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弘聞言,為之一驚。
如今各地糧食漸漸成熟,正是要開始收獲的時候。
豫州各地強征青壯,必然會導致各地收割糧食會比較慢。
袁術的這道命令一下,可想而知,即便百姓們拼命地搶收糧食也肯定會來不及。
而一旦以放火,必然會導致豫州相當一部分地區出現糧食歉收。
且楊弘也清楚百姓們糧食歉收,各地的官吏與世家可未必會減少要求百姓或佃農們上交的糧食數量。
這一來二去的,來年豫州非得鬧饑荒不可。
不過,楊弘也明白在這等生死關頭,袁術不會在意這等旁枝末節,阻攔李基進軍才是當務之急。
而隨著袁術的這一道命令迅速地往著汝陽東側沿途的郡縣城池傳遞,田地里也隨之開始燃起一場場大火,燒得無數百姓絕望地哭泣。
對于底層百姓而言,他們一輩子或許都沒有見過黃金是什么,惟獨明白田地里那些金燦燦的糧食便是活命的依仗。
他們不理解,不明白,為什么要燒掉田地里那些已經能夠開始陸陸續續收割的糧食。
來年,該怎么活?
青壯被強征,糧食被焚燒,絕望的陰霾籠罩在了豫州大地之中,讓豫州百姓們似是已經看不見明天在哪里。
而一路急行軍直奔濄水的李基,也很快就發現了大片大片化作了一片焦土的田地。
“老師,我派人在周邊找了幾個老農詢問了一下,田地里的糧食都是昨日就近城池里的官吏派人來放火燒掉的。”
做事漸顯謹密的諸葛亮,很快就查明白了此事,匆匆地騎著一小馬駒來向李基匯報,臉上難耐憂色。
顯然,諸葛亮也明白在這個時候田地里的糧食大規模被燒,對于百姓而言意味著什么。
除非來年的朝廷或者豫州能調動大量糧食救災,否則受到波及的百姓必然會出現饑荒。
這一點,李基看得更是清楚不過。
這個時代脆弱之極的小農經濟,是經不起如此的折騰,天災人禍都會瞬間打破他們的平靜生活。
“袁術這是在堅壁清野,焚燒糧食,擔心我軍會就食于敵……”
李基感嘆了一句,沉吟了一陣后,開口道。
“亮兒,記錄我口述之言,即刻送往壽春以及主公處。”
“是。”
諸葛亮連忙應聲,然后從袖中拿出炭筆,準備書寫在袖子處。
如今大軍還在行進途中,自然沒有條件慢慢研磨筆墨。
且諸葛亮雖也有過目不忘之能,但為免疏漏,還是準備書寫在袖子處,方便事后準確傳遞李基的命令。
“豫州百姓受兵災波及,青壯被大量強征,又有大量糧食被焚燒殆盡,來年或有饑荒之禍,著荊揚二州秋季糧食入庫后,大量調動糧食至邊境準備。”
“豫州一戰若勝,調撥糧食入豫州內做好賑災的準備;豫州一戰若遭挫折,亦需讓荊揚二州做好接收逃難災民的籌備。”
說罷,李基一邊繼續騎著戰馬行軍,一邊遠遠地看著那田地里的糧食,也不禁頗感惋惜。
亂世之中,錢財固然重要,但糧食才是一切的根基。
即便是引入了高產糧種的劉備集團,受限于人口以及耕地面積等等原因,糧食依然是相當的寶貴。
不過,李基很快便壓下了那些多余的軟弱猶豫,明白越是如此,越是要盡快終結亂世。
否則延綿的戰亂只會將整個大漢拖入深淵之中,乃至于出現“五胡亂華”的慘象。
“傳令全軍,加快速度!”
在李基的督促指揮下,大軍的行軍速度隱隱再快了些許,不斷地往著濄水的方向趕去。
沿途所過之處,田地可謂是盡數被焚燒殆盡。
甚至在袁術那一句“堅壁清野”的命令下,不乏打著“上面的命令”的旗號,直接對百姓們進行明目張膽劫掠的賊子。
美曰其名:先把百姓的糧食取走保存,李基所率領的大軍自然也就搶不到糧食了。
敢反抗的百姓,不少便直接掛上“通敵”的帽子給砍了。
秩序,可謂是肉眼可見地在豫州之中消失。
官與匪的界限,也在亂世中明顯開始模糊起來。
也幸好李基從一開始就沒有抱著“就食于敵”的想法,否則袁術來得這一手,足以讓李基的計劃隨之夭折。
可饑荒,卻是等不到明年,便先一步出現了。
只是李基有心賑災,軍中也僅攜帶著數日的干糧,根本就無力援助百姓。
可眼睜睜地看著百姓陷入饑荒,又讓李基大為不忍。
從相縣一路往東進軍了四日的李基,在夜間大軍休整之時,借著篝火的光看著鋪在地上的地圖,向來平靜的神色略有些猶豫。
對比著大軍所處的位置,李基喃喃地道了一句。
“大軍已過鄲縣,明日便能離開沛國,約莫三日左右便能抵達濄水了。”
只是,李基所憂慮的不是大軍,而是從鄲縣周邊已經明顯出現的饑荒跡象。
豫州百姓鬧饑荒,自然影響不到大軍的行軍速度,但是李基卻是有些做不到對這些百姓不管不顧。
某種意義上,李基與劉備確有著大量相似之處。
原軌跡中面對曹操的大軍追殺,劉備放不下百姓,咬著牙攜民渡江逃難;
如今眼見周遭百姓陷入饑荒,李基同樣也是不禁生出幾分惻隱之心。
若僅僅只是燒了田地里的糧食,那么豫州百姓還能撐到明年。
可不少匪賊仗著官身,又打著袁術的旗號趁機作亂劫掠,卻是將許多百姓家中僅剩不多的存糧都通通搶走,以至于小規模的饑荒瞬間就開始爆發了。
此刻在李基左右,一眾參謀團成員以及部分將領亦都在。
李基嘆息了一聲,將心中所慮道出,打算聽聽眾人的想法。
一陣沉默隨之出現,唯有篝火中不時響起著“噼里啪啦”的聲音。
只是,這對于任何人而言無疑都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李基見狀,便再度補充了一句。
“諸位暢所欲言便是了,無須心存疑惑,即便所言有誤,也不會因此怪罪。”
最是膽大的龐統聞言,跟著開口道。
“既然如此,老師勿怪學生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