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集  三毛--異鄉的賭徒

類別: 三毛 | 散文 | 撒哈拉 | 沙漠 | 夢里花落知多少 | 雨季不再來 | 稻草人手記 | 溫柔的夜 | 哭泣的駱駝 | 傾城   作者:三毛  書名:三毛作品集  更新時間:2010-01-01
 
三毛——異鄉的賭徒

桂文亞

她赤足盤坐在小房間的地毯上。

淺棕色臉龐垂著兩根麻花辮,閃動一雙大黑眼。

“我的寫作,完全是游于藝。是玩,就是玩,寫完了,我的事情也了結了。我從沒想到會有這么多的讀者,也很少想到稿費,但是,文章登出來,看排版鉛字,是一種快樂。”

三毛,異鄉的流浪者,仆仆風塵地回來了。

這晚,她穿著白色麻紗綴花上衣,藍色牛仔褲,手腕上套著一對凹凸雕刻的銀鐲,比起照片,本人更顯得慧黠、靈秀。“我最喜歡做印地安人。”她笑著說。

膚色、裝扮,的確使她像個印地安少女,然而,舉止神態,又有一股形容不出的吉普賽。

她原本不打算回來。原因是情緒上好不容易安定住,馬上又換環境,難免會很激動,另方面,也恐怕把撒哈拉沙漠里培養出來的清朗性情,攪混了。

畢竟,還是回來了。其中一個實際理由是:暫別荷西,可以減少他失業后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總面積八百萬平方公里,西屬撒哈拉是其中一部份,占地二十六萬六千平方公里。

摩洛哥和茅利塔里亞瓜分西屬撒哈拉以前,它是西班牙的一省,位于非洲西北海岸,摩洛哥之南,東北與阿爾及利亞一部分接壤。人口包括阿拉伯、北非回教土人Berber和西班牙人。這片僅有七萬人的大漠,終年乏雨,黃沙漫漫,深沉而獷偉。一個年輕的中國女孩子,跋涉萬里關山。生活在那樣艱巨的環境里,不能不說是奇異而勇敢的抉擇。

《白手成家》一文里,她提到過:

“不記得那一年,我無意間翻到一本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那期書里,正好介紹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擇的,屬于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的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天地。”

那時候,她就想,如果去,自己很可能成為中國第一個踏上撒哈拉土地的女孩子。

“我當時的一大愿望是橫渡撒哈拉。可是,一旦面對它,我才發現,這樣的想法很天真。”

她形容剛去沙漠的感覺,是一種極度的“文化驚駭”。她不能說他們落后,因為落后是比較,但對于那樣的生活方式,的確非常吃驚,甚至帶著點后悔。

三個月后,她與荷西結婚了,還是決定留下來。

“好奇心上,當然可以得到很大的滿足,因為,所看的一切都是自己從來不知道的——大地的本身,就把你帶入一個異境里。不過,心情卻極端苦悶。”

她發現自己退步很多,荷西下班回來,不是說:早上水停了,去隔壁提水,就是買了便宜的西瓜,東西又漲價了。生活上最起碼的欠缺,造成了情趣的枯竭。

“為了補救,我們買了很多有關已婚婦女的心理學書籍——的確,很多心理上的問題都發生在自己身上。”

感情適應上的困難,使她一度想與荷西分開。

“不是吵架,”她說:“是對婚姻生活的失望,而這種失望是我造成的。荷西要娶的我,絕不是那時候的我。當時的情況,幾乎陷入絕境。”荷西上班了,她被封閉在家里,熱風似火般燃燒,鄰居們無話可談。“我非常苦,非常寂寞,甚至發生這樣孩子氣的事:荷西上班,我把門一擋,眼淚就流下來了。我說:‘荷西,你不許去,你一定不許去,你去,我就拿刀殺你!’”

然后,她笑起來了,露出參差可愛的牙齒。

荷西還是走了。她只有呆坐地上,面對干禿禿,沒有糊水泥的墻。長期觀察一種風俗之后,和做游客的心情不一樣了。她細細想,一個一個想,生活里的枝枝葉葉,之后,提起已經停了十年的筆,寫下沙漠生活中第一個故事:《中國飯店》。

十年前,二十三歲,正確一點推算,她十四、五歲即以“陳平”的本名投搞。作品不多,零零散散的短篇小說和散文,分別發表在《現代文學》、《皇冠》、《幼獅文藝》、《中央副刊》和《人間副刊》。嚴格說起來,它們蒼白、憂郁、迷惘,充滿了對生命、真理固執的探索,而撒哈拉的一系列故事,健康、豁達、灑脫不羈。“出國以后,我就沒有再接觸過詩、書和文學了。等《中國飯店》寫出來以后,一看,我就說,這不是文學。跟我以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樣。“我忽然有一種說不出的傷感,我變了,我所寫的,不再是我過去關心的人生,現在所寫的,都是我的生活,技巧上不成熟,只是平鋪直敘述說生活。”

只是,筆也再沒有停下。

生活,是一種更真實。

她想起在文化學院選讀的哲學課程。

“哲學并沒有使我找到生命的答案,我唯一學到的是分析。研究哲學,對我是一種浪漫的選擇,當初以為它能解釋很多疑惑,事實上,學者的經驗并不能成為我的經驗。”

她換了一個坐姿,抱著膝蓋沉思。深藍幾何圖案的地毯上,擱著煙缸、茶杯。書桌一角的臺燈,灑下柔和寧靜的亮光。“我只能說,生活把我教育出來了,哲學是基礎,人生,根本不能問。”沙漠給了她答案。定下來后,幾乎拋棄了過去的一切。

她開始對四鄰產生關切:“以前的好奇還是有距離的。好奇的時候,我對他們的無知完全沒有同情心,甚至覺得很好,希望永遠繼續下去,因為對一個觀光客來說,愈原始愈有‘看’的價值。但是,后來他們打成一片,他們怎么吃,我就怎么吃,他們怎么住,我就怎么住。”

不會再把鄰人送來的駱駝肉偷偷開車到老遠扔掉了,對于風俗習慣,也不再是一種好奇的觀察。

“我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個性里逐漸摻雜他們的個性。不能理喻的習俗成為自然的事,甚至改善他們的原始也是不必要的。”在她眼里,他們是很幸福的一群人。

許多沙漠朋友問:“你認為撒哈拉怎么樣?”

她反問:“你呢?”“我覺得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她重重的說著“最”,代他們深吸一口氣。

“你有沒有看過樹?有沒有看過花?你覺得怎么樣?”她又問。撒哈拉朋友說:“在電影上看過。但是啊,你有沒有看過沙漠的星空,我們的星,都像玻璃一樣——”

撒哈拉人對這片大漠有著無比的熱愛,她住久了,也有同樣感覺。“想到中國,我竟覺得那是一個前世,離我是那樣遠,遠可不及。”撒哈拉的家,就此開放了。駱駝肉做菜,也發覺不是那么不可忍受的事了。結交朋友,認識環境,《懸壺濟世》和《芳鄰》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她告訴我,在沙漠里學到最大一門功課就是“淡泊”。(反過來說也許是“懶散”。)

“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名,也無所謂利;他們就是沙漠里的一種產物,跟沙漠里的一塊石頭,一朵仙人掌上的小花一樣,屬于大自然。”他們從不抱怨冷,從不抱怨熱,也許知道世局,但并不關心;如果每一個人都像撒哈拉人,這個世界不會進步,但至少和平。“更可貴的,他們是非常快樂的民族,可是并不刻意追求;這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低的境界。”

她說,沙漠里,物資的需求幾近于零,但仍然有精神生活。他們不一定了解宗教的真正意義,對于回教的“律”卻信守不渝。他們也沒有看過繁華世界,有水喝,有駱駝肉吃,就很滿足了。“政治意義還是要被瓜分時才恍然覺悟的。他們只知道自己屬于沙漠,甚至很有錢的沙漠人到德國留學,回到沙漠后,還跟我說:‘多么快樂,又可以用手抓飯吃了!’”

說這些話時,態度是專注嚴肅的,但是,她的笑聲、手勢、連帶彈煙灰的姿態,都十分俏皮、坦然,人事風霜的歷練,似乎使她反璞歸真。她一直是理想主義者。

“學校并沒有給我什么樣的教育,而且,我一直希望離家出走,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哲學系三年級,她首次聽到一張西班牙古典吉他唱片,非常感動。西班牙的小白房子、毛驢、一望無際的葡萄園,那樣粗獷,那樣樸質,是她向往中的美麗樂園。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應該到那里看一次,然后把哲學里的蒼白去掉。”終于成行了。

不過,今天的她仍然認為去西班牙是一個浪漫的選擇,而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住在馬德里大學宿舍里,既不認識什么人,語言也不通,唯一的依靠,就是家信。收不到信,就流淚,收到信,就關起房門不停的寫回信。除了讀書,她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完全沒有計劃過日子。“出國前,我的個性很不開放,始終所想的就是一個人生的問題:為什么?為什么?那時候常想死,想自殺,但是到了西班牙,看見別人的生活方式,才知道這樣也是健康的,并不膚淺。”聽見音樂,他們就在大庭廣眾下旋舞,毫無顧忌。她想,怎么會這樣開放?恐怕自己永遠也做不到。日子久了,習慣了,她感染了他們熱情的天性,不知不覺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里。她慶幸有這樣一個寬闊的起步,另方面,又感到前途茫茫。考慮良久,她選擇了德國,繼續前程。

在蕭邦和喬治桑住過的一個島上做了三個月導游,賺了點旅費,一張機票,她到了德國,進入歌德學院,專攻語文。一天念十六小時的德文,九個月就取得德文教師資格,對一個外國人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成績,“但也是我留學生活最貧乏的一段。”她輕輕地笑,抿抿嘴唇:“我一天到晚就在念書,對德國的人和事,完全講不出來。我認識的德國,就是上學的那條路和幾個博物館、美術館。”

回想起來,真是很大的損失。她情愿沒有拿到什么證書,情愿說不好德文,(她學的德文,有“正統”的柏林口音。)而了解他們的衣食住行。在德國,也打工。看見廣告上征求一個漂亮的日本女孩子,她想,為什么要一個漂亮的日本女孩子?于是寄了十幾張彩色照片,竟然很順利的應征到這份工作。那是第一次為了賺兩百美金生活費“拋頭露面”,她在一家大百貨公司里做蔻蒂化妝品公司的模特兒,賣十天香水。

“第一天簡直羞愧得不得了,一點不覺得是一種驕傲,恨不得把自己埋起來。”在德國,除了看到一些偉大的藝術品,她認為實在沒什么可講的。“對勞苦的大眾來說,藝術品不重要,重要的是國民住宅。”西班牙兩年,德國一年,她又轉移目標了。她得到一個伊利諾大學主修陶瓷的機會,提著兩口大皮箱,走出芝加哥機場。一個月后,她謀得職位,在伊利諾大學法律系圖書館負責英美法分類。第一天上班,她就鬧了笑話,在兩百本書頁里蓋了兩百個錯誤的圖章,日期是:十月三十六日!

美國一年,父母最關心的是她的婚姻——有不少博士找她,但是,她堅持要嫁一個自己所愛的人。

她回家了,在文化學院、政工干校和家專教了兩年書,她又想飛了,離開家,繼續流浪——

短短十年,遍歷大半個地球,甚至東德、波蘭、南斯拉夫、捷克、丹麥都去過了。不過,她說:

“我并不是一個非常喜歡旅游的人,因為很累,我不愛‘景’,我愛‘人’,這是真的。”

悲天憫人的情懷,這正是她一系列撒哈拉故事里最吸引人的特色。“年齡愈大,我愈能同情別人的苦痛,而我的同情不是施舍,施舍就成了同情的罪。”

她清晰的音調急切起來:“我這樣想,是因為自己經歷過很多苦難,而悲天憫人不是你憐憫他,是他給了你東西,因為憐憫別人,自己才會進步。”

“我也沒有真正幫助過什么人,到現在為止,我能做的,都是我愿意做的。”從撒哈拉回來,為了節省旅費,買的是半價優待的漁民機票。飛機的行程是非洲——馬德里——日內瓦——瑞士——

雅典——曼谷——香港——臺北,剛開始,漁人羞澀、自卑,不敢跟她打招呼,也不敢說話。

她慢慢和他們交朋友,他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可愛的小故事。有人說,你不要跟漁民一起走,他們素質太差,同行是很辛苦的。她卻認為,漁人給了她很多啟示和感動。

“雖然,我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個沒有階級觀念的人,可是,你生下來就被定在一個階級了。要打破這個階級,可以,要了解這個階級,就不容易。”她有點感傷。“‘謝謝你’、‘再見’、‘你好’,這些都簡單,但是你在這個階層的時候,絕不會嫁一個階層比你低的人。”

“在國外,漁人、農民里可以產生詩人、哲學家,而我們的漁人、農民為什么不能產生詩人、哲學家?他們對于自己的本身,有的只是自卑和不滿,對他們的孩子,盡可能不要他再下海下田了,這種職業,對他們不是驕傲。”

她非常認真:“我們能不能想辦法糾正這個觀念,告訴他們,你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和總統一樣的了不起!告訴他們,不應該這么自卑,你對社會的貢獻,不比別人少!”

她也被瑞士航空公司空中小姐的服務態度感動了。

漁人難免臟,難免帶點魚腥味,他們也不知道守秩序;英文、法文、德文,一句也聽不懂,但是她們耐心的拿著咖啡和茶比較,讓他們選擇,一個個的幫他們系好安全帶。

因為冷,她向空中小姐要了一床毯子,而拿來的是十五床毯子。漁人以為是臺布,統統鋪在桌上,空中小姐說,這是蓋在身上的,啊,原來是蓋的,漁人高興的蓋在身上。

“這真是一種了不起的敬業精神,一種偉大的愛心,她們的笑容是那么自然,完全不勉強,”她頓了頓:“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仁慈的。他們的教養,出自心底。”

到了香港機場,看見自己中國人的態度,卻令人痛心疾首。漁人要上洗手間,嫌臟,統統不準進。

“一個漁人對我說:‘他不許我大便。’我就說,‘你進去,這是公共洗手間,為什么不許?’”

漁人去了三次,都被拒絕了,只好坐著等,過了兩小時,快哭了,又找她訴苦。“你們有十五個人,可以跟他打呀!”她很憤怒。“這個時候,我就想,自己的同胞為什么不知道愛護自己的同胞呢?難道五千年文化,把我們民族的劣根性變本加厲了嗎?”她是激動的,而我,竟有無言以對的愴痛。

“在生活上,我是一個賭徒,從小,冰淇淋我是不買的,我一定要打出一個天霸王來,而我發現的一點是,你做的事情,只要盡力去做,就能做到。你要移山,山不過來,你說,過來!它就會過來。當然,這是一個很大的比喻,但是,我始終對自己有著信心。”她似乎在下結論了:“你要贏得你的人生,你就不能患得患失,是不是能夠贏,你盡可去賭,只要不把性命賭掉,可以一賭再賭。“我的賭,是一個正當的賭,我付出了努力,我不是郎中,也不投機取巧。我的賭,是今天有一毛錢我就打天霸王,沒有,我就不能打天霸王。知己知彼,戰無不勝。”

在她三分之一人生里,下過多少賭?又贏了多少次?

我想起第一次見面時她說:“你的失敗,比你的成功,對你更有用!”“我之所以寫作,也只是有感而發。我的文章,也就是我的生活,我最堅持的一點是我不能放棄赤子之心,至于文章的好壞,毫不在意。”她不愿意廣大的讀者群渲染她,“做一個特殊的人,是最羞恥的。”“我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由的人,妨礙我心靈自由的時候,絕不妥協。”

眼中的三毛,不只一名大漠俠女,也不僅是環繞在愛情、夢鄉與詩情里的白雪公主。我真正的感覺是:這樣的朋友,相識恨晚!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