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袁術  一百三十六 袁樹的瞞天過海

類別: 歷史 | 秦漢三國 | 我不是袁術 | 御炎   作者:御炎  書名:我不是袁術  更新時間:2025-02-02
 
這個夜晚過后,袁逢和袁隗開始按照既定策略為袁氏謀取更加有優勢的位置。

他們開始和宦官討價還價,把司空的位置讓了出去,問宦官要了幾個中央的官職,其中就包括執金吾。

這個控制雒陽武庫的職位在他們看來是很有必要的,雖然他們的確擁有一些私藏起來的武器裝備,但在數量上是遠遠不如雒陽武庫的。

如果能獲得雒陽武庫的武器裝備,便是真正意義上的如虎添翼。

另外,他們也開始更加積極主動的和雒陽城里掌握一定職權與兵權的門生故吏進行情感交流,注重維護雙邊關系。

其次,對于那些沒有明確所屬的有兵權的官員們,他們也在盡量不惹人注目的前提下進行交流,慢慢為之后的拉攏進行鋪墊。

袁樹很想幫上忙,但他畢竟沒有官職,還是少年,不方便在這種事情上出面,所以他只能把精力用在了雒陽城內的講學與雒陽城外一心會大本營的建設之上。

袁逢和袁隗不約而同的囑咐袁樹要把一心會大本營建設好,尤其要把那一千多人的武裝給操練好。

他們覺得袁樹手底下的武裝人員雖然不多,但畢竟是有戰爭經驗的,這在整個袁氏家族體系中都是比較少見的,關鍵時刻,袁樹手底下的這群人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這種事情袁樹當然不會懈怠。

他比誰都清楚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所以他這邊安排了盧植帶著保衛部大部分精英趕赴雒陽,那邊又安排茂陵良莊接受過軍事訓練的大部分老莊戶前來雒陽。

為了不引人注目,除卻有大義名分在的求學學子們,大部分老莊戶都是以商業運輸為名義而來,運輸涼州那邊的貨物,比如葡萄酒。

那些接受過軍事訓練的老莊戶就跟著商隊一起來,扮作商隊成員,等交割完貨物之后,再和雒陽良莊里的新莊戶交換一下。

新莊戶跟著商隊去茂陵落戶,老莊戶就此安家落戶留下來,成為袁樹最堅實的軍事保障。

在一心會高效的運轉之下,這一切都運行的非常妥當。

在這樣的安排下,一次來回就有三五百老莊戶能跟著商隊一起來,瞞天過海,偷梁換柱。

從建寧四年七月到建寧四年十一月,四個月不到的功夫,袁樹就把二千五百受過軍事訓練的老莊戶給安排到了雒陽來,又送了一批新的去茂陵良莊安家落戶。

與此同時,為了保證茂陵良莊的安全,袁樹又安排了邵原帶著一百保衛部精英前往茂陵,重新拉起茂陵那邊的軍事訓練任務,繼續訓練那邊的莊戶,持續訓練,不要讓良莊的武德有所下滑。

在茂陵那邊進行軍事訓練就簡單多了,且幾乎等于是公開的秘密的性質,還能在度則的配合和掩護之下直接得到正規軍的幫助,用正規軍的方式進行訓練,完全就是袁樹手底下的“預備隊”。

如此一來,袁樹通過四個月的時間就把他自己所能掌握的最強武裝力量基本集合在了雒陽良莊之中,老保衛部和茂陵老莊戶,加在一起有三千兩百人。

但這已經不是袁樹所能掌握的全部力量。

另外,在雒陽扎根落戶之后,將近五個月的時間里,袁樹又給保衛部增加了二百名額。

這部分新加入的保衛部成員都是新人,是參加過帝國政府“三河五校”主力部隊經歷的三河本地人,他們都有軍旅廝殺經驗,是傳聞中的良家子,多數都是被袁樹鼓動的心潮澎湃然后加入一心會,因為其特殊經歷,很快就被袁樹安排到了保衛部里。

于是一心會專屬干部團——保衛部的成員增加到了一千人。

另外,這幾個月的時間里,茂陵的一心會員和袁氏門生弟子們也有六千五百人通過各種方式抵達了雒陽一心會總部,只在茂陵分部留下了一千人左右對良莊進行管理和保衛。

對于這部分人,袁樹進行了挑選,把所有涼州出身的門生弟子與一心會員們也被袁樹視作可以仰仗的力量,也紛紛以“強身健體、保家衛國”的名義開始了軍事訓練,練習馬術、刀術、弓術。

這些涼州士子和大族子弟都有軍事技能的底子,會騎馬,會射箭,會使用環首刀和長矛,有些還有家族軍事背景,具有一定軍事才能。

訓練起來,還挺省功夫的。

為了讓他們更加具備和雒陽正規軍交手的能力,袁樹再次利用了董宣的關系,從步兵校尉營里拉來了十個董宣的親信搞軍訓,傳授一些正規軍的戰術戰法。

所以真要算起來,袁樹要是真的搞一次總動員,能拉出接受過軍事訓練、有一定戰斗力的六千四百人的作戰力量與宦官們打生打死。

這一波操作下來,建寧四年十一月的時候,袁樹也正式完成了對雒陽一心會總部和茂陵一心會分部的改制。茂陵那邊常駐一心會員一千人,剩下的會員和弟子門生全部轉移到雒陽總部來。

雒陽總部這邊則有老一心會員四千人,老弟子門生三千人,新一心會員一千八百人,新弟子門生則已經超過了六千人。

等于在建寧四年年底的這個時間節點上,一心會正式成員已經有了七千八百余人。

而還沒能加入一心會的新老弟子門生們則有九千余人,人數突破一萬只是時間問題。

說實話,這已經是袁樹在有意控制人數了,不想讓組織膨脹的太快,他想要更多的時間培養出足夠的干部,將一心會會規弄得更加完善一些,以便于后期的大擴張。

所以才沒有大開一心會的方便之門。

只不過雒陽這邊確實是條件得天獨厚,光一個太學就是三萬多太學生,更別說那些在野嘴炮們,適合加入一心會的潛在人員數量實在是天下之冠。

這群人里還多是不愁吃穿的士族、豪強地主家族出身的年輕人,沒有基礎的生存問題,理想當先,理念在前,被袁樹激情四射的演講一鼓動,嘩啦啦全部涌了過來,恨不得明天就實現致良知大和諧的美好世界。

人口基數在這里,一心會和袁氏心學門派的人數擴張就是理所當然的。

要不是袁樹有意控制卡流程,估計四個月,一大半太學生都要被他薅過來加入知行學府,到時候袁氏心學門派的人數分分鐘破兩萬、追三萬。

不過袁樹沒有被沖昏頭腦,還是冷靜的維持了自己一直以來的標準,先是卡一心會的會員資格,接著沒辦法,又卡心學門派的資格。

我可沒搞什么防自學機制,學習的方法就在書本里頭,救贖之道就在其中,所以,先自學,達到一定標準之后才能加入門派。

至于一心會,那就更要優中選優,首要的一點就是下地耕種。

袁樹巧取豪奪、錢購買的土地正等待著他們的努力耕種!

不通農務者,一心會不收。

盡管如此,短短四個月,這些雒陽公子哥兒們還是有一千八百人硬生生沖過了選拔門檻,帶著農業知識進入了一心會,成為一名光榮的一心會員。

另外還有六千多人通過了心學門派的門檻,初步掌握了心學基本要義,并且加速學習農業知識,一批一批的下田地,一批一批的加入到夏收、秋收的工作當中。

那些被轉讓來的土地中的第一次秋季收獲就在這些學子的努力下很快收獲完畢。

只能說理想的光輝撒遍雒陽,良知的力量催促著他們成長和改變,對于年輕人來說,接受新思想、發生新變化的速度還是比老登們要快得多了。

說實在的,指望這群年輕人搞點什么現實的改革,比如查一查土地問題,搞搞土地再分配什么的,估計很難。

大部分人都是知易行難,觸犯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他們還沒那個覺悟,還沒有被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學說腌入味兒,還需要時間,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不可能真正的做到“致良知”這三個字。

不過他們也不是沒有優勢和可以利用的地方。

比如要是指望他們聚在一起作為奪取權力的沖鋒隊,那絕對可以,甚至是綽綽有余,現在立刻馬上進行號召,他們都能扛著大刀向前沖,然后揮動著大刀向宦官們的腦袋上砍去。

但是這也并不是袁樹的終極追求,只是追擊追求道路上的一些節點罷了。

就當下來說,袁樹不僅在學派建設、一心會建設上大下功夫,還在經濟建設層面大下功夫。

雖然知行學府是要按照一定標準收取學費的,伙食費和住宿費也要自己解決,但是一心會會員是可以免除這些費用的,每個季度還有生活補貼,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給自己的人提供軍事訓練之類的,那也是需要錢和糧食的大筆支出,這些都是費用。

袁樹不能完全指望依靠袁逢給他的轉移支付,必須要有自己的造血能力,所以才會同步建設良莊,在農業生產層大下苦功。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