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四百三十一節 財路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臨高啟明 | 吹牛者   作者:吹牛者  書名:臨高啟明  更新時間:2013-06-26
 
前回:第四百三十節廢漕改海之議

沈廷楊見他對航海十分感興趣,而且言談頗為懂行,很是高興,這年頭很少有讀書人對此感興趣的,不由大有知音之感。

聊起北洋航線,沈廷楊說其實這條航線一直在運行,不過從前受海禁和倭寇的影響,跑船的人不多,一直到隆慶朝沙船跑北洋航線才興旺起來。

北洋航線從以上海起航,出吳淞口,往東航行,到佘山后取道向被前往鐵槎山,到成山之后西轉往之罘島,再稍北就抵天津了,總計水程四千里。

大體說還是按照針路導航,采用海上地標沿海岸線曲折航行,所以在順風的環境下也得航行十天,加上候風的時間,單程大概需要十五天,加上裝卸貨時間每個來回大概要四十天。按照現代標準也夠低得了。但是比起漕船單動輒幾個月的單程航運速度還是堪稱高效。

趙引弓心里盤算著,要是自己提供領航員和現代航路圖,應該會在里程和航速上有大幅度的縮減――現代的上海-天津航線,總航程不過1300公里――效率能夠大大提高。

“如今這北洋的買賣也一天不如一天了。”沈廷楊多喝了幾杯,他又是個性格豪爽之人,不免酒后吐真言,“京師地面被韃子糟蹋了一遍,又處處鬧饑荒,兵荒馬亂,生意十分難做。”

幸虧京師作為都城,一如既往的集中了全中國的消費力,達官顯宦們紙醉金迷的享受并不為城墻外的混亂局面所影響。這才使得沈家的南北貨生意能夠繼續做下去。

不過。即使這樣,他家擁有的沙船也嫌多了一點,頗有吃不飽之感:光頭號的沙船就有一百多艘。中小號的不計在內。所以已經把一部分船改做上海到武昌、漢口的長江沿路生意。

“進了長江生意也不好做,水匪如毛不說,到了碼頭還有牙人作梗。如今我關照管事的,只運貨,不做買賣,省卻這無窮無盡的麻煩。”

“若是漕米能夠海運,季明豈不是要大大的發一筆橫財了。”趙引弓恭維道。

“哪里。哪里,雖說有天如兄愿意出面,此事的把握也不過十一之間。若能得太倉白糧海運。兄所感已足矣。”沈廷楊搖著腦袋說道。

“這么說,若是朝廷在此事上有所松動,季明兄一定會鼎力效命了?”

“這是自然!”沈廷楊鏗聲道,“于國于民于我自己。都是大有好處的事情。一定要效勞的。”他笑了下,“不瞞兄弟,兄這幾年一直在謀劃此事,所以將前朝的海運圖,海運書看了又看。要我運糧的話,不是吹噓,兄弟準備一百艘大船,一次就能運走三四十萬石的漕米。整個江南一百多萬石的北運漕糧,來回三次也就運完了。何需上千艘的漕船上萬的漕丁糧長伺候!”

說到這里他豪情萬丈。不免就要評點時弊了:“就說關寧的糧餉,如今都是從天津起航先運登州,再從登州候風運關寧。若是由我來運,何須如此繁瑣,直接從天津起運就是!省下多少人力物力!不是兄自吹自擂,若是朝廷能將這漕運和關寧軍運都包給兄來承運,起碼也能省下一半的開銷!”

趙引弓頻頻點頭,心想何止一半!要元老院的屬下的航運公司來運,連十分之一都用不著。

現在要不是運力緊張,又需要一個合法的牌子能夠上岸接洽招攬生意,根本就沒必要來和你接觸。

“季明兄果然豪邁!”趙引弓笑道,“只是這朝廷的事情,只能水磨工夫細細去辦,著急不得。”

“當然當然。”沈廷楊笑著說,“若是這事情能辦下來,不知道弟打算今后怎么做?”

趙引弓想著就是摸合作的盤口了。各方面如何參股,如何分紅的方案就在這里要亮一亮相了。

他早就考慮過多次,也請大圖書館方面幫助做了參考。大致來說張溥那里無需利益分配,因為張溥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為家鄉太倉的糧戶“解厄”,只要能辦到就可以得分;徐光啟家只是他拉來的虎皮,以教徒的身份給上海的教會捐些銀子就足夠了。其實就是元老院和沈廷楊之間的利益分配。

但是明面上他還得拉著徐光啟家的大旗。所以他提出一個方案:雙方成立一個合營字號船行,字號由沈家和趙引弓共同出資――沈家可以使用船只抵充銀子入股。

股本總額設為三萬兩。沈家出一萬兩,趙引弓出一萬兩,余下一萬兩向外招商股。每股一百兩。沈廷楊心想他那所謂的一萬兩和招股的一萬兩里不用說有徐閣老或者復社大佬的股份在內。只不過這些人不便出面,才弄出個“招股”的花樣。

實則招股并不是虛構的。趙引弓的確準備在江南招股――這里是大明的財富集中之地,不把老財們囤積著的銀子挖出來用用太對不起他們了。

“股本好說,只是不知道這字號設在哪里合適?”沈廷楊問道,“兄在崇明這里字號房屋很多,撥出幾間房屋就是。船只上下碼頭也容易……”

趙引弓搖頭,“江南是水鄉澤國,糧戶運糧都用小船。若是運到崇明,小船不耐大江風浪,又多一層轉運的手續消耗。不如直接在上海縣城設倉收糧。”

沈廷楊一想也是,再者徐閣老家就在上海,他是上海的頭號縉紳,不管官私各方都不敢招惹,的確是個很好的保護傘――要知道這太倉白糧一旦獲準海運,不知道要得罪多少靠河吃河的刁民無賴,有這個保護傘就好多了。

“只是不知道何時才能將這事情辦下來。”沈廷楊嘆息道。若是此事辦不成,這些計劃也就全部落空了。

趙引弓覺得時機已到,說道:“字號立起來,還怕沒有買賣做不成。聽聞做去東瀛的的海貿頗能獲利,不知道季明兄有無想過?”

沈廷楊一怔,忽然想到對方有澳洲人的背景,一時間不知道對方到底有何意圖,只好含糊其辭的說道:“沙船沒出過外洋,亦無針路可用。”他又喝了一口酒,沉吟道,“我倒不是沒想過,手下上千的兄弟要吃飯,不過去東瀛到底是生地……”

沈家是跑北洋的霸主,在長江上也算吃得開。但是沙船不進運河,也不南下到福建廣東。雖然這不是明文制定的規矩,卻是“潛規則”。對日貿易這條線,一貫是福建的海主們經營的,雖然南直隸的商人只要肯向鄭芝龍付錢買旗,也可以去日本做生意,但是自己一來手里無熟悉海路的火長,二來也不知道其中要打通多少關節,不敢貿然插足。

沈廷楊說:“這買賣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兄弟聽聞凡是要去日本做大買賣,光預備一艘大船,外加滿船的貨物,至少也得投一萬兩銀子下去,若是半道上遭了海盜或者遇了大風,這一萬兩銀子就這么打水漂了。”

小商人不需要這么多,帶上幾百兩銀子的貨就可以搭船出海了。但是按照當時人的看法這就是在拿命相博了。沈廷楊雖然眼界要比一般人開闊得多,但是人的思維是難以脫離時代的。對他來說,去日本做生意就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

他沉吟著:趙引弓說這話似乎表明他有插手對日貿易的想法。和自己提起這件事,無非是看中他手下的沙船能利用――不過對日貿易并非有船就能做得。

趙引弓沉聲道:“不瞞沈老爺說,小弟自幼出海隨船貿易,結交過些海外商人。對海路也熟悉。尤其是從澳洲人那里得到導航秘法,不需針路,觀天測位即可遠航。小弟從上海出發,走最快的海路,去東瀛十天就夠了。至于這銀子,小弟也花得起。”

沈廷楊半信半疑,他知道西洋人航海導航不用針路,另有一種觀天之法,可以在茫茫大洋之中定出海路來,不過他并未親眼見過。趙引弓若是懂倒也不稀罕,只是他說能有最快的海路,十天就能到東瀛未免有點吹牛了。

他聽人說過,去東瀛必從福建出海,否則針路就無用了。莫非這位趙老爺另有針路?若是這樣,這位趙老爺豈不是手中握著一條前所未有的大財路?這未免讓人太匪夷所思了!

想到這里,他仔細的觀察了下趙引弓的面相和眼神,看其中是否有詭詐之色。然而對方卻即坦然又自信,不似有詐。

趙引弓知道他的所想,笑道:“我知道季明兄必然不信……”

“不是不信,實在太過――”沈廷楊思索著該怎么說。

“匪夷所思。”

“言重!言重!”

趙引弓一笑:提出一個方案,他自己向沈家租用大號沙船四條,包括上面的水手在內,他自己出資去做對日貿易。

“租金多少,季明兄盡管開口。”

沈廷楊端詳他片刻,斷然道:“弟說哪里的話。船租,我一個銅子也不要。只是這次日本之行,要算兄一股。”(。)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