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在尋書網()
《鞍山條約》的正式成文一直等到大勇進了遼陽城后才算確認,其實不過薄薄一張紙,除了額必倫、圖魯什代表莽古爾泰所提的條件外,也沒什么其他東西,說是雙方臨時達成的協議可能更合適一些。但架不住莽古爾泰現在走投無路,這份施大勇根本沒有放在心上的條約就成了他一根救命稻草,重視得不能再重視。
圖魯什和額必倫也知道這條約對他們的重要性,所以除了獅子大開口向明軍索要錢糧物資外,還一日一快馬將達成的條件通報遼陽,對已經達成的條件也恨不得再行修改,搞得吳赫寅是不厭其煩,卻還是不得不按照他們的要求進行修改。背后,每每想到圖魯什他們貪婪的要求,吳赫寅都覺得可笑:難道你們不知道實力才是決定合作的基礎嗎!
在遼陽的三天里,光是改過的條約就有七份之多,這些廢紙的最后下場無一例外——全成了吳赫寅的擦屁股紙,若有必要,就是那最終成文的條約吳赫寅也不介意將它拿來擦屁股。
事情進行得如此順利讓莽古爾泰大喜若狂,隨著明軍的進入,遼陽城的旗人都已經知道莽古爾泰要帶領他們投明了,很多旗人不愿追隨莽古爾泰,但又害怕會被進城的明軍殺害,所以只能派代表向莽古爾泰請求放他們出城。
施大勇要屠殺不愿歸明的旗人要求,莽古爾泰已得到圖魯什的通報,對他們力爭回來的條件還是相當滿意的。他畢竟也是旗人,更是旗人的貝勒,又如何真的會殺害這些不愿歸明的旗人,他還盼著能夠得到明國援助和洪太對抗呢。到時,這些旗人都是他要爭取的力量,因此能夠救下這些人,再放他們走對他莽古爾泰絕對是件有利無弊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為了宣揚自己愛民如子,莽古爾泰指使白佳等人在城中大肆宣傳自己如何和明將力爭,寧死也要保下遼陽旗人性命的光輝事跡。別說,此舉倒真的讓莽古爾泰在遼陽旗人心目中印象分大增,再加上城中流傳的有關洪太是如何迫害莽古爾泰這位同胞手足的事跡,讓莽古爾泰收攬不少旗人之心。原先以為頂多只有千余人會隨他歸明,最后統計出來的卻是有半
只兩千人不到。
已經得到施大勇命令的彭四海沒有追殺這些出城的旗人,任由他們消失在眼前,此舉,也讓城頭上一直察看的莽古爾泰放下心來,認為施大勇是真的說話算話的。他卻是不知,在遼陽城東北方向二十里處,一支人人胸前掛著骷髏的騎兵隊伍正嚴密監視著向北逃難的旗人隊伍。
圖魯什額必倫在敲定條約的最后細節前,派人請示莽古爾泰還有什么吩咐。莽古爾泰和白佳、崔達商量后,通知額必倫,不僅要在條約里盡可能替莽古爾泰爭取明軍的援助,更重要的是要明軍承認莽古爾泰大金國議政大貝勒的身份,也要承認莽古爾泰是獻城歸明而不是獻城降明。
一個“歸”、一個“降”,代表的可是莽古爾泰一干人日后能不能在明國立足,取得明國支持的關鍵。要是以降人的身份前往明國,明人重視的程度肯定會有所下降,而以歸人的身份前往明國朝見天子,得到的待遇肯定是屬藩的待遇。只要大明承認莽古爾泰屬藩的身份,那么接下來的支持和援助就不會有問題。尚在壯年的莽古爾泰可不想自己被明人當作寶貝一樣養起來,他夢寐以求的是能在明人的支持下揮軍北上和洪太一決高下。
得到最新指示后,額必倫和圖魯什也是一驚,意識到他們犯了一個大錯誤,之前雖然在嘴里也稱他們是歸明,但在紙面上卻從來沒有這么書寫,要是條約擬定后,明軍上報朝廷他們是來投降的可就大大不妙了。顧不得夜已深,天寒地凍的就闖進了吳赫寅的屋子,拉著他起床義正辭嚴的要求在條約上著重表明他們是歸明而不是降明,氣得吳赫寅媽拉個巴子的暗罵不已。
最終,《鞍山條約》還是以吳赫寅的極度不滿和不屑、莽古爾泰的極度滿意下出爐了。墨跡還沒有干,額必倫就和圖魯什帶著這份條約快馬飛奔遼陽。要想這份條約正式生效,就必須要由遼陽城的莽古爾泰和正在路上的施大勇親自簽約蓋印方行。
隨大勇先行北上遼陽的是親兵營、步軍左營、狼騎軍一部,計有步軍5500人,騎軍1500人(另配重甲輔騎兵1500人),隨行部將有蔣萬里,曹變蛟、郭城、李固、耿仲明、李忠輔、向寵、鄭泰、尚可喜等人。
隨后出發的是炮兵營兩個千戶,攜帶西洋輕炮80門,工部造小銅炮60門,銃炮120桿,雙輪車90輛,炮車200輛,計炮手1200人,輔兵1500人,統軍千戶原松山把總董忠、登州降將沈義。
炮營兩個千戶的配置火力已相當于當年孫元化編練火器新軍一營標配,考慮到此去遼陽攻打沈陽有天氣不穩定因素,故而大勇沒有下令炮兵營全軍進發,而只帶了兩個千戶,余下三個千戶則立即向金州轉移。只要不是洪太回師的八旗主力,大勇相信以兩個千戶的炮兵威力足以拿下沈陽這座空城了。
此戰,未在鞍山征發民役糧草,糧草這一難題大勇已經準備在遼陽落實了。
圖魯什和額必倫趕得也及時,在大勇剛到達遼陽的時候便追上了。二人先行進城面見莽古爾泰,稍后莽古爾泰便率領一眾手下出城相迎大勇。先一天得到命令可以進入遼陽的彭四海也率部來迎。
大勇和莽古爾泰其實是打過交道的,說起來莽古爾泰也算是大勇的“貴人”,去年松山軍大凌河初戰眼看就要全軍覆沒,若不是莽古爾泰因洪太剝奪其牛錄的怨氣,有心給洪太扎剌,也不會勒令正黃旗的圖賚退兵了。
此戰,真應了祖大壽那句“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話。此后,大勇方才嶄露頭腳,成為大明在關外冉冉升起的一顆將星。緊隨其后的大凌河會戰、錦州之戰更讓大勇得以面君,平臺詔對一句“朕的膘騎大將軍”足令大勇聲振宇內,就是洪太對其也不敢小瞧。若不是南下登州平叛的一連串腌臜事,此時的大勇如何還只是個小小的錦州參將,恐怕當日所圖的遼東總兵早就花落他身了。
莽古爾泰的救命之恩大勇可是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會在意,恐怕還要譏笑莽古爾泰愚蠢,莽古爾泰更是不知道他和施大勇還有這么一段“香火之情”。主客寒暄之后,大勇當仁不讓的走在前頭入了城,對此,莽古爾泰也只是稍稍愣了下,但很快擺正了心態,從容的跟隨在后面。
入城之后,首要就是簽署《鞍山條約》,莽古爾泰對簽約很是重視,一
蓋章。他原是準備印上自己大金國議政大貝勒的大印,可那大印已經被洪太收繳了,臨時現刻又找不到合適的章料,不得已便只好印上他那鑲藍旗主大印。蓋完之后還是一臉落寞,想來是對他那枚大貝勒大印念念不忘。圖魯什看在眼里,低聲說了幾句什么,頓時莽古爾泰一掃愁容重又變得精神起來。
相對莽古爾泰的鄭重,大勇卻是隨意的得很,看也不看錦州參將大印隨手就給蓋上了,這讓莽古爾泰很是不舒服,委婉的詢問此次明軍出征乃是朝中哪位督堂掛帥,言外之意這條約關系甚大,是不是再由明國一位督堂加印以顯鄭重,也更具效力呢。另外,卻怕是對自己堂堂鑲藍旗主竟明國一個參將平起平坐感到萬分郁悶吧。
當然,最重要的是莽古爾泰想要知道此次明軍出征到底是何人指揮,依明軍慣例,施大勇這個參將只能是來打前陣的,那真正的統帥此刻多半坐鎮后方運籌帷幄,估摸八成就在金州或復州。依圖魯什和額必倫這幾天對明軍的打探,再結合明軍渡海登陸以來兇猛的攻勢,莽古爾泰保守估計此次遼南的明軍不會低于五萬人,這么一支
量龐大的軍隊,自然不會是一個參將所能指揮的,即便是如掛前鋒將軍印的祖大壽也不曾指揮過如此眾多的兵馬,故明軍統帥肯定另有其人,此人身份也定然是顯赫至極,若不是早知道孫承宗告老還鄉,莽古爾泰絕對就會認定這明軍統帥除了孫老兒外再無旁人。
此番投明事關重大,也關系日后能不能東山再起,因此能和明國重臣直接搭上關系,對莽古爾泰日后的謀劃可就是起事半功倍之效。不管金人也好,還是漢人也好,朝中有人好說話的道理可是相通的,因此莽古爾泰存了想要直接和明國重臣搭上關系以為日后方便的心思倒無可厚非。只不過,他這心思大勇卻是萬萬不能滿足他的。
這幾日,額必倫和圖魯什不斷向吳赫寅旁敲側擊打探虛實,但都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答案。在大勇眼里,這莽古爾泰的作用也就局限在遼陽城和沈陽城,一旦他拿下沈陽城,莽古爾泰就是金人的大汗,他也會毫不猶豫一刀殺了。
所謂利用莽古爾泰分化八旗,讓他為大明充當征金打手一說,大勇是想都沒想過。他可是一直相信死了的滿人才是好人,正如前世他堅定的認為死了的綠綠才是好穆斯林一樣,或許天堂里也有七十二個充氣娃娃等著他們通古斯人吧。
拿下沈陽城,莽古爾泰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拿不下沈陽城嘛,莽古爾泰倒是變得有價值起來,不過這價值也是體現在莽古爾泰的尸體上,而不是一個大活人。從知道莽古爾泰要在條約里將自己定為歸明而不是降明那刻起,大勇欲殺莽古爾泰之心就更加濃了。對朝廷而言,或許活著的莽古爾泰更有意義,但對他施大勇而言,死了的莽古爾泰才更有意義。
不過現在莽古爾泰當面問起,大勇也不好推塘,畢竟還得指著他帶路殺奔沈陽呢,要是讓對方存了疑心,又或是起了別樣心思,雖是不怕他敢翻臉,但也怕生出一些意外之事,他可不想在磨刀霍霍萬事俱備攻打沈陽之時卻突然面對一些讓他棘手的事來。
江一鶴和謝一清這兩個人的身份在大明足以讓每一個武將忌憚,但在這關外卻是拿不出手的,想來是唬不住莽古爾泰。思來想去,大勇決定實話實說,他告訴莽古爾泰其實此次他錦州軍渡海登陸乃是天子繞開內閣、兵部直接指揮,所以領軍之人就是他施大勇。
這個說法顯然讓莽古爾泰不能接受,也不能相信,何時明人的皇帝能夠繞開大臣們直接指揮兵馬行動了?
要說這事還真有,洪武、永樂、正德等帝都這么干過,但是打這幾位以后,大明的軍事行動可繞不開內閣了,更別提當今皇帝才是個剛登基幾年的年輕天子。
一個年輕天子能有這么大的威望和權力直接調動兵馬?結合跟明國打了二十年仗的經驗,莽古爾泰除非腦子進水,否則他是根本不可能相信的。
眼看莽古爾泰的臉沉到了底,大勇不慌不忙的將囚禁在雙島的御前太監趙全給搬了出來。
太監?
莽古爾泰和邊上的圖魯什、額必倫對視一眼后,沒有任何猶豫就相信了施大勇的說辭,此趟明軍渡海真是明國那年輕天子心血來潮的舉動。
為何莽古爾泰相信的這么快,因為從那些投降的明朝官員口中他們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明國的皇帝其實是并不信任大臣的,他們信任得更多的是他們的家奴——宮里的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