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于工作會議,在趙染等人走后,于總兵府召開。
與會的,有各衛所千夫長以上職級的軍官。
熊總兵擺出了當下最緊急的大事:
“頂多在半個月之內,三十幾萬移民就會抵達關西,眼下要如何解決這些移民的房子問題?”
衛所的駐軍用了兩個多月,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住宿問題。
來的三十幾萬人,平均到七個衛所,每衛能分到五萬多人。
這是多少個家庭?
又需要多少間房屋!
熊總兵壓力很大,最近幾天失眠厲害。
憂心忡忡道:“聽當地人說,關西這地界兒十月就要落雪,一下就要下三四個月!現在已經夏歷八月底,滿打滿算只有一個月時間給他們蓋房子。”
時間太緊迫了。
下雪就會凍土,沒有人在冬日里建房的。
建房期間可沒法墾荒。
就算墾出來,能種點啥?
糧食問題有了剛從委魯母買回來的那一百來萬只羊,總算是能挨過去。
軍需官給他算了一筆賬。
在沒有足夠的主食的情況下。
人均每天一斤肉,三十五萬移民在四個月時間就要消耗七十萬只,凈肉六十斤重的大羊。
還有邊軍呢。
駐軍五萬人,軍屬十幾萬。
這么些羊,熬到明年春真的是勉勉強強。
讓以往只知道打仗的人來管民生。
實在是有些抓瞎。
那能怎么辦?
只能是群策群力。
有人提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把冶鐵工坊給建起來!鋤、錘、斧、鑿、鉆、刀、削器少不了!”
該提議,全體通過。
熊總兵認為這個提議給今日的大會開了一個好頭,笑瞇瞇:“很好,凡是意見提得好的,都有獎!有大用的,獎十頭牛!小用的就十只羊。”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剛還抓耳撓腮的將領們這下來了精氣神,積極開動著并不擅長此道的腦細胞。
話題終于回到建房上。
如今衛所修復駐軍采用的是夯土法,建房過程又費力又漫長。
就不適合當下。
有那不食人間煙火的:“不是有石炭么?可以燒磚啊!開十個八個磚窯,晝夜不停的燒,建一個院子就能住十幾二十人!”
當下就被一群人狂噴。
“你知道制磚坯的泥要選什么樣的泥不?”
“燒磚可不是那么簡單的,就是磚坯制好最少要晾二十日才能燒制!三十幾萬人住的房子,得要多少磚頭啊?”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那些移民就是逃難的,你讓他們一來就住磚房?”
就差被罵他是不是傻了!
更何況,所有的衛所都還沒有磚房呢。
除了哈密城,一路走來,真的很少見到本地人住磚瓦房的。
順著這個思路發散。
有位將軍想到了綠洲中,那些異族人的特色民居:
“我看本地人的房子就很簡單,就把胡楊樹干、紅柳枝和蘆葦排扎在一起,壘成房屋的形狀后,用河里的淤泥糊上這些樹枝墻就可以了。”
有人覺得好。
也有人不同意:
“上哪兒去找夠三十幾萬人用的樹干、紅柳枝和蘆葦?還有,總兵大人說關西要下四個月的雪,住這樣的房子怕是會凍死人的吧?”
聽上去不是一般的簡陋。
說來說去。
邊城的那種夯土建房法下雪前還真來不及。
人的那種樹枝扎起來的房屋,又不具有保暖功能。
關于這題,甘明蘭還真的會。
疆省建設兵團當年拓荒的時候,是啥條件?
地窩子,就是五六十年代的兵團特色產物!
她決定抄作業,于是開口道:
“住地窩子吧!挖這個很快,只要在地面以下挖約五六尺深的四方坑,坑的四周用土坯壘起約三尺高的矮墻。
房頂上放幾根椽子,搭上樹枝編成的筏子,再用草葉、泥巴蓋頂就成。
看坑里面的大小,三五口人住的,三五日準能搭好;要是十幾二十人的大坑,半個月也足夠了!
沙漠里的胡楊木和紅柳枝完全可以就地取材,綠洲里的牧草可以連著草皮一塊挖到屋頂上。
要是地窩子附近全都種滿牧草,這樣的地窩子遠遠的看著還有一定的隱蔽性!”
說著,說著,她用熊總兵的筆墨,畫出了地窩子的大概結構和輪廓。
邊畫、邊解釋:
“地窩子里面還可以用土坯,壘起半人高的空心火墻和土炕,只要灶里的炭火燒起來,里頭都是暖哄哄的!
唯一的缺點,是通風性較差,如果冬日不用柴火,而是用石炭,很容易被石炭的毒氣悶死。”
關于石炭燃燒過程中有毒氣這一事,礦師百里晟也曾交待過。
但只要不緊閉門窗,問題不
地窩子這么一個小小的缺點,比起隱蔽性強、冬暖夏涼,省時、省力、省材料等諸多優點來,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又是全票通過的一個好建議。
熊總兵高興得直接下令:
“甘將軍這個地窩子怎么選地兒,挖的過程要怎么建最好,還得請你幫著打個樣!我讓每個大營派一百人給你打下手,等他們學會了再教給那些新移民。”
“屬下領命!”
其他人根本就等不急,各營選出打下手的人來。
不少將軍馬上喊來了自己的親衛。
“甘將軍,您看這五百多人夠不夠使喚?不夠,昂再接著喊人來!”
“是啊,是啊!聽您說得簡單,要不咱就在總兵府上試一試?”
半刻鐘都不想等。
熊總兵更是沒有意見。
這個以前的忠順王府建得這么大,后院隨便找個園子都能用。
甘明蘭能怎么辦?
反正她只需動動嘴。
挖吧,挖吧。
哪里用得著五百人。
五十個大小伙子輪流不間斷作業,忙和了不過一個時辰,就挖出了一個兩米多深,大約有十平方的土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