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不打了,聯軍總得找點事情干。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韓馥袁紹等人就想以皇帝被董卓劫持為由,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甚至連玉璽都準備好了。嘿嘿,他們為董卓列舉的一大罪狀不就是擅行廢立嗎?如今為了打倒董卓,就想先當一次董卓?曹操就反對。韓馥袁紹碰了壁,就給袁紹的弟弟袁術寫了一封信要他支持,想來個少數服從多數。沒想到袁術暗中有反叛的心思,一個遠在天邊的小皇帝正合他的口味,哪里肯換一個近在眼前的成年人給自己找麻煩?堆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辭藻應付他哥,不同意。韓馥袁紹一看大家都不同意,干脆派使者直接向劉虞勸進,想先造成既成事實然后逼迫大家承認。可這個馬屁也拍到了馬蹄上,劉虞痛斥使者,認為天子蒙難不先討伐叛逆卻考慮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大逆不道,甚至表示即使逃到匈奴那里去(流亡國外)也不能聽從。韓馥袁紹碰了一鼻子灰,唯一的收獲是被曹操鮑信等人看透了,其實他們只不過是董卓第二。從此曹操看不起幼時的好友袁紹,直到徹底將他消滅。
董卓聽說反叛的家伙們原來是這樣的一批活寶,得意忘形,在相國的基礎上又前進一步,自封為太師以示慶祝。然而好景不長,諸侯中又崛起了一員堪稱董卓克星的狠將,這就是孫堅。
董卓對孫堅并不陌生。董卓還在西涼時,曾奉命與周慎等人征討羌人,隸屬于當時的車騎將軍張溫。孫堅當時是張溫的部下。圍攻榆中時孫堅曾經建議周慎給他一萬人先截斷羌人的糧道,來個"計毒莫過絕糧"。周慎不聽,執意圍攻榆中堅城。結果,自己的糧道反而被羌人趁機截斷。無可奈何之下丟盔棄甲,"棄車重而退"。董卓對孫堅的計策評價頗高,認為如果能夠被采納執行涼州就此可以平定。諸侯起兵反叛董卓后,孫堅也不甘落后。和袁紹等人無所作為不同,他始終積極求戰。雖然出師不利被徐榮打敗(看來這個徐榮真是個人物),但也抓住胡軫呂布內部不合的良機大破之,并"梟其都督華雄"(冤枉呀,三國演義顛倒黑白,孫堅反而成了華雄的手下敗將)。董卓知道孫堅的厲害,就派李催去游說孫堅,又是要結親又是封官許愿極力拉攏。孫堅不但嚴辭拒絕,還發誓要將董卓"滅之三族,縣示四海"。軟的不聽,只好來硬的。可是董卓呂布都不是孫堅的對手,親自出戰都被打敗,狼狽不堪。得勝的孫堅殺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澠池等地要尋找董卓決戰。董卓心有余悸地囑咐部下,諸侯都是廢物,唯有孫堅非等閑之輩,你們要小心。一副"生子當如孫文臺"的樣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對孫堅的防御后董卓返回長安。孫堅也忙著給董卓擦屁股救火,整復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戰場上出現了短暫的平靜。
如此忠勇的孫堅為什么半道撤了兵,三國演義中寫到因為孫堅在洛陽城中得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璽,起了私心后退兵,并因此結怨于袁紹劉表。其實,這個說法并不是公認的結論。陳壽在三國志中雖然如此記載,但裴松之在他的注解中對此表示了有根據的懷疑。陳壽編纂三國志時參考了各國史官的記錄,玉璽一段是從吳人的紀錄中抄來的。裴松之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吳人為了表示自己為正統而杜撰的。把孫堅退兵的原因歸于玉璽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點,雖然三國演義不曾提及卻是白紙黑字為歷代史家所公認的,就是和曹操一樣,孫堅看到諸侯的內訌后心灰意懶。
原來,孫堅在前方奮戰的同時,后方的聯盟已經亂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紹聽從了謀士逢紀的策略,兵不血刃地從韓馥手里奪取了冀州。前后一系列的運作,大體和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相符,只不過沒有殺死公孫越的一段。戰術上堪稱高明,但戰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胡來,如今你這個盟主又帶頭向盟友下黑手,諸侯們這下子都明白了,什么狗屁聯盟,狗屁盟主!于是這個聯盟徹底破滅,代之而來得則是"關東州郡,務相兼并以自強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孫堅攻擊董卓時依附于袁術(提供軍糧)并以豫州為后盾。袁紹袁術兄弟翻臉后(兄弟翻臉似乎是袁家的基因)袁紹另外派人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張膽地要給孫堅來個釜底抽薪。孫堅聽說后仰天長嘆,淚如雨下:“不是為了匡扶社稷而同舉義兵嗎,如今逆賊董卓屢戰屢敗覆滅在即而他們為什么胡來!我又能和誰同心盡力!”無可奈何之下,回師先打敗袁紹的豫州刺史。此后孫堅不再有,也沒法再有任何討伐董卓的勁頭。在此一戰中,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作為袁術的部將被派來幫孫堅的忙,卻中流矢而亡。公孫瓚因此遷怒于袁紹,兩家結怨。
從此后,各地諸侯之間是真正的混戰。勢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兩派,袁紹袁術哥倆勢如水火。袁紹是長子,但卻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術則是嫡出,哥倆都有看不起對方的理由。袁術看到天下的豪杰仰慕袁家的名聲,卻大多投靠了袁紹后大為吃醋,鼓動公孫瓚進攻袁紹,又派孫堅進攻和袁紹關系密切的劉表。劉表的將領黃祖哪里是孫堅的對手?然而,孫堅大勝之余樂極生悲,追擊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界橋一戰,原來頗占優勢的公孫瓚又被袁紹打敗,袁術氣得兩眼發直也毫無辦法,從此再也不能把劉表袁紹怎么樣。
這個討伐董卓的聯盟亂成一鍋粥,名亡實亡的時候,長安那邊卻傳來了好消息,董卓死了!
董卓離開洛陽后,并沒有立即前往長安,而是抵抗了一番孫堅的進攻,直到初平二年四月才親赴長安。董卓不在的一段時間(大約一年)長安的朝政由司徒王允主持。王允為人不漏鋒芒,處事得體,雖然暗中為東漢的朝廷考慮表面上對董太師卻相當恭敬,因此深得信任。董卓到長安后把他在洛陽的那一套倒行逆施完整copy到了長安,又大搞裙帶關系任人唯親。在洛陽時,他還能裝模作樣地禮賢下士,自己的親屬也沒有人擔任要職。大概諸侯的反叛讓他覺得別人都無法信任了吧,就把自己的弟弟侄子安插在要害官職上。自己的車駕服飾有如天子,也不上朝,把大小公卿都叫到自己府上“上朝”。又建造了鹛塢,高厚都有七丈,并且在里面儲存了足夠三十年吃的糧食,號稱:“若不能雄據天下,就躲到里面去養老。”嘿嘿,作三十年縮頭烏龜的打算都有了,還談什么雄據天下?
董卓也知道自己不得人心,也曾因此遇刺,于是就以弓馬過人,恩若父子的呂布為保鏢。可董卓為人偏激,曾經因為一點小過失對呂布大發雷霆,拔出手戟隨手就扔了過去。呂布身手敏捷地避開后,兩人都覺得太過分,互相道歉。然而,這件事不可避免地給呂布心中留下了陰影。呂布又和董卓的侍女私通,一直擔心被發覺。誠惶誠恐之際,看到王允一副長者的模樣,就把心中的憂慮以及差點被董卓殺掉的事情相告。暗中一直在算計董卓的王允怎能放過這個機會,不失時機地將自己的計劃全盤相告,并極力勸說呂布入伙作內應,并稱:“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邪!”呂布終于答應。就這樣,董卓最信任的兩個人一同開始了誅殺董卓的密謀。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董卓到長安后整整一年,王允呂布終于找到了下手的機會。當時十一二歲的漢獻帝小病初愈,于是群臣進宮朝賀。董卓并不曾放松警惕,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地前往宮中。然而,這些崗哨中夾雜了呂布安排的勇士十幾人,專門“伺候”董卓。董卓一入宮門,就被呂布的老鄉騎都尉李肅刺中了胳膊。董卓受了傷,掉下車后還在撈最后一根稻草:“呂布何在?”呂布應聲而出:“有詔討賊!”董卓這才明白,他的好兒子呂布,早就背叛了他!死到臨頭,估計他用盡世界上最惡毒的言語破口大罵后,被斬首。呂布立即取出詔書,聲稱但除元兇,從黨不問。于是士卒歡呼百姓歌舞,長安城中大家都相聚痛飲慶祝董卓的敗亡。皇甫嵩等人查抄了鹛塢,將董卓滅族后從中搜出黃金二三萬斤,白銀八九萬斤,其余的奇珍異寶不計其數。顯赫一時的董太師,就這樣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平心而論,董卓并不是一無是處的人。然而他的暴虐不仁,可謂空前絕后。裴松之評論,夏桀商紂也好,暴秦王莽也罷,全都是歷經歲月后才腐化墮落,倒行逆施。然而董卓從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進洛陽到初平三年覆亡,前后僅僅三年間,罪惡昭彰,流毒四海,真是狼心狗肺,空前絕后。董卓進長安后,曾經問過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一個傻乎乎的問題:"你怕不怕我?"皇甫嵩的回答簡明有力:"你要是能夠實行德政輔佐朝廷,我高興還來不及,怎么會害怕;你要是胡作非為倒行逆施,天下誰不怕你,又何只我一個!"現在董卓大概會明白了,單純依靠暴力搞得天下皆畏之時,也就是自己身首異處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