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是皇太子  第五百零三章 思維的不同

類別:  | 衍生同人 | 知否:我是皇太子   作者:冰霜戀舞曲  書名:知否:我是皇太子  更新時間:2025-02-19
 
如今大宋連戰連捷,遼國卻節節敗退。

雖說遼國武將戰意高昂,可遼國士卒士氣低落。

大宋士氣高漲,遼國士氣低落,若是大宋避戰,情況就會反過來。

因此這一仗不能避,必須得打。

英國公早在擬訂偷襲幽州城的計劃時,就已經想到了這種可能,已經請示過趙興。

趙興思索許久,也同意了英國公的觀點。

從大宋出兵開始,一直沒有碰到過硬仗。

可是接下來不可能一直順風順水,后面的惡戰肯定不少。

此時遼國還沒有真到破釜沉舟的時刻,大宋若是都不敢戰,等到后面受挫,反而更麻煩。

大宋將士如今的士氣其實很虛,只有經歷一場大戰,并獲得勝利,才能化虛為實。

而且大宋是進攻一方,遼國出城和大宋交戰,總比攻城難度要低。

兵法有云:未慮勝,先慮敗。

意思是不該一味的考慮勝利之后的事,而是要先考慮失敗的可能性和帶來的后果。

趙興對于這一觀點很是認同。

這一戰有失敗的可能么?

而且還不小。

但是后果趙興卻能夠承受。

不過正面交戰,只要穩扎穩打,即便不勝,對方也占不到太大的便宜。

耶律乙辛能夠真正信任的兵馬就這么多,他登基不久,根基不穩。

哪怕大宋戰敗,只要耶律乙辛損失也很大,光是穩定局勢,耶律乙辛就沒有了反攻的能力。

而大宋就能慢慢消化攻占下來的地盤。

因此趙興同意了英國公想要和遼國正面一戰的想法,只提了一個要求。

可以輸,但必須極大的殺傷遼國兵馬。

為此趙興甚至把準備的另一個秘密武器給拿了出來。

這次北伐,趙興不僅帶了大量火藥,還帶了一萬支突火槍。

可惜火炮并沒有造出來,否則哪怕只有幾門,在一開始給遼國來個幾炮,對于從未見過火炮的遼軍來說,也是一大震撼,這一戰就簡單多了。

英國公見識到突火槍的威力后,對于這一戰更有把握了。

一時間,雙方都在調兵遣將,數日之后,雙方在西京城內外,共聚集了近七十萬兵馬。

遼國三十五萬兵馬,而大宋卻只有三十二萬。

雖說大宋出動近六十萬兵馬北伐,可打下那么多城池需要分兵駐守,還需要分兵打下通往幽州城的道路。

耶律乙辛想要決戰,未必沒有拖延大宋進攻步伐的想法。

若是大宋真被拖延住了,幽州城內的兵馬就危險了。

因此大宋這邊不僅要和遼國決戰,把幽州城連成片的步伐也不能停止。

除此外,這么做也可讓遼國放下心來和大宋決戰。

雖然耶律乙辛擺出一副要決戰的樣子,可大宋真要云集五十萬兵馬,耶律乙辛未必敢真和大宋決戰。

如今大宋兵馬還要少于遼國,對于耶律乙辛來說也是一個機會。

“哼!”

耶律乙辛得知消息,咬牙道:“大宋還真是囂張!”

大宋那邊猜的不錯,他想要決戰,確實是想延緩大宋進攻的步伐,他已經調兵準備奪回幽州城了。

可是西京這邊的兵馬他卻不敢動,因為這些兵馬都在宋軍的監視下。

一旦調兵,很容易被大宋埋伏。

而且調去的兵馬少了,很難奪回幽州城。

幽州城本就是堅城,城內還囤積了大量守城器械和糧草。

大宋詐開城門,導致遼國儲存的守城器械根本沒用上。

雖然有將領見機不妙,毀掉了一部分,可大部分還是落到了大宋手里。

五萬人守一座堅城,最少得十幾萬兵馬才能奪回。

這還是因為幽州城的民心都向著遼國,否則還得翻個倍。

他要是真派這么多兵馬去,即便不被埋伏,也會導致西京兵力空虛。

因此他只能從后方調集兵馬,可這卻需要時間。

“既然大宋不上當,那朕就擊潰這三十萬大軍!”耶律乙辛咬牙道。

這三十多萬大軍,必然是大宋的精銳,只要擊潰,大宋只能結束這場北伐了。

想到這里,耶律乙辛讓人給大宋送去戰書,明日在西京城外東北方向的平原之上決戰。

英國公收到戰書,只會了一個大大的戰字。

次日一早,英國公帶領三十萬大軍前往西京東北方位的平原,留下兩萬兵馬防守城池。

耶律乙辛同樣只帶了三十萬兵馬,他也擔心大宋會偷襲西京城,留下了五萬兵馬。

英國公雖然答應和遼國決戰,不過等他抵達平原后,卻指揮士卒布了一個防守的陣勢。

遼國騎兵多,三十萬大軍,有二十萬是騎兵。

大宋這邊只有十萬,平原交戰,騎兵的作用非常大。

十萬對二十萬,兵力弱勢不說,大宋的騎兵戰力也比不上遼國的騎兵。

真要論起來,在騎射方面,漢人都是跟游牧民族學的。

遼國占據燕云十六州后,得到了很多工匠,軍隊的武器盔甲不比大宋差。

大宋的騎兵雖然在趙興繼位后,就要求強加訓練,可畢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大戰。

而遼國內亂這么久,雖然元氣大傷,可士卒們經歷了多次大戰,并不是大宋兵馬可比的。

因此英國公雖然答應決戰,卻在戰場上采取守勢,等遼國兵馬來攻。

耶律乙辛站在高臺之上,看著宋軍所布的陣型,眉頭緊皺。

宋軍在前面布置了三層盾陣,最前面的乃是重盾,重盾之下帶著尖銳的一截釘子,落在地上扎入地里,能夠很好的防止盾陣被沖破。

盾陣后面又有許多手持長矛的士卒。

可以想象,遼國騎兵一旦沖陣,死傷必然慘重。

后面兩排盾陣雖然不是重盾,但是沖破前面盾陣的騎兵,速度必然大減,很難沖破后面兩層盾陣了。

騎兵最重要的就是機動性,一旦速度慢下來,就成了靶子,還擋住了后面騎兵的路。

遼軍將領雖然看不起宋軍,可基本的常識還是有的。

“陛下,不如派重甲步兵沖陣,輕甲步兵隨后,只要撕開缺口,騎兵出動,必然能一舉擊潰宋軍!”

“不妥,宋軍的重盾就是對付騎兵的,重甲步兵太過笨重,如何沖的破?應該以重騎沖陣,打開缺口,輕騎壓后!”

“宋軍既然如此布陣,必然有所防備,以我看,不如先以輕騎游射,看看虛實!”

遼軍將領七嘴八舌的出著計策。

耶律乙辛壓了壓手,沉吟了一會,看向了一個將領,說道:“格西拉木,你帶五萬輕騎去試探試探虛實!”

“是!”

格西拉木真是提議以輕騎試探虛實的將領,見自己的建議被采納,興奮的行了一禮。

“小心些,別被大宋騎兵給拖住了。”耶律乙辛提醒道。

“陛下放心,臣絕不會被漢人騎兵給拖住的。若是正面交戰,臣有自信以五萬騎兵,擊潰大宋十萬騎兵!”格西拉木自信道。

“那朕就等你的好消息了,去吧!”耶律乙辛說道。

“是!”格西拉木行了一禮,下了高臺。

遼國在觀察大宋這邊的動靜,英國公也在觀察遼軍的動向。

當看到遼軍出動五萬輕騎,當即下令道:“傳令,小心遼軍騎兵游射,只要進入射程,以突火槍反擊!”

“是!”

身后的傳令兵應了一聲,匆匆而去。

“英國公,一開始就使用突火槍是否有些不妥?”

曾公亮皺眉道:“雖然突火槍的射程和普通弓箭差不多,可距離遠了殺傷力有限,不如用在關鍵時刻!”

英國公并沒有因為曾公亮的質疑而生氣,微笑解釋道:“我在前面布置了重盾,遼軍不可能以輕騎來沖陣。這支騎兵應該是來試探我們虛實的。前排的重盾高大,士卒只要蹲下身子,那些輕騎奈何不了,因此只能把目標放在第二排舉著輕盾的士卒身上。如此一來,殺傷力就夠了!”

“后面遼軍發動進攻的時候,必然會以重甲在前,突火槍就沒有作用了。現在使用,才能將效果最大化,還能挫一挫遼軍士氣!”

曾公亮沒有在他下達命令的時候質疑他,顯然是不想影響他主帥的威嚴。

英國公投桃報李,把自己如此安排的目的詳細的解釋了一遍。

突火槍的缺點除了裝碎石子和火藥的時候費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對重甲幾乎無效,只能對付輕甲。

遼軍沖陣必然是以重甲在前,若是兩軍攪和到了一起,突火槍更沒法用了。

因此一開始就使用,不僅能夠造成最大的效果,還能震懾遼軍士氣。

曾公亮聞言沉吟了一會,驚訝道:“英國公不在前排盾陣之后布置弓箭手,就是想讓遼國放心的靠近?”

“不錯!”

英國公微笑道:“若是安排了弓箭手和其對射,遼國騎兵必然會保持安全距離。”

“英國公考慮周詳,永兵如神,令人佩服!”曾公亮感嘆道。

他雖然懂兵法,還曾經編纂過兵書。

在地方任職的時候,更是親自指揮兵馬平過叛亂。

可他只是懂兵法,并沒有參與多少戰爭,將所學的兵法其融會貫通。

“曾樞密使過譽了。”英國公微微一笑。

“英國公就別自謙了,不過我還有一個疑惑,不知英國公可否為我解惑?”曾公亮說道。

“英國公但說無妨。”英國公道。

“此時使用突火槍,遼軍吃了虧,又不知突火槍的具體情況,會不會選擇退兵?”曾公亮說道。

“不會的!”

英國公笑道:“大軍交戰不是兒戲,遼國出動數十萬大軍欲和大宋決戰,若是只是吃了點虧,就退兵,必然士氣全無。”

曾公亮張了張口,他本想問問英國公為何如此自信。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他將自己代入到遼國一方,假設他是遼軍的指揮,必然會選擇退兵。

不過他猶豫了一下,還是沒有問出口。

因為遼軍騎兵已經出動了。

其實曾公亮這種想法,就是武將和文官的思維不同。

文臣熟讀兵法,加上一定的天賦,確實也可以成為一代名將。

自古以來,上馬能治軍,下馬能安民的將領不少。

甚至將領之中,還有一個儒將的稱呼。

會打仗的文臣和武將,好像沒什么區別。

其實不然,二者最大的區別,還是思維上的區別。

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更多的其實是一種理論。

不是說假大空,而是很難做到對地方的情況了如指掌,又能對己方的情況完全清楚。

因此只需盡可能的做到知己知彼。

兵法中還有一句叫:兵者,詭道也。

是指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需要運用種種方法欺騙敵人。這句話強調了在戰爭中運用詭計和欺騙的重要性,通過模糊敵人的判斷和防備,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取得勝利。

既然要用詭計來欺騙對方,又如何能夠做到知己知彼?

這么一看,這兩句好像充滿了矛盾。

事實上,兵法之中很多話,若是放在一起,都會顯得矛盾。

文臣哪怕熟讀兵法,也懂得帶兵打仗,可是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考慮的因素就多了。

武將則不同,接受了命令,那么考慮問題的時候就只有勝和敗。

這就好比《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設空城計,司馬懿不敢入城一樣。

很多人拿正史來說事,說司馬懿不可能出現在那邊戰場。

還有人說司馬懿哪怕再多疑,隨便派點人進去探查一下總可以吧。

真假且不論,假設真有這一幕,司馬懿會派兵進城么?

大概率是不會的,因為司馬懿考慮問題,考慮的根本不是輸贏的問題,還有政治因素在內。

他要是解決了諸葛亮,即便不死也會被一直閑置。

因此哪怕空城計破綻百出,司馬懿退兵卻很合理。

空城計算計的根本不是多疑不多疑的問題,而是諸葛亮就在城頭之上。

曾公亮將自己代入遼國一方,之所以覺得該退兵,就是他考慮問題更多的偏向于政治。

他雖然懂兵法,但是更多的還是一個文臣。

不是說武將不考慮政治,而是武將在看待問題的時候是先軍事然后才是政治。

但是在文官眼里,政治是大于軍事的。

這就是兩者思維方面的不同。

格西拉木率領五萬輕騎,逼近宋軍軍陣。

當距離兩百多步外,便開始沿著宋軍的重盾游射。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