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也自然想到了隱秘之處,遂拱手作揖道:“由此可見袁紹色厲膽薄,絕非世之英雄也,夫英雄者,當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
“唯有玄德公能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卯金修德為天下之所望哉。”
荀彧真心實意地說道。
他有時也忍不住感慨良多,幸好當初沒有應曹孟德的邀請前往兗州東郡為長吏,好在機緣巧合來到青州拜見盧公,又見到了劉使君。
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后,讓他終于下定決心留在平原。
否則不知還在哪里整日蹉跎歲月,更不會得使君重用,常以摯友相待。
為人臣者此生若逢這般明主,夫豈有何求而哉。
荀彧感慨著,不禁想起了郭奉孝的擇主之言:“大丈夫有畢生之憂,無一時之患,情如流水,逝去難歸,丈夫何必自取哀愁,只求毋效力于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之主,為世人所笑所憐。”
想到郭嘉,荀彧則立馬作揖道:“使君,袁紹分兵兩地,當為我軍可乘之機也,而隨軍征戰獻計獻策,又舉無遺策,天下卻莫知其不可當者,莫過于荀公達。”
“若調度公達前來隨軍,為使君彌補缺漏,必能敵河北智略之士如:許攸、沮授、辛評、逢紀、田豐等人。”
荀彧舉賢不避親,在這種緊要關頭,寧愿舉薦將荀公達調回平原,也不想避親去推舉好友郭奉孝為主參軍幕僚。
因為他深知郭嘉的心性,極其喜歡冒險擊敵,而使君只要覺得狀況合理也會兵行險要。
這個時候最好召回善于臨陣決斷的荀公達,才能更好為使君拾遺補缺。
讓他在雒陽渡口乘船順流而下,不用多久就能趕回平原郡,也比調郭嘉方便多了。
劉備聞言頓時笑了笑,輕拍了荀彧的肩膀,遂說道:“文若無需擔憂,我早已書信公達返回平原,算算路程應該就在這幾日了,河北智囊眾多,中原與江淮又豈無善于巧計策略之士乎?”
劉備轉身對站在不遠處的魯肅招手笑道:“此乃江淮帷幄運籌之士,徐州魯肅魯子敬。”
“東城人士魯子敬見過潁川荀君。”
魯肅不卑不亢的見禮道。
荀文若之名他早有耳聞,在青、徐、兗、豫四州之間名傳盛廣,此刻又領二千石的濟南相之職,兼青州佐官留典州事,負責統管調度后方。
在玄德公南下徐州之際,總領青州郡縣大小事務,可見對他的信任遠居于眾多幕僚掾吏之上,可比昔日太祖高皇帝之蕭相。
荀彧也忍不住仔細望著頭扎綸巾,身材高大的魯肅,見其孔武有力恐怕又是如崔季珪那般,身懷一手極好的劍術罷。
“潁川荀文若見過東城魯君。”
荀彧語氣溫和的施禮道。
劉備將兩人引見過后,帶著他們踱步說道:“云長在東郡擇銳戰輔卒,編練成突將營與無前營共計三千七百五十二人,再加上梁都營與橫槍營的近四千余人皆為戰兵,加分散駐扎兗州各縣軍府的戰兵,已不下于萬八千人。”
“而在青州的虎賁騎的重騎四百三十二人,輕騎六百五十七人,哨騎四百一十三人,征討河雒以來虎賁騎非但沒擴增,反而折損了不少弓馬嫻熟的軍士……”
劉備說話時不由停頓一番,心里略微心疼。
這都是他精挑細選的騎軍,折損戰歿了百六十七人,不是負傷而是直接戰死。
強壓下情緒,劉備復說道:“眼下平原郡有先登營、射聲營、鐵甲營共計六千余人,現今我打算把銳沖營再擴增精銳輔卒為戰兵至千余人,那時青州各處軍府就有滿兩萬戰兵。”
“我決意河北之戰,青兗征調戰兵三萬,輔卒六萬余,征青、兗、徐三州運送糧草、軍械、輜重民夫十五萬,再征召剩余輔卒堅守住兩州鄰近河北的諸縣。”
“大軍分兩路進軍,云長攻魏郡、趙郡國、巨鹿郡,我則親率青州軍攻甘陵郡國,直撲安平郡信都,此戰要么不打,要么就以動如雷霆之勢一路打到幽州,不至涿郡絕無撤兵之言。”
“無論他袁本初找來烏桓人、鮮卑人,甚至是匈奴人助陣,不管多少人,只要敢來定要將他們全部砸碎在河北。”
劉備目光一凝,殺氣騰騰地說道。
“可先發討袁氏檄文告知河北豪族、士族,但凡敢有出部曲與錢糧依附袁紹,而反叛漢家者,無論宗族名望人數多少,皆以族滅處置。”
這一戰要徹底把袁紹打為謀逆之臣,只要敢從袁氏而抗拒漢軍者,管你是不是門生故吏,還是利益所趨,只要予以頑抗不投降,那就只好殺一儆百,先拿十家、二十家、甚至三十家開刀。
什么時候給了他們一種隨袁氏謀反也會不被追究的錯覺。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在漢初敢反叛者均夷三族,而他劉玄德留有情面,只誅禍首一宗族罷了,不牽連無辜者。
大漢從高祖時起,養賢士大夫四百余年,結果這群人變成了越養越會來挖漢家根基的蠹蟲。
恰好此刻大多數抱團在河北,那就省得他去各地找。
說到這里,劉備駐足打趣笑說道:“河北之戰,猶如蟲害啄梁木爾,北伐之事非滅袁氏,乃為滅蛀蟲,只為重栽樹木得以新生。”
荀彧沉默片刻,然后拱手說道:“使君為匡扶漢室而誅殺奸邪之徒,當為天下之昌也。”
誰叫玄德公說得很有道理,他荀文若也沒有辦法勸阻,況且此乃爭天下之事,又哪能對敵心慈手軟,即使殺戮再多,也只能怪他們自己死到臨頭也不投降。
這么喜歡做袁氏的門生故吏,那還不如從袁紹于九泉之下,還能留下點名聲。
荀彧心底雖這么想著,卻還是有些擔憂已經遷移到邯鄲的荀氏宗族子弟。
暗暗念道:“你們千萬別在關鍵的時候選錯路啊。”
而一旁的魯肅則沒有建言,畢竟剛來青州對各處不熟悉,過于頻繁獻策,會給人留下搶功的印象,將來容易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