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火炮和排槍的殺傷力非常驚人后,世界上便不存在任何一種可能大量裝備的騎兵兵種,并且能沖破數量不居于劣勢的先進步兵的戰線。如果步兵能得到長時間的嚴格訓練,并且有嚴酷的紀律,能達到很高的射速和堅韌的戰意的話,對于沖擊的騎兵來說,那就是一場災難。
自然,這并不是說騎兵無用,而是相對于武器和戰術的變化,騎兵的用法也要有相應的改進。比如這場濟南城外的大戰,明軍確實擊敗了數量上占優勢的清軍,但就是因為缺乏騎兵的追殺,而使擴大戰果的意圖不能夠完全實現。
但勝利是勿庸置疑的,清軍的殘兵敗將逃回了濟南,再無野戰之心。而攻城,對于明軍來說,卻更加不是頭痛的問題。
勝利的代價是不可避免的,但前線指揮官卻比朱永興看得更開,因為從敵我死傷的比例來看,明軍可謂是大勝。再說,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在朱永興看來,沉痛的感覺在不免的,但國戰的代價卻必須付出。一個新的華夏要重生,要蕩滌丑惡,要屹立于世界,這是不可避免的付出。
明朝之亡,在于內部的積弊,在于上至官紳、下至百姓對政府失去了信心,或者說是漠不關心。同樣的,政府也對自己的子民沒有盡到責任和義務,這是一個雙向的關系。
但現在呢,士兵愿意征戰,民眾愿意支持,因為他們知道為何而戰,并知道自己的犧牲和努力不會白費,希望已經或者正在變成現實。在苦難中覺醒和奮起,這句話不說是千真萬確。也差不了多少。
這種覺醒并不只是在南方,在北方也是如此,因為滿清的橫征暴斂,因為饑寒,心懷怨恨的百姓是有渲泄和爆發的理由的。而從滿清入關到現在,由于戰爭的持續。由于滿清的暴虐,跑馬圈地、逃人法、沿海遷界、加征賦稅……似乎還沒有哪一條惠民之政實施,而更多的則是停留在紙面上,或者說是在歌功頌德的諂媚文字上。
而明軍的強勢,無疑是強力的催化劑,使民眾心中的積郁和怨恨產生反應,急速膨脹,然后會猛然爆發。明軍越是勝利,滿清越是頹勢。反應的速度越快,爆發的程度越猛。
冠縣“土賊裴守政、馬瑞恒、劉桐相等蜂起,殺官奪衙”;“兗州無賴賊郭爾標倡眾為亂,諸孽附之,環圍州城”;嘉祥滿家洞宮文彩,傅家樓等地還有馬應試、李文盛、宋二煙、楊鴻升、楊之華、閻清宇等“倡亂迎賊,攻破馮家等堡二十余處,捕官率領鄉兵俱被殺傷。勢甚緊急,恐該縣被陷”……
烽煙處處燃起。不只是在山東,連北直隸都有殺官造反響應王師的義軍。由于滿清調集兵力與明軍在整個戰線上對峙,腹地防衛空虛,使這些義軍能夠殺官奪縣,阻斷交通,給滿清的統治區帶來了極大的混亂。
濟南。山東省會,華東華北的重要樞鈕。無論從政治影響上,還是從地理位置上,都是至關重要的名城要地。
顯然,如果明軍攻克濟南。則占據了有利的地位,甚至可以直接北上威脅京師;而反過來看,明軍又處于直隸、河南,乃至從江淮后撤的清軍的夾擊之下。
只不過滿清的戰略收縮有些晚了,假“議和”與不甘心使清廷直到明軍在山東發動才開始撤退江淮的軍隊。而在山東的明軍以迅速的行動對濟南和沂州(臨沂)展開了進攻。既是配合,又是呼應,從而使這兩支明軍陷入夾擊的危險大大降低。
相對而言,正在進行戰略收縮的江淮清軍的處境倒是更加危險。這與當初江南清軍的遭遇很相似,如果被山東明軍切斷了退路,則又是一場漂亮的圍殲戰。
當時的黃河基本被固定在開封,蘭考,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陰一線,即今之明清故道。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江淮清軍退過黃河后,和沂州(臨沂)已經是很短的距離。由沂州(臨沂)到濟南,可以說是明軍堵截清軍的兩把鐵鎖,任何一把都足以使清軍止步難返。
更重要的一點是清軍的戰略收縮是被迫的,他們的身后還有沿運河追擊而來的蕩朔軍和征朔軍。如果清軍不能在黃河阻擋住追兵的腳步,被南北夾擊將不可避免。或者,清軍可以繞路河南,但也只是盡量拖延了被殲滅的時間,卻無法改變戰局的整體不利。
而在敗退的過程中,重演綠旗兵將紛崩離析的場面將不可避免。即便是比南方綠旗要忠心的北方綠營,也會因為形勢的惡劣而轉變立場。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并不只是針對異族,從滿清的立場,漢人也是如此。
敗勢并不只限于江淮和山東,首先取得突破的其實是在保寧。高明瞻和王明德的反正投誠,使李定國和劉體純迅速掌握了清軍的動向,派出了以水西彝兵為主的一個團,翻山越嶺,星夜兼程,奇襲搶占了葭萌關,堵住了清軍入陜的通路。
隨后,以高明瞻和王明德為內應,明軍迅速占領保寧,將護軍統領阿爾津所部六千余人圍困于保寧和葭萌關之間,并展開猛烈攻擊。清軍大敗,護軍統領阿爾津被活擒,梅勒章京尹得忠、總兵陳光祖等被擊斃,鑲紅旗章京葛師圣僥幸間路逃脫,逃至漢中時“兵支離削弱,才得百人”。
稍事休整后,晉王李定國和鄭王劉體純揮師進逼漢中,這已經是由川入陜的最后一道關口。如果明軍能一舉攻克,則可直達西安,攻掠中原。
西安清軍緊急抽調兵馬趕往漢中增援,但后院起火,又使西安清軍面臨著兩難的局面。
延安營參將夏正志突然宣布反正歸明,趁著西安將軍調他帶領兵馬南下參戰之機,突襲占領榆林,隨即引兵南下,會同留守延安的靖遠道王文華一同反清,占領該城。接著,又有神木縣人高從心率眾起義,襲占府谷;安塞縣把總張天福造反,殺官奪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