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武年間,朱元璋規定了很多奇怪的制度,如果要都寫出來,估計要十幾萬字,這里只簡單介紹其中幾種。不要小看這些制度,在這些制度的背后隱含著深刻的含義
在那個時候,人去世是不能隨便說死的,要先看人的身份,具體規定如下:
皇帝死稱崩、公侯貴戚死稱薨、大臣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才能稱死。
這個規定給人們制造了很多麻煩。比如當時官員的喪禮,擺出靈堂,眾人祭拜。當時有很多人都搞“撞門喪”。所謂“撞門喪”是指祭拜的人和死掉的人不熟,有的根本就不認識。但同朝為官,死者為大,無論好壞都去拜一拜,具體作過程如下:
進到靈堂,看清神位位置,如果不認識這人,就要先記住神位上的名字,然后跪地大哭:某某兄(一定要記準名字),你怎么就死了啊,兄弟我晚來一步啊
如果你這樣說了,大家就會懷疑你是來砸場子的,你祭拜的是官員,怎么能用庶民的說法呢?
正確的方法是這樣的,進到靈堂,先去問家屬:您家老爺前居何職?
家屬回答:我家老爺原是兵部武選司郎中。
這時心里就有底了,這是個五品官,該用“卒”
那就拜吧
別忙,還要再問一句:您家老爺可有世系爵位?
家屬回答:我家老爺襲伯爵位。
還是仔細點好啊,差點就用錯了。這時才能去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怎么就薨了啊,兄弟我晚來一步啊
大功告成,真累啊。
其實稱呼上的規定前朝也有,但并沒有認真執行過,而在洪武年間,如果違反這些制度規定,是會有大麻煩的,除了稱呼外,當時的老百姓也被分成了幾個種類。
職業分配制度
當時的人按職業劃分可大致分為:民戶、軍戶、匠戶。
其中民戶包括儒戶、醫戶等,軍戶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鋪兵等,匠戶分委工匠戶、廚役戶、裁縫戶等。
這些戶的劃分是很嚴格的,主要是為了用人方便,要打仗就召集軍戶,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戶。看上去似乎也沒有什么問題,但其實缺陷很大。
比如你是軍戶,你的兒子也一定要是軍戶,那萬一沒有兒子呢,這個簡單,看你的親戚里有沒有男丁,隨便拉一個來充數,如果你連親戚都沒有,那也不能算完,總之你一定要找一個人來干軍戶,拐來騙來上街拉隨便你,去哪里找是你自己的事。
再比如你是匠戶中的廚役戶,但你說你不懂廚藝,那也不要緊,人去了就行,只要人數對得上就沒問題,反正你做的飯我也不吃,誰吃了拉肚子我也不管。
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劃分實在是不科學的,不但民戶軍戶這些大戶之間不能轉,同一戶內不同的職業也不能轉,萬一打仗時要召集弓兵戶,偏偏這些人從小沒有練過拉弓,那也沒辦法了,每人給一把弓就上吧。這樣的軍隊戰斗力是不能保證的,又如召集醫戶,如果召來的都是一些不懂醫術的,那可就要出人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