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社。
接到上級命令之后,社長就召集了骨干,開了內部會議。
社長坐在主位:
“上面下達了命令,要我們做一份民意調查。”
“肥彭今日北上,后天就會進行第一次會談……”
“而領導希望了解港島市民的想法,看看肥彭的底氣……”
“各位同志!”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事關此次會談,所以各位同志要打起精神,辦好這件事!”
眾骨干紛紛應諾:“是!”
社長:“后天就要開會了,所以必須要今天我們就要拿出結果,明天給領導看到。”
“社長,那我們應該怎么去收集民意?”
“自然是調查問卷,直接街頭調查……大家認為多少份為好?”
“港島成年人以上,大概400多萬,十分之一也是40多萬,但是很顯然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收集這么多。”
“肥彭去了13個地方進行宣講,我們就按照這13個地方,進行街頭問卷調查……”
“但是我們人手問題……”
“發動一下,從旅中、局招商、潤華、大光、銀中,還有《文匯報》、《大公報》這些公司抽調人手……”
“要不要請五星集團幫忙?他們動員能力強。”
一個骨干提議道。
社長想了想,搖頭道:“我們要聽到真實的,我怕他們去街頭問卷,會影響市民的傾向,進而影響調查結果,影響上級對港島的判斷。”
“好了,就這樣……盡快行動!”
3個小時后……
帝都。
港島來的飛機,降落了帝都機場。
肥彭帶著他的團隊,來了。
天上的烏云有點多,
肥彭一出飛機,就感覺這天氣給了他一種不吉利之感。
同一時間,港島這邊,
大概200人的隊伍,被組建了起來,然后問卷設計、打印好,分發……
分成了13個小組,到港島區域去進行問卷調查。
新界,邊境區。
居民區,車水馬龍的路邊,
銀中的兩個員工,拿著宣傳單,見到面目慈善的市民,就上前詢問。
這時候,一個阿婆提著菜,走了過來。
“阿婆你好啊,我幫你提菜,不知你方不方便填一個調查問卷?耽誤你1分鐘時間?”
“你們是哪里的?”
“大公報的。”
“哦,大公報啊,怎么了?”
“是關于港督的政改方案,想問一下港島市民的想法。”
“好吧,你問吧。”
“首先,你支不支持港督的政改方案?”
“不支持,當然是不支持啦。”
“我能問一下原因嗎?”
“這港督說的方案,其實都挺有吸引力的,但是我們更相信關先生,關先生不是說了么,不要相信對西方的鼓吹。”
兩名員工對視一眼。
在問卷調查上,打鉤,寫字。
隨后問了幾個問題,兩人感激對阿婆道:“太感謝你了,阿婆!你的意見對我們特別重要。”
老人笑著擺了擺手。
接下來,
兩名員工不斷問過往的路人,有人不愿意浪費時間,有人耐心回答問題。
問了一圈,發現大部分的市民都表示:感覺肥彭說的有道理,但是更相信關祖。
中環,高樓林立,白領們行色匆匆。
員工攔住一位西裝革履的男士,男士:“我認為港督大人的提議不錯,我支持。”
在旺角,熱鬧的街市充滿煙火氣。員工向一位賣小吃的攤主提問,攤主一邊忙著手中的活計,一邊回應:“我相信關先生,既然關先生說政改方案不行,那肯定有他的道理,我就不支持了。”
來到海港城,這里是購物者的天堂,人潮涌動。一位年輕女孩在接受調查時說:“肥彭描繪的未來看似很美好,不過美國都亂成那樣,可見什么民自也不是什么良藥,不支持,不反對。”
銅鑼灣,一個阿伯:“阿祖的話,我們信得過,政改方案怕是沒那么靠譜,我反對。”其他市民:“對,我們反對!”
在荃灣,工廠區的工人休息時接受調查,一位工人表示:“每天忙著干活養家,對政改方案一知半解,但是關祖先生為我們爭取過權益,他說方案不行,那我們自然支持關先生。”
在葵涌,港口附近忙碌的搬運工抽空回答:“每天累死累活,沒心思研究那些方案,只知道關先生靠譜,他反對的,我們也不支持。”
在沙田,商場里購物的一家人接受調查,家長表示:“雖然港督先生的方案有些點挺誘人,但我更相信關先生的為人。”
在觀塘……
在北角……
一個個問卷被完成。
幾乎有70的市民表示不懂什么民自,也不知道是好是壞,但是都表示出了對關祖的信任。
關祖說什么,他們就信任什么!
為什么?
因為口碑!
關祖的口碑,港島大部分市民都認同!
關祖說的話,大家都愿意相信。
就像是虛竹認爹的那一段:段正淳如果提前一步走出來,就算是葉二娘說虛竹是方丈的,估計江湖也沒人信她!
這——就是口碑!
當晚,
全港各調查小組,紛紛回到了華新社,然后開始進行統計。
一直忙碌到了凌晨兩點,才把數據給統計完,形成了一個報告。
“好!”
“好!”
“沒想到,肥彭的支持率才不過23!”
“對啊,嚇死我了!看他宣傳的轟轟烈烈的,沒想到竟然是紙老虎!”
“你們發現沒,大部分市民都說是因為關祖關先生,所以才不相信這政改方案的。”
“還是關先生厲害!”社長拿到這份統計數據之后,哪吒眼也顧不上了,激動、開心。
有了這份調查報告數據,上面應對也能足夠從容自信,有底氣。
當晚,
數據就通過傳真,傳送到了北方。
一晃,30個小時過去了,
帝都,
上午,
一場雙方會談,正式開始。
肥彭氣勢十足,開頭就展現出了勢在必得的信心。
不過很快就被華新社提供的統計數據,給打得七零八落,氣勢1111……。
最⊥新⊥小⊥說⊥在⊥六⊥9⊥⊥書⊥⊥吧⊥⊥首⊥發!
下午,肥彭與魯先生進行了長達6個小時的閉門會談,雙方進行了坦率的交流,增進了雙方的了解……嗯,就是這樣。
隨后幾天,會談繼續,我方強硬無比,肥彭氣勢1111……
最后一天,外交部錢先生與肥彭見面,提出了政改方案是“三違反”。
至此,肥彭氣勢大敗。
當晚,
英駐大使館,
房間內,燈光明亮,照在肥彭的愁眉苦臉上。
最終他深吸一口氣,撥通了通往唐寧街10號的電話,向梅首相匯報此次行程。
“首相閣下,這次北京之行,結果很不理想。”
肥彭向梅首相說了一下會談的經過。
電話那頭,梅首相聽完之后,沉默片刻,語氣中難掩失望:
“這不是我們期望看到的結果。你應該清楚,這次談判對我們在香港的布局有多重要。”
肥彭急忙回應:“首相,我明白此次失誤的嚴重性。回到香港后,我會加大對政改方案的宣傳力度……”
梅首相冷哼一聲:“希望你能說到做到。你要清楚,倫敦方面不會接受一個無法達成目標的港督。我們在香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資源,絕不能讓香港就這樣平穩地歸回東大,必須要在歸回前盡可能地埋下‘民主’的種子,為我們后續的影響力留存空間。”
肥彭連忙應道:“請首相放心,我定當竭盡全力,步步為營,確保后續行動能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梅首相:“好,希望下次聽到的是好消息。”
肥彭:“是!”
梅首相:“對了,聽說這一次計劃當中,那個關祖三番四次阻擋了你的計劃。這種人,你難道沒有想到辦法對付他嗎?”
肥彭:“…………”
梅首相:“看來你是試過了,但是沒用是吧。”
梅首相自然知道關祖,肥彭提前去,就是因為關祖。
肥彭:“是的。”
說起這次談判,
最大的原因就是關祖!
此刻,肥彭對關祖的仇恨簡直拉到最大!
給我死!!
梅首相聲音從電話另一頭傳過來:“既然常規的方法搞不定,那就用非常規的方法。要不要我派王牌特工過去,殺了他?”
肥彭一聽,頓時一個激靈。
不行!
千萬別!
我是想殺他,但是我不敢殺他!
萬一沒殺死關祖,那自己死定了!
你在英國不怕,但我在港島我怕啊!
“梅首相,我認為這樣做不妥!我們都懷疑關祖是東大扶持起來的人,如果殺他的話,勢必會惹怒東大……到時候就非常難以收拾!”
梅首相沉默片刻,最后點頭:“好吧,你要抓緊!”
說完,便掛斷了電話。
肥彭放下聽筒,呆坐在椅子上,望著窗外燈火輝煌卻又有些陌生的京城夜景,心中滿是焦慮與迷茫。
“關祖……”
“你是我爹啊!”
第二天,
肥彭訪京,無果而終,悻悻離開帝都,返回港島。
就在飛機起飛的同一時間,
海子里,一個電話打到了廣電,然后廣電又打到了央視。
隨后,
央視緊急搞了一個節目,叫《洛杉磯之亂》節目,分上中下三集。
放在了央視一套《觀察與思考》欄目。
這《觀察與思考》,是一個承載著重要歷史使命的節目,在當時的媒體環境下,《觀察與思考》更是具有開創性意義,是央視首個言論類節目,為后續央視新聞評論部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更是《焦點訪談》得以出現的重要根基。
而它的報道核心,是通過對具有典型價值或民眾關注的人物、現象、事件展開深層次調查、論述與剖析,從而引發觀眾的深度關注與思考,像《誰是失主》《包干到戶之后》、針對搶購風潮的節目《物價大震蕩》,都獲得了全國好評。
而這《洛杉磯之亂》,無疑是十分契合《觀察與思考》欄目的定位與風格。節目可憑借其專業的能力,對洛杉磯、舊金山之亂背后復雜的種族矛盾、社會階層沖突、警察執法公正性等問題進行深入挖掘。通過專家解讀、資料分析等多種方式,全面呈現事件的全貌及深層原因,引導國內觀眾對美國社會的真實狀況進行觀察與思考。
1992年8月6日,周六,
晚上新聞聯播之后,黃金檔時間,《觀察與思考·洛杉磯之亂》正式播出!
在全國國民都缺乏娛樂的情況下,這節目的收視范圍,覆蓋到了全國大部分的觀眾。
一經播出,引起了全國范圍的轟動。
大西北,
某全國知名的雜志社,
編輯部。
這個雜志,成立于八十年代,盡管起初不被看好,卻憑借西方文學和國外知識俘獲讀者,創刊第一年發行量破9萬份,1984年破100萬份,1991年月發行量超200萬份。
八九十年代,國內社會正經歷著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人們對知識的渴求與精神生活的豐富有了前所未有的期待。
而這個雜志正好迎合了人們對文化啟蒙的呼喚以及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加上獨特的“雞湯加窗口”風格,成為國內人們在漫長的火車旅途中、夜晚閑暇時,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精神陪伴。
如今,
1992年,8月,
新一期內容策劃會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主編坐在會議桌首位,目光掃過眾人,率先開口:
“咱們雜志一直以來都是讀者了解世界、獲取知識與溫暖的窗口。如今1992年,國內外發生了諸多大事,咱們這一期內容得好好琢磨,既要保持咱們的風格,又得跟上時代步伐。”
一位編輯微笑:“我覺得得把重心多放在國外。就說美國,那可是自由平等的天堂。我最近跟出國的朋友,了解到了一些事情,他講到了他所在的美國小鎮,那簡直就是世外桃源。居民們鄰里關系無比和睦,從早到晚臉上都掛著笑容,互相之間毫無隔閡。而且美國社會機會均等,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出人頭地,根本不存在什么阻礙。在那兒,人們擁有絕對的自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法律全方位保障民眾權益。我覺得,可以把這個寫成一篇文章,放在顯著位置,讓讀者好好感受一下美國生活的美好。”
“這提議不錯。”
另一位編輯也道:“我這邊,也有一個提議,教育方面的。我的一個朋友在日本那邊旅游,他是在國內搞教育的,他考察了日本那邊的教育,感覺日本的孩子在學校接受的是全面且嚴苛的素質教育。學校組織的野外生存訓練,孩子們在惡劣環境里,小小年紀就能獨立克服困難,團隊協作能力更是一流,還培養出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我覺得,可以給寫出來,給國內的教育打個樣,讓家長和學生們好好反思反思,多向日本學習學習。”
“好,這個也可以。”
“我們國內,還是很落后,我們應該多宣傳一下國外的先進制度、理念,讓國民開民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