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一百七十節 養殖場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臨高啟明 | 吹牛者   作者:吹牛者  書名:臨高啟明  更新時間:2015-09-13
 
張有福想了想:“法子倒還有一個,只是有些麻煩,不是一會半會能辦下來的。”

“只要把這地搞到手,多等些日子我也樂意。”吳南海說,只要在秋天前辦妥就是。

“那您就等我的消息吧。”張有福向吳南海要了二百多兩銀子,然后就在縣城附近的幾大田洋轉悠,花了十多天設法買了七十畝水田,然后拿著地契就換回了這塊地。

看到這個結果,農委會眾人哭笑不得。要說幾次談判的時候穿越集團開出的價碼也有二百兩銀子了,他不要銀子的話,農委會還提出可以用實物來換購,價值也不在這之下,全部都給這老頭子否決了,怎么拿地契一換他就肯了?

“他還不是就為了想當地主嗎,現在送他個地主當當自然就肯了。”張有福洋洋得意。

“我們不是肯出錢嗎?拿錢買地不是一樣。”

“蠻子沒見過世面,害怕被騙而已。”張有福藐視的說――城鄉差別還是蠻嚴重的。

“原來是這樣。”吳南海點點頭,看來這破落戶能夠長期在縣里拉纖混吃喝還是有他的所長的。

“這傳統農民的習性啊,真是讓人無法理解。”葉雨茗當時就發了這樣的感慨。

“過去的農民沒見過世面,沒有文化,經常被人欺騙,戒備心強是正常的。所以說農村工作不好做啊。”

照張有福看來,更難以理解的倒是這群“髡賊”――他們即有力又有勢,直接強占了土地那地主也不敢怎么樣,就算是縣衙門,也絕不會為了這么個窮光蛋去得罪髡賊們。

這種手段,簡單說起來是收買人心,但是張有福想這事似乎又不是這么簡單。

這塊花了很大心思和代價買來的土地在農莊的南面,文瀾河在這里有一個小小的回水區,形成一大片的淺灘,有大量的蘆葦。土地平坦,附近有小片起伏的丘陵地,取水也方便,吳南海和楊寶貴踏勘了之后覺得這里做正式的養殖場比較合適。

新的養殖場設有設有家畜、家禽二個養殖場。吳南海很喜歡來這里,不僅是工作關系,而且每次到這里來都有極大的成就感。特別是環島航行結束之后,獲取物產資源的渠道進一步拓展。博鋪開啟了前往昌化、榆林兩地的定期船航班。從昌化運來了大量的牛羊,使得種群的數量迅速擴大。大家最喜愛的肉類――豬群的數量也擴大了。按照他的估計,到明年至少能夠在穿越者中恢復到21世紀宇宙大國的國民的人均吃肉標準。

吳南海先去了馬圈,楊寶貴最近正在向尼克學騎馬――他覺得在土路上自行車屁股顛簸的太疼,座椅又咯得會陰疼。

“我可不想因為騎自行車鬧得前列腺出問題,我是有老婆的人。”楊寶貴就這樣去學了騎馬,準備以后出門就騎馬了。尼克答應他出門的時候可以騎一匹滇馬,作為他為馬看病的酬謝。

吳南海這會去找他的時候,尼克卻告訴他楊寶貴已經去家禽場去監修孵坊了。

這座大型的孵坊是配合天地會的家禽推廣計劃修建的。人工孵蛋在中國出現很早,明代已經非常普及了,不算什么全新的穿越科技。不過在臨高人工孵蛋卻不流行,雞鴨鵝雖然都是本地常見的家禽,但是養殖規模不大,對這方面也沒有任何的需求。

土法的人工孵蛋法有多種,最常見的是北方的炕孵法和華東的缸孵法。吳南海不是學養殖出身,這事情還是要求教楊寶貴,他過去常下鄉為養殖戶服務,見識很多。

他建議還是采用北方的炕孵法,這種方法設備簡單,孵化量大,非常適合大規模的養殖需求。技術熟練的話,孵化率在80~90%之間,和現代化的電孵法不相上下。一個普通的七火洞炕孵法作坊,一次可以入雞蛋二千六百枚,每月可以孵化雞蛋一萬五千只之多,即使要擴建也相當簡單,幾乎不需要任何現代化設備和物資――比起燒制磚土坯磚的保溫性更適合孵坊使用。

吳南海來到工地的時候看到楊寶貴正在工地上指導,這座新建的孵坊做了稍許的改進,有了瓦屋面和磚包砌的外墻――畢竟在臨高這地方,純土坯房是存在不了多久的。

“總覺得有些浪費了。”吳南海看著這座施工中的簡陋小房子。他很發愁上哪里去找每次二千六百枚精蛋。因為雞蛋少,精蛋的胚胎保存期又很短暫,所以收集到的精蛋都是給母雞自然孵化的。

“不會浪費的。雨季總免不了要做烘干工作,這個孵坊也可以客串烘干室么。”

楊寶貴勸他不必擔心:“第一批正在育雛的大概可以提供二百只。夠二十個小農戶養了。慢慢的批量就會大起來了。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你想我們剛搬到這里來的時候才幾只雞?現在都有上百只了。增長率可是百分之幾千。再這么發動群眾一搞,到年底說不定還得擴建。”

“帶我去看看雞舍吧。”

“好。我先關照他們幾句。”楊寶貴看了下工地上的情況,最要緊的火炕煙道已經基本完工了――這個部分最要緊,盤得好的火炕,節省燃料,傳熱快。盤得糟糕的,不愛熱還會倒煙。也是一種專門的手藝。臨高這地方當然沒有盤火炕的工人,就是移民中也找不出來。完全看書操作。按照圖紙施工。他向領工的人吩咐了一下,帶著吳南海往新落成不久的雞舍去了。

新的雞舍依然采用了竹籬笆圍墻,漁網遮圍的散養方式,種植攀藤類的蔬菜作為雞棚的遮蔽物。新雞舍實現了分舍飼養。種雞被單獨圈養,蛋雞、雛雞和育成雞各有自己的空間,互不干擾。便于按它們的狀態添加不同的飼料。最后還有一種青銅火雞,現在它們已經擴大大了十來只。

二百來只育成雞正在籠網下的廣闊空間里活動。看起來精神狀態不錯。地上剛剛灑過水,有股石灰的氣味。

“這里每天定時打掃雞糞,再灑石灰水消毒――沒辦法,密度還是大了些。得防著鬧病。再說雞糞也是飼料,不能浪費了。”

“我們沒養魚吧。”

雞的消化道短,排出的糞便里還包括有許多營養物質。吳南海知道有一種循環農業就是在魚塘旁養雞,雞糞喂魚的。

“喂豬。”

“kao,真惡心。”想著雞糞的臭味吳南海已經覺得無趣了。

“發酵之后豬還挺愛吃的。”楊寶貴苦笑著說,“說真得我也不喜歡這種飼養法。以后飼料充裕了就當肥料用好了。”

吳南海跟著他又去了鴨棚。鴨子在家禽養殖中效益其實比雞要好得多。鴨是雜食性的家禽,能夠在放牧中自我覓食,耐粗飼,飼料轉化率也高。在春季的第一造水稻種植的時候,法石祿還試驗性的搞了稻田養鴨,讓鴨子在水稻田里覓食,不僅可以利用稻田里的田螺、小魚蝦,還能消滅害蟲和雜草。法石祿準備等稻田里的稻谷收割完畢之后再驅趕鴨子進去清場,把留落在田地里的秕谷和零星稻谷吃掉。這比人工清理要來得便捷和徹底多了。這在日本還有個好聽的名詞叫“鴨法稻作”,算是復古流的純天然稻作法。

鴨棚就設在河灣旁一道竹籬笆把水灣和河道隔離開,設有一道可啟閉的閘門。免得鴨子自顧自的跑路。這里蘆葦茂密,河水里養分豐富,河灣沿岸有大量鴨子愛吃的螺螄之類的水生動物。農委會在移民里找了一個養鴨人每天出去放鴨子,順便還撈螺螄和蚌殼,砸碎之后作為鴨子的飼料用。

“不要亂踩。”楊寶貴提醒他河灘的草從里尤其不要亂踩。鴨子很可能把蛋就隨便產在里面了,傍晚的時候養鴨人會巡視一遍,把蛋都撿回去。

“我們現在有二百多只鴨子,還有三十多只鵝。鴨鵝比雞來說就節約飼料多了,除了蛋用禽要補充蛋白質飼料之外,大量的都用青飼料,產蛋率也不錯。也可以作為推廣飼養對象。”

鴨子是當地的土鴨和從現代時空帶來的北京鴨。楊寶貴準備把它們雜交之后看看效果怎么樣,至于鵝穿越者沒帶來――因為中國的土生鵝品種是公認的良種。他只是簡單的從市場上買了幾頭回來――華南最常見的獅頭鵝

吳南海說:“養鴨和鵝都要有水面,養殖條件受限制的,沒有雞那么好推廣。再說鴨蛋和鵝蛋不受歡迎。大伙還是喜歡雞蛋。鴨蛋不做成皮蛋、咸蛋有人愿意吃嘛?鵝蛋你吃過嗎?”

“糟鵝蛋我吃過,味道不錯的。”楊寶貴回憶起了當年吃糟鵝蛋的美味來。

“家禽就是增長快。養豬要是也能有這么高的繁殖效率就好了。”

“豬的繁殖率也不算差,母豬一年二窩能下二十頭豬仔,好好的飼養成活率還是很高的。”楊寶貴說,“最大問題是缺母豬。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