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關公率軍真正兵臨建業城下時,東吳滿朝文武皆出城迎接,表明了歸降的態度。△頂點小說,不想投降的都已經跟隨孫登和陸遜逃掉了,剩下的全是投降派。
既然是投降派,當然不會有任何的抵抗,見到關公這個大漢朝的國丈兼皇叔兼大將軍到來,哪有不出城跪降,并趁機討好的道理。
而關公見到這一幕也是洋洋得意,于是帶領的大軍,抖擻精神大搖大擺地入城了。這件事情的確是令他覺得挺有面子的,敵人一見到自己到來,竟然一仗都不敢跟自己打,直接就投降了,這不正說明自己很厲害,敵人都害怕他嗎?
虎老威尤在,看來自己的威名還是很盛啊!看來自己當年,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事跡還有人記得啊!關公甚至認為,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話就是為他而設的。
正當關公沉浸在滅國的巨大喜悅中,陶醉在自己構造的虛榮與滿足感時,殘酷的現實又狠狠地抽了他一把耳光,入了城后他才知道,那個小吳王竟然不在了。不但孫登不在,連自己最大的仇人陸遜也不在。
他們就這樣偷偷走了,那自己找誰報仇去?關鍵還不是報不報仇這種私人恩怨問題,而是沒有活捉或殺死敵國的國君,這算滅掉敵人的國家嗎?
別人隨時可以在其他地方重新豎起旗幟,重新組織一個政權,到時候,再重新發動一場滅國之戰?那自己打的這場仗算勝利了嗎?肯定不算,至少不算完全勝利!
對于一心想立下蓋世奇功的關公來說,絕對不愿意自己的功勞簿上被打了個折扣。于是,他馬上派出人手去追殺逃跑了的東吳君臣。
可惜他還是遲了一步,東吳君臣對于出逃這件事情策劃已久,一切事物都早就準備充分,所以逃跑得十分迅速。反觀荊州水軍這邊,對于追擊東吳君臣一事可以說是倉促應對,速度上自然慢了一分。等他們追出長江口時,才發現東吳君臣已經遁入了茫茫大海中。
即使這樣關公也不肯放棄,他也調動了一部份艦隊悍然闖入東海中。誓要將吳王孫登和他的隨行人員一網打盡。
但是長江口出來后的東海地形非常復雜,如果要到達夷洲,就要往南走。長江口往南沒多遠就到了浙江東北部海域的舟山群島。舟山群島島礁眾多,星羅棋布,分布海域面積22000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371平方公里。
在這么大的地方搜尋一群人,就算有后世各種機動設備也很難,更別說在這個基本上還是靠風力、人力和畜力的時代。東吳君臣隨便往哪個島嶼上一躲,想找到他們簡直是難如登天,大海撈針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劉厚收到消息之后大吃一驚,馬上命令出海搜捕的艦隊立刻返航。原因很簡單,這些艦船都只是水軍而不是海軍,就算那些大型的水泥戰艦也是平底船。
平底船加上上層建筑比較高,這樣的船只在內河里航行還是可以的,但是它們卻經不起海洋中大風大浪的考驗,隨時有翻傾的可能。而且航海還不單是硬件問題,除了有適合的海船,測量方向、距離的儀器等,還需要很多和航海相關的知識、資料。
例如海圖,各海域暗礁的分布、洋流的規律、季候風的規律等等,方方面面,林林總總,一個地方沒考慮周全都有船毀人亡的可能。
而且這些東西也無法提前準備,至少在大漢還無法控制海岸線時是無法做什么準備的。只能等占領了東吳全境后,才能派人一步一步深入到海域中,慢慢對海洋中各種參數進行測量,繪制海圖,逐步掌握東海的情況。
陸遜為了逃命可以不顧一切代價,關公一氣之下也可以不顧手下人的生命安全,讓他們闖入茫茫大海追擊逃敵,可劉厚卻不是這樣的人,他不能罔顧手下人的生命。
再說了,東海中的島嶼眾多,搜尋起來必然耗費年月,如果讓這支內河水軍進入大海洋里轉悠幾年時間,真不知道到時候還有多少人能活著回來。
反正這件事不急在一時,劉厚的想法是等建立起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海軍后,各方面都做好充足準備后,再讓這支海軍出海去搜尋東吳君臣。
劉厚一早就有計劃建造那種尖底的海船,船舶研究院這些年也針對尖底的航海船做了很多研究,技術儲備充足,現在完全有能力可以建造出來。之前一直沒有建造是因為沒有用處,所以將資源都用在建造內河船上去。
現在既然有需要,各船塢隨時都可以轉為建造海船,只需要幾年時間,一支規模不算小的海軍就可以成型了,到時候逃跑的東吳君臣就會在劫難逃。
于是這件事就被暫時擱置了,關公雖然很不甘心但也沒辦法,畢竟是皇帝親自下的命令,他也只能耐心等待航海船的建造了。再說他現在也真的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這件事,占領了建業之后他一直忙著接收地盤。
不單是建業一個城市,還有整個東吳那么大的地盤,都等著他派人去接受。關興、關索還有黃敘三路大軍已經殺入東吳腹地,占領了差不多一半的東吳地盤,可是還有一半的城池是掌握在東吳人手中的。
按照原計劃,關公迅速撲到建業,將小吳王孫登掌握在手中后,就可以采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法,讓孫登發出投降的旨意,命令各城池的守將投降。
可是,現在孫登已逃,沒有了吳王的印璽,就無法再發出投降的命令,這個計劃自然就落空了。對此,關公也是一籌莫展,只能先接收建業和附近的地盤了。
直到劉厚帶領群臣到達建業之后,司馬懿才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司馬懿建議他讓那些投降的東吳大臣給各個地方的守將寫信,勸他們投降。最后視乎這些東吳朝臣勸降的人數多寡,決定他們贖罪或者立功的程度。
那些東吳大臣雖然投降了,但是,投降了不等于無罪,一個從賊的罪名是怎么都跑不了的。這個罪名可大可小,最后怎么處理完全看勝利方君主怎么處理了。
一般情況下,勝利方君主為了確保新收復地區的繁榮穩定,不會對這些投降的大臣舉起屠刀,特別是這些人擁有強大的地方勢力,而且彼此間關系錯綜復雜時。
所以,懲罰的大棒一般會高高舉起,然后輕輕放下。這也是那些東吳大臣敢投降的原因。如果明知道對方是個暴君,投降了也是死路一條,誰還會去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