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元則號為“智囊”,當然不可能整日枯坐書齋,便能“書生不出門,而知天下事”。其實他這類人主要的過人之處固然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此長必須建立在能夠廣泛地搜集情報,敏銳地發現其中癥結的基礎上。即以當日才入洛陽時論,廉昭光問了一句前面為什么那么多人,桓范卻一定要問清楚,殺的都是些什么人,因何罪過而被刑,完了還打算扯著廉昭擠進人群去瞧瞧熱鬧。
所以他雖然遠離朝局,對于民間各種傳言卻并不陌生——再加上家鄉龍亢也是中州要地,又瀕臨東都譙城,并不算什么鄉下地方——由此才能靠一些直覺和分析,得到是勛青睞。
所以如今他問:“民間皆傳,任城王乃為毒殺,有諸?”是勛眉頭微皺,卻不回答,桓范就把所聽聞的合盤托出。他說有謠言紛傳,說任城王是中毒而死的;還有謠言說,太子在皇帝西征以后,即替換了東方各藩不少官員,以充自家耳目,監視諸王舉動。故此:“或云任城王實為太子所使人毒殺也!”
其實曹彰之死,已經可以基本確定是中了毒——張仲景都去瞧過尸體了,以他的水平,當世幾人可以在病理、毒理上瞞得過去?但對于皇家來說,此為絕對的丑聞,故此尚且秘而不宣,就連朝廷重臣也未必清楚。曹操當然是知道的,曹丕也得到了奏報,是氏父子則是通過盧洪密傳消息,方知其中曲直。
不僅僅曹彰被毒殺,曹沖也確實食物中毒,幸虧發現得早,吃藥催吐,這才搶回了一條小命。還有一個鄄城王曹植,雖然未曾中毒,但飲食中也有被下毒的跡象……可以說除了遠在西陲的榆中王曹昂,一個都沒能跑得了。
校事仍在繼續調查此事。搜尋毒藥的來源,但就目前而言,并無明確的線索。向曹彰獻茶的宦者,很快就在曹彰薨逝的混亂中消失無蹤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尸;曹沖、曹植方面,校事密捕數人,嚴刑拷打,卻始終揪不出來幕后黑手。
在這種情況下。民間倒已有謠言傳布……熟知內情的是氏父子就此可以斷定,此事必非曹丕所為,而是有人想要栽贓他!然而二人對視一眼,卻暫時都不表態,等著桓元則繼續分析下去。
根據桓范的猜測,馬齊也并非臨時起意,貪墨軍糧,很可能是受人指使,或者受人脅迫而為,但他直接一根繩子吊死了。線索至此而斷——且校事正忙著調查諸王中毒之案呢,也沒在此事上分太大的心。
“使盜軍糧,為誣太子用人不當也;毒殺諸王,為誣太子謀害兄弟也。二事并發,天子必疑太子之甚也。”倘若不把這兩件事聯系起來考慮,那么確實太子在用人方面是有過錯的,而諸王中毒一案,他也是最大的嫌疑人——誰叫你趁著皇帝西征,就匆忙往諸王身邊安插自己人呢?但若將兩件事聯系起來,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太子是中了別人的連環圈套啦。
分析完畢,桓范朝是勛一拱手:“若主公不欲社稷動蕩,請救太子——要在何時而伸手耳。”
是勛現在不能向太子伸出援手,因為相關這兩件事。太子都是和陳群綁在一起的——往諸王國內、府中安插耳目,若無吏部背書,曹丕也是根本做不到的。是勛想要趁機扳倒陳群,就必須由得這兩件事繼續發酵,而一旦陳群去位,他就可以想辦法伸手去保下曹丕來了。
關于曹彰被毒殺。曹植、曹沖也遭逢危險,事涉太子曹丕向諸王國內、府中安插人手之事,目前曹操還并沒有向外界泄露——也可能永遠不會泄露,直接內部消化、解決這一問題——故此陳群或為曹操所厭惡,卻并沒有合適的借口去罷黜他。但相關因為用人不當,而導致軍糧被盜一案,陳群卻必須負起責任來。此前曹操已使御史按查此事,直接處罰了兩名吏部中級官員,陳長文見機得快,匆忙上書引咎,請求責罰。但是陳群沒有提出辭呈,曹操貌似也暫時還沒有罷免他的意思。
很明顯,陳群是想仍舊為太子抓住人事權,所以觍顏戀棧,不愿主動去位。
是氏父子與桓范目前商量的,就是三個問題:一,怎么捅陳長文最后一刀,把他徹底趕下臺;二,陳群下臺以后,要不要救曹丕,怎么救;三,幕后黑手究竟是誰,還可能出什么毒計,應當如何應對。
對于第一個問題,是復給出了個主意:“若使段思闕奏劾陳長文,彼或不得不去職也。”
段瑕段思闕,本乃陳群的門客出身,任職禮部祭享司郎中的時候,曾經在曹操面前議論天象,諷諫當朝宰輔辭職,就此博取了忠直之名。一開始是勛還以為是陳群在幕后操縱,但從其后事態的發展來看,段瑕其實是個斷線的風箏,陳群早就掌控不住他啦。
首先,事后包括是勛在內的宰相們全體辭職,曹操新任宰相,其中并沒有陳群的名字——陳長文在那樁風波當中,并沒能謀取到絲毫的利益。其次,曹操當時為了穩定朝局,也給舊相們面子,怒斥段瑕妄言天意,將之貶謫外郡,但沒隔半年,就以“斯為諫議之才也”,又把他召回來,塞進了御史臺,從此專管噴人。
由此可見,或者段瑕純粹是個大噴子,賣直邀名,但是正合了曹操心意,故乃稍加抑阻,便又重用之;還有一種可能性,段瑕那頓噴,本來就是曹操所指使或者暗示的……
是復一直在關注著段瑕此人,根據他的稟報,自從那場風波以后,段瑕和陳群的往來便日益稀疏,僅存淡薄的故賓主之誼了。所以他建議可以讓段瑕上奏彈劾陳群,若被過去的門客直接打臉,陳長文還敢再戀棧不去嗎?
“今御史多諫,使更吏部之長,而獨段瑕不言,是乃不舍舊日情分也。乃可諷之,欲諫而避其故主,何所謂忠直?瑕素自傲,必受此激也。”對于別人,你想留情也就留情了,對于你曾經的主公,別人都在彈劾,就你按兵不動,輿論將會如何評價?你直諫忠臣的名聲還想不想繼續維持下去了?以段瑕的性情,就有很大可能中吾等的圈套,因受激而彈劾陳群啊。
是勛微微點頭:“汝去辦可。”那就交給你了。
第一個問題暫且至此而終,接著談第二個問題,是勛問桓范:“即吾欲救太子,又如何救之耶?”先不說我暫且不可能插手諸王中毒之事,就說馬伯庸貪污自殺這件案子吧,我說幕后有黑手在操縱,那也得有證據啊,拿不出足夠的證據,又怎能說服曹操,曹丕是被人陷害的呢?
桓范說了:“主公曾語‘自由心證’,吾等今日所言,即自由心證也。陛下之目太子,亦自由心證也。”
其實不需要什么證據,皇帝也是個聰明人,只是身在局中,難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已。僅僅馬齊之案,無法扳倒太子,但肯定會在天子心目中留下一個壞印象,給太子大幅度地減分。主公您只要找機會向天子指出此案的疑點,天子自然會聯想到各種可能性,從而一定程度上彌合他與太子之間的嫌隙的。
是勛點點頭:“且再商議。”再說第三個問題,幕后黑手究竟是誰?他還可能會出什么招兒?
是勛基本上認定,幕后黑手九成九是雖然中毒卻不就死的歷陽王曹沖了。一則曹沖那孩子夠聰明,如此毒計,估計曹植想不出來,而就算想出來了,也未必有魄力去執行;其二,曹沖與曹彰并非同母,這種狠手他更容易下得出來;第三,倘若洗凈了曹丕的嫌疑,那么接下來嫌疑最大的就是根本沒有中毒的曹植啦,曹沖很油滑地把自己擠進了受害者而非加害者的行列……
當然這也只是“自由心證”罷了,并無證據。只是無論曹植還是曹沖,遠在藩國,欲為此計,一是需要有足夠的人手來執行,二是需要有死黨在中樞相策應——曹植的死黨,尚在洛中的有丁儀、丁廙,那么曹沖的死黨又是誰了?那家伙隱藏得可真夠深啊……
揪不出這個人來,就無法一舉撕下曹小象的假面具,亦無法預測他下一步還會搞什么陰謀詭計。是勛安排是復,說你最近盯緊一點兒都中,有何細微之事都要向我稟報,咱們三人仔細分析。是復躬身應諾。
最終桓范又補充了三句話。一句話是:“若太子不易救,主公可將此謀引向蜀中……”干脆全都栽到劉備身上去,就說是西蜀的間諜所為。第二句話:“陳長文去位,以誰掌吏部,主公其有人乎?”你應當趁此機會,把人事權牢牢地捏在自己手里啊。
第三句話:“若太子實不可救,主公當思以何人為嗣,慎勿使策謀者得逞也!”不管幕后黑手是不是歷陽王,此人謀算之精、心腸之狠,都足使人戰顫,異日若為人主,做他的臣子可就太辛苦,也太危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