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開陶窯
“只要你們做的好,不管是族人、家奴還是雇工,都會被重用。將來離開瓷窯也不是不行……”
“按文書約定好的去做,謝大娘子自然就會應承。”
屋子里忽然安靜無聲,工匠們一雙雙眼睛盯著姚老。
姚老道:“這不是我說的,這是謝大娘子說的。”
“大娘子說,想要做好窯口,先要讓大家安心,知曉在窯口能賺到銀錢,能養活家人,這樣才能踏踏實實為窯口做事。”
魏老接口道:“若是連飯食都吃不飽,哪有力氣干活?”
“你們燒出的泥爐我們都看過了。”
聽到這話,工匠們臉色都不太好看,因為他們燒出來的泥爐都是殘品,若非謝家攔著,那是都要被砸的。
“你們將柴窯改成了石炭窯,卻沒掌控好石炭窯的火候。”
眾人下意識地點頭。
魏老道:“為何會這樣?一來謝家急于求成,二來你們之中許多人也沒耐心去學。”
“從雇工到把樁需要學多少年?沒有多少人能堅持,即便是你們這樣的工匠,要想完全掌控好石炭窯的火候,也要學上一陣子。”
工匠中有人不禁道:“不是不想學,把樁這樣的活計,東家最后都要交給家奴,若是不想做家奴,早晚要被攆走。”
“苗順還不就是這樣,謝家不倒,他也快被攆走了。”
“在謝大娘子這里不會,”魏老道,“謝大娘子不會安插家奴進來,賺多少錢,能做到什么模樣,全憑你們各自的本事。”
“雇工、工匠、大匠,都將分成上、中、下三等,每日工錢都不同,想要賺的多,不用賣身為奴,只要精巧技藝。”
魏老說完這話,周圍登時一陣議論。
苗順道:“這可是真的?”
魏老道:“那位劉訟師你們也見過,一會兒他也會來,這些都會寫在契書上。”
這下大家更為激動。
有人等不及地道:“劉訟師在哪里?什么時候與我們寫契書。”
楊小山道:“大家不用著急,我們慢慢來。”
苗順仍舊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魏老看出他的心思,將他帶到一旁。
苗順道:“大娘子將如何燒制泥爐的法子都教出去,工匠也不限制,將來豈不是誰都能燒制泥爐?那她要如何賺銀錢?”
魏老搖頭道:“你以為謝大娘子交出秘方是騙謝家的?大娘子是真不在意這些東西。“
“謝大娘子說了,賺銀錢,不一定非得藏著秘方自己做。光憑‘大名府泥爐’幾個字,照樣能賺銀錢。”
苗順忽然想到了謝家那些殘次的泥爐。
經過了這樁事,現在大家信任的只有真正的大名府泥爐,也就是楊家陶窯做出的泥爐。
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只有謝大娘子承認的泥爐,才是大名府泥爐。
聽著院子里熱鬧的聲音,謝玉琰看向身邊的幾個商賈。
鄭三爺、徐四爺他們不用說,本就是與謝玉琰一同做石炭礦買賣的人,這段日子他們也嘗到了賣藕炭的好處。
他們與謝大娘子簽完契書,就各自歸家做藕炭,做出來的藕炭還沒開始賣,就已經有人開始打聽“佛炭”。
本來他們準備依靠楊家的水鋪,讓百姓接受藕炭,誰知道水鋪還沒開,藕炭就賣了出去。
后來傳出謝大娘子出事的消息,他們急匆匆地趕來大名府,以為這樁買賣可能要做不成了。
打聽之下,才知曉一切比他們想的還要嚴重。
好在那些讀書人為謝大娘子伸冤,在大名府小報上將此事寫得清清楚楚。
大名府小報刻印出來之后,立即被人搶購一空,書局只得再次刻印,結果還是不夠賣。大名府街頭巷尾甚至有人開始手抄小報。
不止是大名府的人來買小報,那些經過的商隊也買來看。
大名府氣氛越是緊張,小報賣的就越好。
當時他們就覺得一切還有轉機。
果然,沒過幾日一切峰回路轉,謝大娘子不但沒罪,朝廷反而要抓捕大名府知府。
塵埃落定之后,趙三爺回去打理石炭場,鄭三爺和徐四爺留下來等著謝大娘子。
他們以為,這樁事也就只有大名府的人知曉,沒想到就在謝大娘子回來之后,突然冒出了好幾個商賈要做佛炭和泥爐的買賣。
他們兩個登門的時候,楊家已然有三個商賈提前到了。兩人見到那些神情急切,恨不得立即拿到佛炭、泥爐秘方的商賈,心中格外慶幸,他們是頭一個與謝大娘子簽了契書的人,先人一步,事事都能搶在前頭。
現在兩個人也想盤下一個陶窯,也來燒泥爐。
畢竟買佛炭的人,大多都要買泥爐,這兩個買賣本就能合在一處。
但他們又不懂得燒窯,只能抱著試試看的心思來詢問。當聽到謝大娘子說“可以”的時候,兩個人格外欣喜,就這樣?即便不懂也能做?
謝玉琰道:“我們的工匠夠用,可以幫你將陶窯建起來,但是燒出的泥爐要經過我們查驗。”
“用我們工匠,自然要按日給工錢。等將你們的雇工和工匠教會,自然也就不需要留在你們陶窯,你們也就不用給工錢了。”
“除此之外,每年要給一百貫錢,作為查驗泥爐的費用。”
幾個商賈互相看看。
剛才他們聽到了院子中說話的聲音,相信謝大娘子有足夠的工匠,能幫他們開陶窯。
但是查驗費用要一百貫……
其中一個商賈道:“會不會太多了?”
謝玉琰道:“一百貫只是兩個中等工匠一年的工錢。查驗泥爐卻要有至少兩位上等工匠前去。”
另一個商賈道:“但你們的工匠只是去查驗,又不是一直在我們陶窯中?”
謝玉琰道:“不然為何只要一百貫?”
也是,若兩個上等工匠在陶窯,至少一年需要二百貫錢。
“除此之外,若是燒制時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還會有大匠前去幫忙。”
徐四爺不禁道:“這個另收銀錢嗎?”
謝玉琰搖頭:“不收。”
商賈接著道:“這樣,泥爐上就能加大名府泥爐的字樣?”
謝玉琰道:“經過我們查驗的泥爐,自然就是大名府泥爐。”不然她為何要定這樣的規矩?
一個陶窯一年收一百貫,還能統一泥爐的價錢和燒制標準。
這么做的好處就是,很快大名府泥爐就能遍地開花,到時候就算有人想要效仿也已經晚了。
其實在她規定必須查驗泥爐的時候,她真正想做的就是幫人開陶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