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只需要出樹苗的錢,那也要七八百塊錢,這對于鄧昌福夫婦來說,仍然是一筆巨款。
鄧昌福忍不住問道:“九公,這么多錢投進去,要多久才能賺回來啊?”
“我購買的都是圈枝果苗,順利的話種植的第二年就可以結果了。”
鄧世榮把煙筒放到一邊,說道:“當然,第二年只是少量結果,往后結果數量會越來越多,直到進入結果的高峰期。我選擇的這個荔枝品種,據人家專業人員的介紹,一般來說荔枝在進入結果高峰期后,一棵樹能結50到100斤的果。
現在我給你們算筆賬,第二年因為結果數量比較少,我就按一棵樹平均結果5斤來計算,我這1000棵荔枝樹加起來也能產至少5000斤的荔枝。
而現在的荔枝價格,根據品種不同大概能賣到兩角到五角一斤,我種植的荔枝品種名叫桂味,是全世界最優質的荔枝品種之一,價格自然也是最高的那一檔,零售價賣五角一斤是肯定沒問題的,就算是收購價應該也不會低于四角。
四角一斤,5000斤就是2000塊錢。
也就是說,不出意外的話,在我種植荔枝的第二年,就完全可以收回成本了,甚至還可以小小的賺上一筆,往后只要把果樹管理好了,那這果園每年都能給我帶來一筆極為豐厚的收入。
要是你們只是投資果苗的錢,其余的都自己動手干的話,那第二年就可以大賺了。”
鄧世榮把種植荔枝的前景毫無保留的說了出來,他畢竟是重生回來的,憑借他前世的記憶,這輩子就算他不親自經商,只是在合適的時候指點一下自己的幾個兒女,這輩子他們家都注定是不會缺錢的。
所以,區區一個果園而已,對于他來說根本就沒必要藏著掖著。
還不如大大方方的說出來,帶領相信他的村民在這個年代多賺點錢,改善一下村里貧窮落后的現狀。
一來,可以提高他在村里的威信。
二來,等村民們都有錢了,他幫著做媒的時候,拿到的謝媒禮都能多不少。
而他的這一番話,聽得鄧昌福夫婦那是瞠目結舌,半響都說不出話來。
實在是九公所描述的前景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如果真像九公所說的一樣,投資幾百塊錢去搞這個果園,要是種植面積不比九公家少的話,等第二年荔枝結果,就至少能賺到一千多塊錢?
這第二年少量結果就能賺這么多,要是等果樹進入了結果高峰期,那一年下來豈不是能賺上萬?
“嘶……”
想到這里,夫妻倆倒吸著冷氣,心臟也在激烈的跳動著,顯然是受到了不小的刺激。
不過,很快,鄧昌福就想到了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那就是買1000株果苗至少要七八百塊錢,這錢別說是他們夫妻倆拿不出來了,就算是把他的父母都算上了,也同樣拿不出來這么多錢。
因此,鄧昌福有些泄氣的說道:“可惜,我們家連買果苗的錢,都拿不出來。”
官永英心中還握著父母給的壓箱錢,她當即說道:“我們沒有那么多本錢,可以少種一些啊,就算只種兩三百棵荔枝樹,那收入也是很可觀的,等以后家里緩過來了,再繼續補種就是了。”
鄧世榮笑道:“錢根本不是問題,你們家要是真的打算跟著我種荔枝樹的話,錢不夠直接到信用社去貸款就行了,這是國家給予我們農民的政策支持,連利息都不要的。”
鄧昌福這個老實人聽到“貸款”這兩個字,心里就有點慌,遲遲不敢做決定。
倒是官永英還算有點魄力,知道九公不會害他們,便點頭說道:“九公,那我們聽你的,一會就回去跟我公公婆婆商量一下種果樹的事,要是他們也同意的話,就去信用社貸款。”
鄧世榮看向鄧昌福道:“你啊,還不如你媳婦有魄力,原本我是打算等果樹種活了,再帶著你們一起種,畢竟這果苗的投資確實不是一個小數目,萬一出現意外的話,那我就是害了你們。
不過,既然你們主動找過來了,那提前種植也不是不行。
因為我是在國有農場購買的果苗,而我們縣又是最適合種水果的寶地,果苗出意外的機率并不大,所以認真說起來其實也沒有多大的風險。”
鄧昌福聞言不好意思的一笑,他就是這種老實人的性格,務實而不務虛,從不吃過頭糧(就是提前消費的意思),所以對于貸款一向是敬而遠之,想都沒想過。
接下來,夫妻倆又仔細詢問了九公一些問題,把需要了解的東西都了解得差不多了,兩人才懷著激動的心情回家。
回家的路上,官永英叮囑道:“老公,種植荔枝樹這么賺錢的路子,九公對我們都沒有半點隱瞞,你回去后可得好好跟爸媽說,讓他們同意弄這個果園,咱們能不能提前住上像九公家那樣漂亮的房子,用上那種干凈的衛生間,就全看這果園了!”
鄧昌福點頭道:“我知道了,九公對我們確實是沒得說。”
很快,夫妻倆就回到了家,看到父親坐在門口抽煙,鄧昌福便對官永英說道:“你進去把媽喊出來。”
官永英嗯了一聲,便進去喊婆婆了。
正在抽煙的鄧允強看到湊過來的大兒子,問道:“有事?”
鄧昌福點頭道:“嗯,有事。”
鄧允強一邊往煙筒嘴里塞煙絲,一邊問道:“什么事?”
此時,昌福媽也被官永英喊出來了,也跟著問道:“你們兩個有什么事啊?”
鄧昌福見母親也出來了,便一五一十的把剛才跟九公的談話說了出來,末了才問道:“爸,媽,伱們說,這個果園,咱家到底要不要搞?”
毫無疑問,鄧允強夫婦也被這番話給驚嚇到了,種植荔枝樹的第二年,就有一千幾的收入,往后要是順利的話,收入還會越來越高,甚至巔峰時能達到上萬收入。
在這個年代的農村,誰聽到這樣的話還能保持淡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