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  第六章、嚴其考法

類別: 歷史 | 秦漢三國 | 漢魏文魁 | 赤軍   作者:赤軍  書名:漢魏文魁  更新時間:2024-06-06
 
毛玠舉出自己以前在典選舉時候遇到過的問題,目的是為了說明:道德這玩意兒,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就連自己都經常受蒙蔽,誰能保證新任的各郡中正都比自己眼力更強?

“況皆鄉里,往往婚姻相結,若非至惡,必隱其過——乃知德之體察,為至難也。當于都中設大中正,逐一按察,以除其奸宄。”

各郡縣說是啥就是啥?那不成,中央還得統合一下才成啊。

是勛心說你這完全就說不到點兒上嘛,忍不住插嘴:“國中自有選部,可掌按察之權。”毛玠當即反駁:“地方亦有選司、文選科,再造中正,是冗官也!”完全不必要脫褲子放屁,就按照陳群的想法,選任本籍人士當各郡、縣的選司、文選科官員就是了,另造什么中正?

其實是改造選部,還是另設中正新官,這都是枝節問題啦,曹操也不愿意在這種事兒上多作糾纏,于是直接問毛玠:“其二失何在?”

毛玠說了:“吾初在鄉中,有薄田百畝,典籍不可多得,經義不及深研,亦無遠志,乃讀科律,欲為一吏足矣,孝廉、茂才,于吾如浮云也。鄉中目吾等為濁,而目世家經士為清,設無主公引拔,玠安有今日?而使本籍之人為中正,必從鄉黨評議,而不愿深究其人,所舉必皆飽讀之士。然引經據典,口舌不焦,使任實事,其實無用。今新法,即郡縣吏亦皆朝廷選用,皆從察舉。則吾等恐無出頭之日矣!”

這話終于說到點子上了。在這個時代,庶族、寒門并非沒有仕官之途,但一般情況下察舉是察舉不到他們頭上的,必須由地方官自主征辟,從小吏做起。一方面不算正式公務員編制,另方面玻璃天花板就高懸在上方。毛玠說了,自己就是這么起家的,可是如今國家把手伸得太長,就連郡縣小吏都必須經過選部任命,若按陳群的建議。得由各郡中正向選部推薦。中正官既然為本籍人士,品評人物的時候,肯定會受到地方輿論的影響,地方上習慣把世家出身、精研經學的稱為清流,認為高貴。把庶族出身,被迫只想靠法律、實務起家的人稱為濁流,認為低賤,如此一來,中正官必然推薦的全是清流,濁流就連小吏都做不上啦。

問題是滿朝都為經學或者文學之士,就沒幾個具備實務能力的,這國家怎么可能搞得好?

毛玠指出了九品官人法的重大弊病。當然跟是勛對曹操所言還有差距——因為大庭廣眾之下,他不能明著說:這方案對世家太過有利,老子是庶族。老子不干!

但這已經足夠了,曹操微微頷首,轉過臉去問陳群:“孝先所言,長文以為當否?”

陳群胸有成竹,侃侃而談:“或群之為文粗疏,孝先乃未明其真意也。中正所品評者。一郡人士,不論世家、單家。世家因其門第、品行、經義之才。或可列位上品,單家則或列下品。然今職繁。下品亦可充郡縣之吏也,不得為遺。”

你們單家人士也是有做官的可能的,我沒有把路都堵死啊,就算給評成了下品,也能從郡縣小吏做起——我本來就是想彌合世家和庶族的矛盾,使之皆為國家所用,不是想把你們全都給撇了呀。我要真想那么干,曹操肯定第一個不會答應。

毛玠反駁道:“起于小吏,與起于孝廉、茂才,豈相若乎?下吏皆能任事,主官卻乏實才,上下顛倒,致亂之由也!”這話就有點兒賭氣了,好象在原本的察舉制度下并無類似弊端一般。陳群也老實不客氣地給頂回去:“孰謂通經義者必不通律法?孰謂累仕之家必無實務之才?宏輔、公達即其人也!”

是勛不是既通經義,又懂律法嗎?你瞧他上回拿法律問題駁趙達,可有多高明!荀攸不是世家出身嗎?你說他不通實務?

是勛心說唉,干嘛突然拿我說事兒啊……其實我法律真不熟,那回是臨時抱佛腳,預先做足了功課的,真要是毫無準備之下拿我跟趙達比對律令的嫻熟程度,一百個我也不是那貨的個兒啊!

二人爭吵不休,旁邊眾人也偶爾插幾句話,大多附和陳群,而幾乎無人贊同毛玠。曹操故意放任他們討論了一段時間,然后及時一擺手,把聲浪全都壓下去:“長文所謀深遠,孝先所言有理……”先各給顆甜棗兒吃,然后——“孝先所言,孤亦有所慮及也,乃就宏輔深研,今宏輔有二策可增補之,或可除弊也。”

是勛心說終于該我上場啦,當下痰咳一聲,首先夸獎陳群:“長文論品評人物,先才次德而后家世,此至當也。”然后再捧捧毛玠:“孝先恐中正受鄉間月旦所欺,有所失也,亦不為過慮。”

陳群修養甚深,當下撇下毛玠,平心靜氣地朝是勛深深一揖:“令君必有妙策可解孝先之慮,請明教群等。”

是勛說簡單啊,中正只管先做粗評,向國家舉薦人才,然后如同毛玠所說,國家再來最后定評好了——“然選部何以評之?勛以為當嚴其考法。”通過嚴格考試來作最后的評定。

毛玠一撇嘴:“此亦舊制耳!”

考試制度其實秦、漢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不要以為通過察舉制推薦上來的孝廉也好、茂才也罷,或者什么賢良方正、勇猛知兵法,就都由推薦人說了算了,朝廷不需要考試。只是過去的考試制度非常粗疏,并且除了孝廉、茂才兩科常設外,也大多都是臨時性的舉措。

所以是勛告訴毛玠,我要怎么“嚴其考法”:“孝廉方正,德也,如孝先所云,無從查考;茂才異等。才也,乃可考試。吾意設明經、明法、明算、治劇、知兵五科,地方薦舉,一歲或三歲一考。縣舉,乃由郡試。合式者吏部可使為縣吏;不愿為吏者,可郡舉,乃由選部試,合式者吏部可使為郡及各府之吏。三歲一評,卓異者乃可為主官也。”

眾人聞言,都不禁瞠目結舌。尤其陳群,就覺得——你是宏輔說得是有道理啊,可是……這跟我的九品官人法完全走兩條道路呀,那我再設中正官典地方選舉,還有什么意義?

是勛及時給解釋:“要在孝廉方正。以德為先,則無可試,可直舉為郎,侍君主左右,由君主自評。”

你們世家選出來的人,估計要么號稱品德高尚,那就走傳統孝廉的道路,跟任子、蒙蔭一樣。直接為郎唄;要么走明經,照樣可以通過考試入仕啊。你想和稀泥,我也和稀泥。只是更偏向一點兒寒門,給他們打開更大的通道,你有什么不滿意的?

終究有任子、蒙蔭制度擺在這兒,誰也攔不住官員子弟的上升通道比別人都廣——兩千年后仍然如此——所以我不可能出臺絕對的公務員考試制度,也算是向現實低一低頭吧。

荀攸提出異議:“我朝從儒治天下,明經自當與別科不同……”不成。我得給世家再多爭取點兒利益!

是勛微微而笑:“吏部以德化、選部以經取、禮部知禮儀、文部通文藝,此皆明經可任者也。”我把最關鍵的吏部、選部。還有禮部、文部都給你們,成不成?

論起經學和文藝。世家是絕對有自信的,因為他們資源豐富——東漢的世家都是經學世家,累世為官,藏書無數,寒門根本就比不了。雖然是勛利用印刷術和重開各地郡校,使得很多寒門庶族也能接觸到更多的資源了,終究時日尚短,還不足以徹底打破世家對高端知識的壟斷地位。所以世家真心不怕經義考試,怕的是跟庶族擺同一起跑線上去考評實務能力。

終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十來年跟書齋里研究大而無當的經義了,還有多少時間去考究實務?你當家家都跟荀氏似的出荀彧、荀諶、荀攸等兄弟叔侄啊?或者象司馬家似的出“八達”啊?就光說荀氏上一代的“八龍”吧,有幾個真是治世能臣?

要打破門閥世家對官場的壟斷,科舉制這是一個大殺器,可是是勛一開始就愣沒想起來。一則是害怕受到太大的阻力,另方面,他也覺得以現而今世家的資源占有程度,即便真讓他們跟庶族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參加考試,他們也仍然能夠占據優勢。

所以他才對陳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那么頭大。要是延續兩漢的察舉制,必然造成世家繼續坐大,可是若按陳群所說的辦,估計這一趨勢也延緩不了多少。問題陳群提出制度來了,是勛根本就攔不住,一旦通過,短期內就不可能再更改啦。他必須拿出自己的合適的方案來,才能把陳群給壓下去。

那么直接出臺科舉制嗎?一方面有拔苗助長之憂,另方面……考四書五經啥的,以這年月的知識普及程度來看,肯定還是世家占據上風啊!

直到管巳跟他討論選拔軍吏的問題,是勛才始恍然大悟,我的擔心根本就沒必要嘛。世家既然不怕考試,考試制度出臺就未必會引發太大的阻力,大不了我再多讓點兒利出去好了。因為“唯才是舉”乃是曹操的既定政策,我循著這個政策走,要求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別人也不敢真往死里頂啊。再者說了,我可以多設點兒科目,多考考實務,誰說科舉制就一定要考四書五經的?以進士科為其上品,那也是科舉制成熟到開始走下坡路的表征啊!

所以他今天才大著膽子,先說服了曹操,繼而以彌補缺失為名,提出了一條跟陳群所想全然不同的人才選拔方案出來。陳群果然無話可說,就連荀攸之流也不好徹底反對,只能跟是勛討價還價。

可是才把世家糊弄過去,代表寒門利益的毛玠又不干了:“若無此試,或中正所舉,亦有下品濁流也,有此試,彼等不舉,奈何?”若被世家掌握住了選舉大權,他們真能干得出來這種事兒!

是勛“嘿嘿”一笑:“此亦易為爾,可使投刺自薦也。”(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