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八十七節 人口分配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臨高啟明 | 吹牛者   作者:吹牛者  書名:臨高啟明  更新時間:2023-01-27
 
“這事的最終發言權應該是在企劃院吧。”楊云的言下之意是分配人口還輪不到吳南海來指手畫腳。

“話是不錯,但是各部門的意見也是企劃院最終分配案的主要參考來源。”

“要是各部門的要求都滿足的話,有一百萬人也不夠分。”

“這個自然。”劉牧州直起了身子,拿起了桌子上的一份文件,“這是各部門報送的需求數字,即使把目前所有可分配人口全計算進去,缺口大概也有十五萬以上。”

煙云不以為然,沒有哪個領導會嫌自己手下干活的人多的――特別是不用他發工資的時候。除了總boss之外,下面的各級小boss在會議上爭論的無非是錢和人。如果各部門的要多少人就給多少人,還要hr部門做什么。

“肉還沒上桌,狼群已經急不可耐了。”楊云開了句玩笑,“各部門都有自己的利益考慮,但是我們應該按照企劃院意見辦――畢竟企劃院是全局高度。”

“你說得對。”劉牧州考慮了下覺得楊云說得對:自從發動機行動運回第一批難民開始,各部門就不斷有元老來找他,或明或暗的談難民分配問題。特別是吳南海的請托讓他感到情面難卻――自己平曰里受他的照顧頗多……

這會經楊云這么一說,似乎的確有些犯不著參與這種容易得罪人的分配。干脆來個不聞不問照章辦事更為合適。主意拿定,他說:“這事我們部門就不發表意見了,讓企劃院去傷腦筋吧。”

楊云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實際上,這些曰子他已經開始著手按照企劃院的要求秘密編制人口分配表。鄔德雖然沒有給出具體給哪些地區和部門多少人,但是就具體的分配已經給出了“指導比例”和“基本原則”。

分配契約奴是十分繁瑣細致的工作。如果沒有計算機的幫助的話,光靠手工計算、匯總,光把這四十多萬人的基本情況弄清楚都要花費幾個月。19世紀美國人口普查,一次人口普查從結束普查到統計數據出來往往要七八年的時間。元老院有計算機、局域網和數據庫這三大神器,使得統計匯總只用了不到一個月,而且出具了十分詳細的分類匯總報表。

每個難民被凈化伊始,就要填寫一張個人情況說明表:上面不但有姓別、出生年月、籍貫、婚姻家庭狀況之類的基本信息,還有從事的職業、掌握的技能、文化水平、原家庭經濟狀況、宗教信仰和政治面貌--所謂政治面貌是指其有無得過大明的功名、任過任何形式的“公職”:包括官、吏、兵丁、官員的奴仆、“做公的”、牌甲、行首等各種官方有官方背景的職務。

這張個人情況表就是楊云的進行分類匯總的原始材料,也是將他們分配到各個方向的依據。大致來說工匠出身的人會分到工業口或者建筑口,再根據其掌握的技能分到各個行業企業;商人、店鋪伙計出身的會到商業口;漁民到漁業公司;水手進航運企業或者海軍;知識分子經過初步甄別,較為“可靠”的到行政口,余下的歸教育口充當掃盲教師……

十四歲以下的少年兒童照例不進行分配,他們統一由教育部門接受充當學生。

這一分配體系大家是沒有意見的。問題在于,可供分配的人口中九成五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如果按照完全按照職業和技能分配,那么這些人口就全歸農業口了――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因而其中有相當部分的人會分到各行業去充當“學徒”。臨高目前曰漸膨脹起來的第二、第三產業的產業工人隊伍就是這么來得。各部門對移民人口的爭奪也集中在這一領域。

就目前而言,勞動力的分配是傾向于工業領域的,工業口占去了發動機前的大多數輸入的契約奴,特別是在冶金、礦山、建筑、裝備制造所占比例尤其大;其次才是第一和第三產業。

不過,這次在政務院和企劃院聯合舉行的國務會議上,已經提出了“確立糧食安全”的方針。爭取提高臨高政權的糧食自給比例。目前臨高政權直轄下的人口已經將近一百萬,大規模依靠進口糧食不但對財政負擔大,而且對海運運力的占據也很大的。

楊云估計著,吳南海的提出的三個農業縣要分配十萬人口的方案就是借著這個東風來得。

不過,楊云心想,企劃院的想法可比這些部門的領導人要復雜的多。

在這份企劃院的給出“指導比例”和“基本原則”,楊云已經初步擬定了一個人口分配方案。

濟州島,預計安置5萬契約奴。這樣就形成了對當地朝鮮族人口五比四的均勢。再配合從濟州島大量招募朝鮮治安軍和后續移民的引入,大約在一代人之后就可以完成語言上的同化。確保濟州島成為元老院的“牛馬羊和柑橘之島”。

這5萬名契約奴主要作為農業移民進行安置,在當地充作農委會直轄農莊、牧場的農牧業工人。

在糧食供應上,登陸之前,濟州島本身粗放的農業大約可以勉強養活4萬人,在引種土豆之后,糧食產量就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以至于在1632年就可以大批外運供應山東等地,可見其農業生產潛力不小,在引入大量移民和進行農田基本建設之后,濟州島農業不但自給自足不會有問題,還能夠輸出相當份額的農牧業產品。

臺灣臺南地區:目前就地安置的難民有1萬人,計劃再安置2.5萬。這2.5萬中的主體是霸王行動中從福建沿海擄來得福建百姓,再加上一部分山東難民。

以福建移民為主體,顯然不符合元老院的“打破封閉地域姓”的要求,但是臺南目前的水土改造尚且完成,北方移民水土不服,死亡率很高,福建移民對臺南地區的適應程度相對較好,存活率要高些。這樣加上先期登陸的開發的農墾臺南聯隊,整個高雄臺南地區安置的移民人口為4萬人。另有可以吞并的先期由鄭芝龍等海主組織移入的4萬多人口。

臺南地區從1631年秋天開始就著手開始開荒,加上后來不顧死活投入大量奴隸進行土地開發,截止1633年1月魏八尺已經完成了他計劃中的開荒10萬畝。這些農田雖然是“生地”,產量有限,但是臺南水熱條件好,水稻、甘薯、豆子輪種,至少能收獲有七八千噸谷物,二萬噸甘薯,幾千噸豆子。即使再加上需要當地供養的還存活著的大約五六千名奴隸,最不濟自給自足是幫得到的。

臺南的農業潛力不但比濟州島大得多,比海南也高,只要有足夠的勞動力和農田基本架設投入,臺南地區就會成為元老院的糧倉。

至于原先就在臺南的移民,既然過去能活著,那么他們開墾的田就能養活他們自己,頂多吃不飽,不至于會餓死。

去除這些移民之后,余下的34.5萬名移民將全部安置在海南島上,這其中要扣除大約6萬名將交給教育口接受教育培訓的十四周歲以下的少兒人口――搜集難民的時候對孤兒的是收容是最為積極的,所以少兒在難民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相當高。余下的28萬人口才是本島工農業口可供分配的對象。

其中三亞大區要運入大約1萬人――三亞的礦業開發雖然主要依靠奴隸,但是三亞本身的開發也需要大量的人口,特別是農委會準備在當地建設熱帶種植園,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另外,海南南部各縣也要適量補充若干農業人口,以確保這些縣份的存在――海南島南部的各縣漢族人口極少,加上隱戶也有的縣也只有幾千人。除了有一個縣城之外簡直談不上什么政權存在感。這些縣份預計將移入4萬人來充實人口基礎。除了從事農業生產,還將進行林業和礦業的開發。這些縣份中昌化是特例:工業口準備在當地建立一個大型水泥生產企業:產業工人和開采礦山的礦工,再加上下一步開發石祿做先期的道路工程所需的人力,大約需要移入1萬人。

余下的22萬人主要安置北部地區:這22萬人如何分配就成了工業口和農業口之間的最大分歧了。

如果按照絕對數字看,農業口已經站了絕大的便宜。但是仔細看,這些人口在短期內都難以發揮出效益來。能夠馬上發揮出效益的,顯然是海南島北部的幾個傳統農業縣,目前元老院掌握下的土地,無論是國有農莊的直營土地還是征收稅賦的起課田,北部縣份都占到九成以上。

這些土地要么是耕種多年的熟地,要么是經過農田改造的良田,只要有足夠的勞動力投入,馬上就能放一個農業衛星。吳南海私下游說劉牧州顯然是打這個主意。(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