐵巨物,開口問道:“如今兵仗局年產火器多少?”

兵仗局掌印太監連忙回話:“回稟陛下,并無定額。”

“嘉靖時,本局三年一次成造,用銀二萬四千兩,出產火器數量以種類造價不同而有所出入。”

“嘉靖四十二年,撥銀減為一萬六千兩,三年一造,改為五年題準每年修造換給。”

“隆慶三年減為八千三百兩。”

朱翊鈞聞言,不由皺眉。

按理來說,只要戰事不停,軍工產量只有漲的份。

怎么產量還一直萎縮了?

見皇帝神情有所不悅,一旁的張宏不動聲色解釋道:“陛下,除了兵仗局以外,軍器局亦有火器制造。”

“且軍器局有兵部大使提管,營廠工部主事協管,六科給事中閱試,戶部也時有劃撥銀兩。”

“其產出頗多,火藥每年數萬斤,連珠炮鉛彈等二十萬余枚,鳥銃一萬二千桿。”

“漸漸,兵仗局便緩產了。”

朱翊鈞聞言,這才恍然。

說白了還是兵仗局是內廷全資的,外臣進不來,業務不透明,哪怕兵部有產量,也不想下單在兵仗局。

產量一股腦都干內外合資的軍器局去了。

不過……這倒是正合他意!

他本來打算讓兵仗局分處一部分業務搞科研的。

如今這樣的話,正好整個局轉型。

軍器局在外制造,兵仗局在內研發。

不過他并沒有直接將此事拋出,而是伸手招來工匠——方才一會的功夫,朱翊鈞讓魏忠德叫的大工匠,已然是等候在旁。

魏忠德朝幾名工匠惡狠狠瞪了一眼,嘴唇翕動,似乎是讓工匠把皇帝伺候好了之類。

“且與朕……”

說到一半,朱翊鈞才想起對面是工匠,將滿口之乎者也又咽了下去,改口道:“現在火器制造,最緊要的地方是什么?”

幾名工匠對視一眼。

而后推出了一名皮膚黝黑,個子矮小的工匠出來答話:“陛下,無論銃、炮,皆藥以推彈,銃以管彈,則彈出銃管之際,必銃身毫無罅漏,毫無偏曲,而藥始不旁泄,彈始無阻礙也……”

額,朕跟你說大白話,你反倒滿口之乎者也是吧?

明朝的匠籍,水平上下差距很大。

大多是一輩子搞百工,說話簡單粗俗。

但也有少數投身學業的,譬如首輔徐有貞,乃至嚴嵩,都是匠籍出身。

內監的工匠,待遇還行,素質自然也高些。

不過倒是這名工匠話里的內容,也有些出乎朱翊鈞的意料之外。

他本以為,火器威力,多是受限于火藥。

沒想到竟然是炮管子……

只聽工匠繼續說道:“如今銃內多有砂眼,微有洼突。”

這時候另一名工匠突然插話道:“是咧,經常有砂眼,那樣整,俺都沒法鏇膛。”

“十管能成三管就了不得哩!”

朱翊鈞聞言,突然好奇道:“炮管子用的銅還是鐵?”

最先那名工匠再度開口道:“陛下,煉銃以銅為上,鐵次之,鐵比銅加厚則不炸。”

“譬如這弗朗機炮,便用精銅鑄之,而造信砲、短提銃等,則是用生熟銅兼半。”

朱翊鈞點了點頭。

這就是工業體系了。

火器不單單是火器,看的是整體工業實力。

煉鐵、煉銅、機關結構、模具、火藥等等,相輔相成,互為牽制。

這些行業難題,不是朱翊鈞一拍腦袋,背個順口溜,就能迅速進步的。

得靠技術積累啊!

朱翊鈞心中感慨一番,又朝幾名工匠問了一些關于火藥、澆鑄、鏇膛的技術問題。

皇帝這邊與工匠打得火熱。

給一旁的中書舍人看得一愣一愣。

猶豫著要不要事后勸誡一下皇帝,不要過于沉醉于機巧之事。

時間緩緩流逝。

外間的大雪,似乎下得更大了。

時有寒風吹進廠里,眾人不約而同縮了縮脖子。

朱翊鈞一面聽著工匠的講解,一面翻閱著兵仗局制火器的教科書。

“五材并用,火德最靈,秉熒惑之精氣,酌朱雀之權衡,軒轅創法以衛民生。”

“一君二臣,灰硫同在臣位,灰則武而硫則文,剽疾則武收殊,續猛炸則文策奇勛。”

朱翊鈞看得直搖頭。

這本《武編》,博采士卒、軍官、工匠所有武備識略,成書于嘉靖年間。

可謂是此時火藥制作技術的最高理論總結。

但,這種所謂的最高成就,仍舊是拿著工匠的成果,包裹一層儒門的皮。

其中關于火藥的“五行理論”和“君臣理論”,歧義多多,前后矛盾。

尤其什么熒惑精氣,什么火命風后,搞得跟寫似的。

這種儒生寫科技叢書,不能對工匠進行業務指導事小,將科技樹帶歪才是壞了大事。

朱翊鈞又翻了翻其余幾本兵書,不由嘆了一口氣。

作為火藥發源地,一直缺乏革新,不是沒有原因。

明朝火器技術理論化成果不少,兵書一大堆。

但往往都是以抄錄總結前人經驗為主,其中大部分內容雷同,創新極少。

至于下基層問問工匠的經驗?

儒生給你收錄其中,還高屋建瓴化用儒家經典幫你做技術總結,已經了不得了,還真想讓我深入學你的技術?

不好意思,奇技淫巧,不屑也!

朱翊鈞在有了大致了解之后,緩緩合上了最后一本兵書。

他沉吟半晌,終于有了打算。

朱翊鈞看向方才為首的工匠,開口問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工匠面色一喜,連忙拜倒在地,恭謹答道:“回陛下的問,我叫王六。”

朱翊鈞點了點頭,沒再問。

皇帝能問一句名字,下面的人自然應該知道什么態度。

朱翊鈞轉而向張宏投去目光,吩咐道:“大伴,兵仗局以后便不接批量鑄造了,改為專事火器改良、設想試驗、經驗總結。”

“劃撥款項,跟學府一般,有多少課題花銷,便結多少銀兩,朕會讓戶部和科道一同審計賬目,至于成果,朕親自過問。”

話音一落,兵仗局掌印太監面色一變。

主管部門被上司直管了,自己怎么辦?

這顯然不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考慮范疇之內,張宏走到皇帝身前,恭謹聽著皇帝后續,一番照單全收的模樣。

朱翊鈞頓了頓,繼續說道:“先按照火器改良的幾個方向,報幾個課題上來。”

“其中火藥、銃管結構、煉鐵優化,排在最先。”

“同樣,若是出了成果,工匠授學身,內臣按制賞功升遷。”

“大伴盡快擬個章程出來。”

在場之人神色各異。

幾名工匠不少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紛紛喜出望外。

而兵仗局的一眾太監,則是面有憂慮。

張宏跪地應是:“奴婢這就去辦。”

朱翊鈞點了點頭。

突然又想起什么,看向一眾工匠,開口道:“以后兵仗局這些兵書了,你們還是別看了,自己白話寫一本罷,寫好有賞。”

說完這句,朱翊鈞也不管眾人奇怪地神情,轉身走出了安民廠。

這作態,領導的視察顯然是結束了,一眾內臣連忙跟上皇帝。

一旁的中書舍人鄭宗學,在起居注上寫下最后一筆,才落后一步,走出廠去。

剛一走出來,就看到雪越下越大。

整個紫禁城,都蒙上白茫茫一片。

鄭宗學將臉上的雪花抹去,回憶今日皇帝的作為。

心中莫名感觸——陛下插手兵事越發頻繁了,其動兵戈之心,恐怕不比王崇古弱上半分。

如此這般……明年開春,大明朝與韃靼之間,恐怕真要做過一場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