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里浮云,山河錦繡。
山高千丈,山勢雄渾,整座山擴大三倍,靈機濃度與生機亦水漲船高。
地脈化蛟龍,兩條蛟蛇靈脈呈陰陽兩儀之勢拱衛,草木繁盛,瀑布飛流,云海翻騰,浮云山氣象大盛,氣運大增。
求真觀上下亦獲益匪淺,四代弟子總體實力上升一個臺階,三代道人里玄陰與玄通借機破境,成就真人,連靈獸們實力都更上層樓。
浮云山外,整座浮云縣范圍大了五十里,空氣中游離的靈機也更濃郁幾分,日后孕育出的子孫會更聰明,更容易生出杰出后代。
山內鐘靈毓秀,山外人杰地靈。
漫步山中,玄明很快行至問道院前,玄虛等三代弟子齊聚,他們被他破境異象吸引:“恭喜師兄,凝聚金丹。”
“諸位師弟同喜!”
各自都要鞏固修為,簡單聊了幾句,便再次散去,至于浮云山大變之事,事后再詢問也不遲。
眾道離開,玄明步入院中,靈松幼苗對靈機變化感知敏銳,也得了造化,由四寸長至六寸,進入茅舍,他開始閉關,鞏固境界,體會金丹玄妙。
因浮云山之變,各方關注求真觀,見其靈機大盛,雄渾壯闊,浮云縣百姓們驚嘆神跡,對求真觀更崇敬,其他勢力羨慕之余,想要拜訪,卻發現求真觀已封山,暫不接待外客,無奈之下,他們只能離去。
沒有勢力明面上不滿,畢竟,求真觀明顯氣勢如虹,要一飛沖天,傻子才會在此時觸霉頭,即便不能交好,也絕不能得罪。
窗前過馬,彈指兩月。
四代弟子與三代道人相繼出關,浮云山逐漸解除封山。
藏道峰,問道院,門扉打開,白發道人邁步而出,眉開眼笑,心情甚好。
此番破境,他大受裨益,最大收獲是壽元,金丹與腳下浮云山有了一種奇妙聯系,仿佛只要他愿意,金丹沉入下丹田,便可與浮云山真正融為一體,從此山為人、人即山,壽元與浮云山牢牢掛鉤,“山在人在,山亡人亡”有些夸張,可壽元定會大幅度延長。
當然,若是凝聚圣胎,聯系會更緊密,稱得上一句: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
這種變化讓玄明想到了前世傳說中的地仙,如果說練精是人仙,那么凝聚金丹后已經開始有了部分地仙特性,他不知曉是因為自己修行法特殊所致,還是金丹真人都有這種感覺?
盡管玄明不會走地仙道,志在前世傳說中的天仙,可初步有了長生之望終歸是好事,若有可能,他希望三代道人能走上地仙道。
他們只是中乘道基得道,此生無望練神,圣胎境便是終點,若能取得地仙果位,金丹永鎮下丹田,當一個大地游仙也比身死道消強。
雖說地仙可無神仙之分,當有神仙之才,看樣子至少要七品上乘道基才有可能走通這條路,但辦法總比困難多,眼下日子還長,總會想到一條出路。
若實在不行,眾道壽終正寢后,玄明可親自引他們轉世之魂再入求真觀,續上一世仙途,收回思緒,他邁步山中,仔細體會腳下風景。
至于蒼龍山究竟藏著什么秘密,明顯不是他如今能夠打聽,玄明不會貿然探尋,自找麻煩,免得引火燒身。
出關第二日,三代道人齊聚。
問道院茶香裊裊,眾道各自落座,玄明為他們答疑解惑,講述了浮云山之變,只是隱去了蒼龍山主脈之事,說是此前投入的兩條蛟蛇已被消化,與自己氣機交感,這才成功晉升,內容半真半假。
倒不是不相信眾道,而是他們實力有限,知曉太多,有害無益,倒不如暫且瞞著,等時機成熟再告知不遲,何況蒼龍山主脈之事,他自己都沒弄明白,更多說無益,只會平添煩惱。
飲過一杯茶,玄明開口道:“此番貧道破境時天人合一,略有所得,悟出一點兒東西,覺得對諸位師弟有益,若能走出一條新路,亦不失為一種長生。”
話落,玄明抬手,指尖生輝,一道流光飛出,一分為七,沒入眾道眉心,有他這次對天人合一的感悟、結合前世傳說與今生感受思索后對地仙的看法與推測等,內容豐富。
只匆匆瞥了幾眼,玄虛等便眼界大開,激動不已,仿佛看到一條嶄新之路展現在他們面前,雖說尚無具體法門,甚至修為都差了一截,成功可能性較低,一切是未知數,但至少有了一絲長生希望,也有了前進方向。
玄虛等人紛紛起身,朝玄明鄭重行禮:“多謝師兄,此等大恩我等必牢記于心,不敢忘卻。”
輕輕揮袖,扶起眾道,玄明道:“諸位師弟客氣了,我等份屬同門,本就該相互扶持,這地仙法講究人地相合,水土養道,道孕福地,天人化生,福地生則地仙成。
歸根結底是造化天地、得寰宇饋贈而長生,道行、法力、神通,壽元等都與福地休戚與共,取之于地,也要用之于地,望諸位師弟切記。
貧道能幫你們的只有這些,未來道途要如何走,終究要看你們自身選擇,望爾等得償所愿,能走通這條路。”
玄虛明白這個道理,知曉師兄已幫助他們甚多,再次稽首,躬身道謝,盡管想迫不及待地回去參悟這個意外之喜,可眾道忍住,一起商議另一件事,這才是他們齊聚于此的原因。
“師兄、諸位師弟,我求真觀晉升大典在即,帖子已經散了出去,雖沒打算大張旗鼓地操辦,但晉升之后,終究會不一樣,等消息傳開,加上此番浮云山之變,定然會有不少人慕名前來拜師。
既晉升道門大宗,當有新規矩新氣象,弟子是傳承之本,不知諸位對此有何看法?”
玄虛話音剛落,玄陽就開口。
“師兄,就效仿其他道門大宗,以資質與心性高低,將弟子分為內外門與真傳,再留下晉升渠道便是。”
玄空亦頷首,百家多采用這種模式,能傳承下來自有其道理。
玄陰卻有不同看法:“既要新氣象,便不能一成不變,內外門與真傳值得借鑒,只是在細節上要有所更改與完善。”
見眾道都看了過來,他繼續道:“資質雖重,但我道門更注重的是心性、悟性與毅力,貧道建議將水火道碑上凝聚的三種陣法適當簡化,布置成求道路,唯有闖過三關者才能為我求真觀外門弟子。
內門弟子除了修為要為練精第四境,還要再闖難度更高的求道路,外門弟子三關皆過,方可晉升,否則,縱然資質無雙,也不可入內門。
真傳弟子則需看到練氣門檻,亦需三闖求道路。”
此話一出,眾道沉默,思忖片刻,都覺得合理,一致通過。
玄明亦如此:“我求真觀外門、內門與真傳弟子之分,不管身份地位,不論資質優劣,只看道性長短,道遠者晉升,道短者留存,乞丐入我求真不賤,王侯入我求真不貴,地位高低以道而論,就這般定了。”
想了想,他繼續道:“貧道會拿出部分神通術法,壯我求真底蘊,標準該如何劃分與量定,便有勞諸多師弟。”
眾道驚喜之余,立刻還禮:“理當如此。”
又商議一些其他細節,眾道離開,目送其背影,玄明撫須而笑。
提前告訴他們地仙預想,旨在鼓舞眾道心志,令他們早做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他們只有提前朝目標前進,才有可能成功,有些事宜早不宜遲。
“希望能出一兩位地仙。”
玄明感慨。
這些同門如何,他心中有數,沒指望他們全成就地仙,這不現實,能誕生一兩位便已不錯,誕生三位更是大賺。
當然,天道無常,事無絕對。
說不定他們另有際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