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從金田起義開始  第168章 滅清

類別: 歷史 | 清史民國 | 反清:從金田起義開始   作者:聽風煮雨夜  書名:反清:從金田起義開始  更新時間:2024-12-28
 
博爾濟吉特氏和杏貞聞言,表情仍有些疑慮。

但最終還是都默默點頭,表示了認同。

當然,她們不認同也沒別的辦法。

以當前的局勢,她們其實只有兩個選擇,要么趁著唐軍還在路上,提前北逃,前往更北邊的吉林和黑龍江躲避唐軍兵鋒。

要么,就是固守盛京,等待慶祥率西征大軍回援。

但只要仔細分析一下,便會發現,現在的清軍其實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固守盛京,以待援兵。

因為,現如今的吉林和黑龍江,可不是歷史上清末闖關東之后的吉林和黑龍江。

那是真正的老林子加北大荒。

寧古塔都算是人煙稠密的地方。

清廷如果真的往吉林和黑龍江跑,當地的糧食產量,根本不足以養活清廷上下。

到時候,清軍是要餓肚子的!

一但軍隊餓了肚子,后果將會相當嚴重。

六月二十七日,走水路北伐的唐軍終于浩浩蕩蕩來到了盛京城外。

一門門火炮,一箱箱軍械輜重被從船上卸了下來。

唐軍開始著手布置起攻城事宜。

李以文站在盛京城外,看著眼前的這座不算宏偉的城池,心中泛起思量。

此戰,大概率便是大唐對滿清的最后一戰了。

這一戰過后,大唐改朝換代的大業,便將徹底完成!

一旁的楊輔清則是在向李以文介紹著此戰唐軍的兵力布置。

“按照預定計劃,此戰我軍將從盛京城南發起主攻,其余三面城墻則為佯攻。”

“預計將在一日之內,使用重炮轟塌盛京城墻,然后大軍入城展開巷戰!”

李以文聞言,有些好奇的詢問道。

“巷戰?”

“難道清軍還有能力同我大軍打巷戰?”

楊輔清十分老實的說道。

“應該沒有。”

“但這里畢竟是盛京,清軍方面指不定就會爆發一下。”

“提前做好打算總不會有錯!”

李以文聞言,點頭表示認可。

“盡快展開攻勢吧!”

“最新消息,承德那邊的戰事已經結束。”

“馮帥率軍直接打垮了東清的西征大軍,拿下了承德。”

“我們這邊,也不能落后太多啊!”

楊輔清聞言,當即點頭道。

“大帥所言甚是。”

盛京!

崇政殿!

博爾濟吉特氏終于接到了來自西邊的消息。

這其中,有兩則好消息,一則壞消息。

第一則好消息是桂良率軍攻克承德,剿滅了西清的叛亂。

第二則好消息是,在東清大軍攻入承德后,慶祥兵變成功,順利殺了桂良,消除了他們這邊發動政變的隱患。

而壞消息則是,唐軍自張家口發兵,突襲承德。

一戰過后,大清西征大軍全軍覆沒。

在得知這則消息之后,整個滿清朝堂上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之中。

一張張臉上,是肉眼可見的絕望和灰敗。

“西征大軍完了……”

博爾濟吉特氏仍有些不敢置信,坐在原位喃喃道。

一旁的杏貞也是面色發白,張嘴欲言,但卻喉嚨干澀到完全說不出話來。

她心中不禁絕望!

大清,真的還有未來可言嗎?

如果大清就這么完了,那自己搞的這政變,究竟是圖什么?

博爾濟吉特氏深吸一口氣,聲音慘然的詢問道。

“王卿,我大清,如今還有突圍的可能嗎?”

博爾濟吉特氏如今有些悔不當初。

若早知西征大軍會全軍覆沒,那么當初唐軍沿大遼河西進的消息傳來之時,她便早該下令清軍提前棄城北撤的。

若大清提前北撤,如今又豈會淪落至如此境地?

只是,事已至此,博爾濟吉特氏即便再怎么后悔,也無法改變什么。

現在博爾濟吉特氏唯一能寄予希望的,也就只有突圍一事。

只是可惜,唐軍重兵圍城,清軍能否突圍,卻也是一個未知數。

王勉聞言,臉上露出一個遲疑的表情,但還是說道。

“如今的盛京城,四面均已經被唐軍圍困,想要突圍,只怕并非易事。”

“但太皇太后放心,奴才定全力施為。”

“一定護送您突圍成功!”

只是,就在這時候,外邊響起了轟隆一聲炮擊聲。

緊接著,一聲聲炮擊聲連成一片。

轟隆!轟隆隆!

震耳欲聾的炮擊聲,幾乎響徹整個盛京。

唐軍,開始對盛京城展開了炮擊。

一發發炮彈,盡情向著盛京的城墻傾瀉。

炮擊持續了大半天。

爆炸聲就沒有停過。

唐軍一口氣打出去數千發炮彈。

終于,轟的一聲巨響,盛京的城墻上被火炮轟出一個缺口。

城墻嘩啦啦的垮塌下來,磚石四處飛濺。

唐軍士卒沿著城墻上火炮轟出的缺口,浩浩蕩蕩向著盛京城內沖去。

城中的清軍本就因為忽如其來的政變人心惶惶,如今唐軍殺來,他們幾乎是望風而降。

“殺啊!殺韃子!”

“大唐萬勝!”

唐軍肆無忌憚的在盛京城內的街道上橫沖直撞。

不多時,唐軍前鋒便殺出一條血路,一路殺入了盛京皇宮之中。

博爾濟吉特氏等人在御前侍衛的護衛下企圖突圍,但才剛出皇宮,迎面便遇到了一隊唐軍士兵。

一陣啪啪的火槍射擊聲之后,博爾濟吉特氏等人身邊的御前侍衛被擊斃大半。

剩下的人見此,也是不再敢反抗,紛紛選擇投降。

博爾濟吉特氏等人,皆被唐軍所俘獲。

杏貞與奕的那個孽種,同樣也在其中。

大唐開泰元年七月初。

身處京城的李奕前后接到了來自遼東和草原方向的捷報。

唐軍北伐進展的相當順利。

如今,已經成功消滅掉了東西兩清,徹底覆滅了滿清政權。

自明末起,肆虐天下二百年的滿清,被李奕親手劃上了休止符。

“哈哈哈哈!”

“滿清終于滅了!”

此時的李奕,心情那叫一個舒爽。

在他看來,如今的他雖暫時還未能帶著中華民族重新走向世界之巔。

但是,光憑提前滅掉滿清,讓中華大地少受幾十年荼毒的這一點,他這次穿越就不算白穿。

合上前線送回來的軍報,李奕緩緩吐出一口濁氣。

然后對一旁的張之洞吩咐道。

“孝達,傳朕命令。”

“著令江南總督范希元,代朕跑一趟南京,祭奠明孝陵。”

“我大唐攻滅滿清,重現驅除韃虜之偉業,自然得向明太祖他老人家匯報一下。”

“好叫他老人家知道,他老人家,也算后繼有人了!”

李奕當年起兵時,打的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旗號。

而這個旗號,則是來源于老朱。

李奕如今既然成功取了天下,自然得去孝陵祭拜一下。

算是有始有終!

若非從北京到南京跑一趟實在太遠。

李奕甚至琢磨著要親自跑一趟南京,去老朱墳頭顯擺顯擺的。

但想了想,李奕便放棄了這個誘人的想法。

他現在是皇帝,皇帝出行,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大工程。

隨行禁衛,百官,妃嬪,宮女內侍等,少說也得數萬人。

沿途官府都得提前準備接待。

一來一回,少說也得百來萬塊銀元的花費。

實在太過勞民傷財!

有他出行所耗費的這些人力物力,李奕不如琢磨著多修幾段鐵路,多造幾艘軍艦。

深吸一口氣,李奕又下令道。

“傳令內閣的諸位大臣,前來朕這里議事,準備商討遼東開發事項。”

既然覆滅了滿清,那么,開發遼東關外的事情,也就是時候提上日程了。

怎么說,受益于紅薯,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傳入,有清一朝,中國的人口幾乎到達了巔峰。

就目前大唐人口普查查出來的數據,哪怕是在經歷了數年的戰亂之后,當前大唐的在冊人口都達到了三億多近四億人。

這實在是一個過于驚人的數字!

而這三億多近四億人,絕大部分都生活在關內的漢地十八省。

這也就使得,關內的人口承載力,早已到達了上限。

這也是為什么李奕起兵后,能夠一呼百應,短短幾年便打的天下遍地烽火的原因。

因為,關內人口實在太多,而資源又十分有限,太多的人,都已經要活不下去了。

都要活不下去了,只要有人挑頭,那便是一場大亂。

之前,這個問題自然是滿清的。

但是,在大唐入主京城之后,這個問題,順理成章變成了李奕的。

而李奕對此給出的解決方案則是工商,基建,戰爭,移民四管齊下。

首先就是工商,通過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來創造就業崗位,吸收消化農業承載不了的多余人口。

基建也是同樣的道理,通過大規模基建,來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

戰爭也是同樣的道理,戰爭一但開打,就算是打不贏,那也能產生大量的工作崗位。

比如說為大軍轉運后勤,比如說生產軍械武器,軍用物資,這都是需要人手的。

還有就是,只要戰爭能打贏,那么拿回來的戰爭紅利,便足以緩解相當程度的社會矛盾。

這三者其實有共通之處,說白了,也就是挽救失業率。

人只要有了工作,有了收入來源,才能安穩的下來。

如果底下人都沒有收入來源,那么,即便上面再怎么高壓統治,也壓不住。

遲早要出事。

滿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移民則是將漢地消化不了的人口,轉移到別的地方去,比如說南洋,比如說關外。

同樣也是緩解社會矛盾的辦法之一。

這正是李奕目前準備要做的事情。

大唐之前有在對外進行移民沒錯,但移民的重點是南洋。

主要是往大唐剛收復的廣南進行移民。

針對的目標人群,主要是南方人。

原因嘛,則是因為環境和氣候問題!

南洋氣候濕熱,瘴痢遍地,北方人適應不了南方的氣候。

李奕如果真的堅持從北方往南洋移民,路上死一半都是輕的。

李奕真要是憑借自己的威望和權力強推,地方上百分百得烽煙遍地。

所以,移民南洋,只能是以南方人為主。

比如說兩廣福建,一則是兩廣福建的氣候與南洋相近,當地人移民之后,更容易適應環境。

二則是兩廣福建在很早以前,就有了下南洋的傳統。

李奕組織百姓下南洋闖蕩,不至于有太多的抗拒。

至于說馬尼拉和巴達維亞方面,這兩個地方大唐雖也有移民,但數量不多。

因為,馬尼拉和巴達維亞目前還是荷蘭和西班牙的勢力范圍。

大唐在馬尼拉和巴達維亞,也就僅僅只是插進去一只腳。

小規模移民沒問題。

但如果想大規模移民,則必須得先把荷蘭和西班牙給清理出局才行。

而北方人想要移民的花,遼東則是更好的選擇。

所以,在大軍收復遼東之后,李奕第一時間便下令召集群臣,商議推動漢地百姓移民遼東的事宜。

北大荒,是時候該開發出來了!

至于說下一卷該怎么寫,作者得好好琢磨琢磨。

加更的一章今天沒了,明天繼續加吧。

嗯,最后,卷末再求一下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