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昌踏上尋找楊明昭之路的時候,楊明昭正在忙著搶占地盤。
去年,楊明昭率領太平軍打下了保寧府,這本來只是太平軍的擴張計劃,但是卻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般,讓整個巴蜀陷入了暴動之中。
今年剛剛開春,巴蜀內的叛軍就開始大肆擴張。
先是九天王攻占了烏撒府、鎮雄府、烏蒙府,之后蜀南行都司指揮使馬賀侵占了蜀南府,東川府,馬湖府,然后黑虎王也不甘寂寞,直接攻占了巴蜀最大的一個府,渝州府。
再加上楊明昭這個太平王,巴蜀之地陷入了被四方叛軍蠶食的局面。
如此局勢下,楊明昭自然不會閑著,他也開始進入了大肆擴張的階段,向西占據了龍安府和松潘府,向南潛入蜀州府、潼川州和順慶府。
只是大半年的時間,楊明昭就已經占據了四府之地,巴蜀省六州十三府,被四路叛軍瓜分了大半,朝廷能控制的府縣只剩下不到三府之地。
此時的巴蜀三司衙門就如同一只被群狼環伺的小獸一般,只能躲在高大雄偉的蜀州城內瑟瑟發抖,根本不敢出城。
保寧府府衙大堂中。
此時楊明昭正在跟他麾下的幾個高層開會。
不過因為地盤擴張,他麾下的不少人都已經駐守在各地,身邊的文臣武將只剩下幾人。
文臣這邊有馬巖、陸文春、齊章三人,武將這邊有李大貴、陳不渝和李寶山三人。
“公子,不能再擴張了,我們麾下的官吏已經不夠用了,現在不少官吏都是濫竽充數的人選,我們需要時間培養更多可信的官吏!”馬巖說道。
李大貴也點點頭,說道:“沒錯,不只是官吏,還有將士,這一年咱們太平軍從三千擴充至三萬,很多都是剛剛招募的青壯,連基礎訓練都沒有完成!”
“我們需要時間來整肅軍紀,訓練將士,不能再盲目的擴充了!”
李文春捋著羊角胡,開口道:“馬大人和李將軍說的都沒錯,現在我們處境還算不錯,沒有必要繼續擴張下去!”
“如今我們北部是大梁王的大梁軍,他們正在從漢中府向山河省的方向擴張,短時間內不會想著進入巴蜀之地!”
“南邊蜀州府城的官員們也只能蜷縮在城中自保,跟無力反擊。”
“東邊的夔州府也沒有任何威脅,唯一的威脅就是西邊的安西鎮,不過安西鎮現在也是一團亂麻,現在估計也顧不上我們!”
松潘府西面就是大榮九大邊鎮之一的安西鎮,九大邊鎮雖然有強弱之分,但每個邊鎮都有不少精兵強將,就算是如今的大榮已經衰敗的不成樣子,邊鎮精銳還是有著不弱的戰斗力的。
如今太平軍已經占據了松潘府,如果安西鎮真的有意進入巴蜀平叛,那松潘府是他們的必經之地。
所以安西鎮就是太平軍此時最大的威脅,也是太平軍最需要防備的方向。
楊明昭雖然對自己的實力很有信心,但還沒有狂妄的認為太平軍可以硬抗一個邊鎮的地步。
聽完幾人的話之后,楊明昭贊同的說道:“那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整頓內部。”
“首先將松潘府和龍安府之地各級衙門搭建起來,開始清丈田畝,給百姓們分田!”
“然后整訓太平軍,就先太平軍分為五個營吧,前后左右中五營,一邊訓練,一邊改編,一邊駐守在各地!”
“最后咱們是不是要重新制定一下中央衙門的組織架構?”
他的太平軍現在就是一個草臺班子,官職之類的都是按照大榮的官職設立的,知府、知州、知縣、同知、縣丞、主簿、吏員等等,都是大榮的那一套,他們只是安排了自己人去擔任官職而已。
這些其實都沒有問題,只要能保證當官的都是自己人,楊明昭就能對掌控太平軍占領的地盤。
但問題是他們中央衙門沒有一個完整的組織架構。
李文春是保寧府的知府,李大貴麾下有三千將士負責守衛保寧城,但是卻沒有一個正式的官職,別人都只是稱他將軍,可他又是什么將軍?
“公子的意思是?”李大貴問道。
楊明昭笑了笑,說道:“設內閣六部,建都督府,先把框架搭起來,也好能保證咱們的小朝廷能夠正常的運轉!”
雖然現在他們只是占據了四府之地,但是也該設立中央機構了。
不然上下職權不明,歸屬不明,亂七八糟的,難以統一調配和指揮。
至于內閣六部和都督府,完全就是楊明昭懶得費勁,直接將大榮朝堂的那套班子搬過來了。
大榮的問題不在于中央機構的組織形式,而在于那些官員不敢任事上。
簡單來說,就是制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執行制度的人。
如果楊明昭真的能夠登基稱帝,他或許需要改變一下中央朝廷的組織架構,但他現在就占了四府之地,沒必要那么麻煩,只需要有個中央小朝廷就行,至于其他,以后可以慢慢調整。
“公子說的很對,我們確實需要一套完整的中樞機構,不過老朽不建議使用內閣六部和都督府的名號,這要是傳出去,太過引人注目了。”
“不如就按照三司衙門的規制建立一個小朝廷吧。”
李文春提議道。
內閣六部、六科五寺、都督府等等,這都是皇朝才有的組織架構,他們現在使用這些官衙名稱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引來朝廷的警惕。
現在巴蜀的局勢就是四路叛軍蠶食巴蜀,朝廷對于四路叛軍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可一旦他們用了內閣六部的官衙名稱,那朝廷會將他們視為頭號大敵。
所以這些名號是不能亂用的,甚至楊明昭現在都不能稱王。
楊明昭有個太平王的名號,但這個名號更像是賊寇的名號,而非真正的王號。
“嗯,那就按照三司衙門的規制來組建中樞!”
“布政使司負責民政,我親自擔任布政使,李大人、齊大人和馬巖為參政,下設房科,負責執行具體政令!”
“都司衙門負責管理軍隊,我親自擔任都指揮使,下設太平軍五營,鎮守各方。”
“按察使司,由陸波擔任按察使,主管司法和監察事務。”
顯然,這個三司衙門跟真正的三司衙門是不同的,甚至跟就不是一回事。
這其實更像是邊鎮的巡撫總兵制度,只是將按察使單獨獨立了出來,充當一下都察院和大理寺的角色。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此一來,楊明昭就有了屬于自己的中樞機構,不再是以前的草臺班子。
眾人對此沒有任何異議,紛紛點頭認同了楊明昭的想法。
接著,楊明昭就開始組建起自己的中樞機構,過程并沒有遇到什么麻煩。
現在的太平軍就是一張剛剛鋪開的白紙,楊明昭可以隨意的在上面寫寫畫畫。
就算是出了問題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只需要即是改正即可。
正所謂船小好調頭,現在楊明昭和太平軍就處于嘗試初步建立朝廷系統的階段,也是為未來打基礎的階段。
云桂之地。
九江府的陳恒昌也在快速擴張,不過他的擴張方向不是西邊的巴蜀,也不是云桂的西部和南部,而是云桂的東部以及更東方的江南之地。
在神陽教的支持下,陳恒昌的擴張速度是極快的。
他們起兵不過才一年半年,就已經占據了云桂東部的五府之地,現在正對江南蠢蠢欲動。
他們的擴張速度可比楊明昭快多了,不但速度快,而且目標非常確定。
江南這片富庶之地,就是他們眼前最大的目標。
相比于楊明昭握在山溝溝里鬧騰,陳恒昌的野心和底氣無疑更大。
一旦陳恒昌占據了江南之地,那幾乎相當于奪走了大榮朝堂最重要的賦稅來源,給了大榮朝堂致命一擊。
因此大榮朝堂已經重視起陳恒昌這支叛軍,開始調兵遣將圍剿陳恒昌。
早在三個月前,朝廷就已經下令讓云桂和江南兩地調兵圍剿陳恒昌,并且還下令讓南疆鎮出兵從南方進攻陳恒昌。
只是結果有些不盡人意,云桂和江南的情況跟巴蜀差不多,根本就沒有可戰之兵。
甚至江南的情況比巴蜀還要麻煩。
江南的富庶不是江南百姓的富庶,而是江南鄉紳豪族的富庶。
也就是說如今的江南掌權者不是各級官府的官員,那是那些鄉紳豪族。
朝廷想要從江南征兵,要先得到那些鄉紳豪族的支持,可是那些鄉紳豪族又豈會幫朝堂做事?
他們不怕混亂,因為他們自認為擁有足夠強大的武力,能夠在混亂的時局下自保。
他們根本不會管巴蜀和云桂的死活,甚至不少人還想趁著巴蜀和云桂的混亂大發一筆橫財。
所以在陳恒昌在云桂起兵之后,江南就有很多商人開始為陳恒昌輸送各種物資,只要給他們錢,他們什么都愿意賣給陳恒昌。
鹽鐵、糧食、布匹、絲綢、兵甲等等,甚至是人口,只要陳恒昌能拿出足夠多的金銀,他們甚至能把江南的百姓賣給陳恒昌。
就這樣一群劣紳奸商,你還指望他們能為朝堂效力?
江南這邊在忙著發戰爭財,云桂南部和西部則在人人自危,也沒有人敢主動任事,帶頭圍剿叛軍。
這才致使陳恒昌麾下的大軍勢如破竹,攻城略地如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至于南疆鎮,興國公曲長空倒是有心率領大軍進入云桂清剿叛軍,可問題是南方的金隆王朝也不安分,時時刻刻都想著咬南疆鎮一口。
而且南疆鎮距離陳恒昌占據的地盤還挺遠的,曲長空想要去進攻陳恒昌,就需要穿越半個南疆鎮,半個云桂省。
這個距離似乎不遠,但是別忘了那是南疆鎮和云桂省,一眼望去,除了山還是山。
行軍之難,讓絕大多數人都會望而卻步。
曲長空倒是派出了一支鎮標營,結果就是這支六千人的鎮標營花費了一個月走出了南疆鎮,然后就走不動了。
不是將士們不想前進,而是他們的糧草后繼不足。
從南疆鎮補給糧草就是扯淡,南疆鎮本來就不富裕,而且道路崎嶇難行,運送糧草極為困難。
按照曲長空的想法,南疆鎮的將士們進入了云桂,那自然由云桂當地的官府提供糧草。
可結果呢。
云桂的各級官府除了哭窮之外,啥也不會。
摳摳搜搜的花費了大半月的時間居然只湊了六千將士半個月的口糧。
這還怎么進軍?
征調糧草的速度居然比不上將士們消耗糧草的速度。
所以最終南疆鎮的將士只能停在了南疆鎮和云桂的交界處,不敢繼續進軍。
對此曲長空也是被搞得一點脾氣都沒有。
“這群沒用的廢物,早知如此,我們還不如不派兵出征!”
國公府內,曲長空一臉無奈的說道。
曲少宮站在他面前,也是無奈的嘆息一聲,“祖父,朝堂怕是撐不了多久了!”
曲長空的臉色十分的復雜,大榮的傾覆現在幾乎是明明白白的擺在了世人面前。
各地叛軍四起,朝堂是越剿越多。
隴原三省,巴蜀、云桂等地幾乎已經成為了叛軍的天下,福海、山河兩省也出現了很多賊寇。
唯一還算太平就是遼東,可遼東地處大榮東北,本來就偏居一隅,根本無法支援各地。
還有九大邊鎮,重山鎮就不用說了,隔得太遠,調兵十分不方便,而且朝堂還對重山鎮非常忌憚,不敢輕易地引重山鎮的精兵進入大榮腹地。
北方還有北原鎮、隴北鎮和肅州鎮,可這三鎮已經在隴原三省圍剿流寇了,結果并不理想。
西方有庭州鎮、安西鎮、烏思鎮,這三個邊鎮本來就弱,還要防備外敵,再加上自身就是一團糟,根本無力出兵。
南方有云嶺鎮和南疆鎮,這兩鎮的實力倒是不弱,可是曲長空這邊根本動彈不得,而云嶺鎮那邊情況更糟。
武定侯郭英執掌云嶺鎮已有三十年,整個云嶺鎮幾乎已經成為了郭家的私地,而郭英擁兵自重的心思就差沒有宣告天下了。
如果說重山鎮是楊家的,那云嶺鎮就是郭家的。
楊家還要點臉,最起碼明面上不會違背朝堂的命令,可郭家已經徹底撕破了臉皮,早就把朝堂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云嶺鎮的巡撫和鎮守太監都被郭家趕回了京都,可見郭家心思有多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