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萼  56、海上行宮謠

類別: 歷史軍事 | 天萼 | 靜好居   作者:靜好居  書名:天萼  更新時間:2015-09-11
 
“搜山檢海”——這是建炎三年秋冬,完顏兀術,捉拿趙構的戰略戰術。

“撤往明州,出海避難。”——趙構重要對策。

12月15日,趙構移駕明州港,登上新造的大型御舟,過海灣駐蹕昌國縣(寧波定海區與舟山市區域)。臨行前,發給行在諸軍雪寒錢。準備啟航,美其名曰“巡幸東海”。

“撤往明州,出海避難。”這,源于吳央、呂頤浩先后的,再次不謀而合。

第一次是趙構即位南京后,即建炎元年“秋防”前,吳央御前奏對,抗金方略“且戰且避”。后來呂頤浩與之奏對了一樣的話,一字不差。不同的,吳央乃“敵退之后防御說”,頤浩則“敵臨之后迎戰說”。時間上,總是相隔半年有余。

于是,“且戰且避”成了趙構建炎年間抗金總方略。最后,發展到“出海避”。

吳央不認為這是她的決策。她的提議,只有上升轉化為皇帝決議,才算決策。作為部下,當自己的意志,使之上升轉化成上級的意志后,就不再是自己意志了。作為臣子,只有將自己一次次的意愿,能夠使之上升轉化為上級的一個個決策,這個臣子或部下,才能算得上有點子、有辦法,從而算得上“稱職”二字。即,職責所在,理所應當。

吳央與呂相,之所以會先后不約而同地,建議皇帝選擇明州出海避禍,皆因明州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及其綜合性優越條件。吳央會選擇明州,一是源于岳飛繪制之軍事輿圖的啟發,一是源于父親吳近關于明州的如此這般說。

直至,去年五月,初次到了明州港,觀世音所展示的第八幅,衛兵爭船叛亂圖,才與現場景象對上號。所以,曾經暗自慶幸,自己選擇明州下海沒有錯。由于未雨綢繆,“衛兵爭船”已經不會發生了。

選擇明州下海,理由是充分的。

地理位置。明州(寧波),位于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的東南隅,地處寧紹平原。距臨安、越州比較近,水陸兩暢通。從海上往南走,可抵達臺州、溫州、福州、泉州和廣州,便于迅速擺脫金軍追擊。如果返回,內河有杭甬運河,可直達臨安或者越州。

海運大港。明州,宋代重要的港口城市。早在盛唐時期,明州、揚州、廣州,并稱中國三大港。北宋末期,明州、廣州、泉州,并列港口貿易三大港城。港口規模大,利于大型船只和船隊停泊。當年的明州,是全國造船業的重要基地。有先進的造船技術,既能制造內河船,又能建造比較大型的海船,可以提供較多數量的船只,供朝廷使用。

供給保障。明州是江南富庶之地,農業發達,商品豐富。可以為朝廷大批官員和軍隊的到來提供物資保障。

明州,系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緯度適中,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冬夏季各長達4個月,春秋季各僅約2個月。形成了多樣的氣候類型,給明州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同時,明州的自然災害,也比較多。冬、夏季節,季風交替明顯。由于所處緯度,常受冷暖氣團交匯影響,加之倚山靠海,使明州各地天氣多變,差異明顯。災害性天氣,相對頻繁。

行在,避禍于東海,正趕上如是災害性天氣。

金軍的鐵騎聲越來越近,一批又一批中原流民,爭相逃到明州等地避難。

自從到明州后,建炎帝心神不定,與行在官兵一樣,誰也無心瀏覽明州,這座自唐代以來,就已聞名的港口城市。

建炎三年,大年二十九,皇帝決定出海。

——創舉“海上行宮”的故事,譜寫“海上政府”的歌謠。

大年三十,臨晨,吳央帶著小鄧、小辛兩個統制,登上昌國(定海)的一座小山,快到峰頂時,吳央要兩位統制立等片刻,別再跟著。

吳央登臨峰頂,走上一塊巖崖,筆挺地跪在巖石上,舉手合掌向天,虔誠禱告。先是默默禱告,最后大聲祈愿呼求:——觀音菩薩!行宮東海飄搖,趙構恥辱,宋軍恥辱,紫萼恥辱啊!

蒼天!睜開你的眼睛看看吧!我大宋疆土何地不陷戰火?我大宋子民何處不遭涂炭?難道你讓女真民族的崛起,就是陷我華夏民族于戰爭嗎?難道完顏氏,生來就是為了打仗,一切靠掠奪而生存嗎?

蒼天!我討厭戰爭,我詛咒戰爭,我鄙視侵略,我向往和平!如果要通過戰爭而抑制戰爭,如果要通過你死我活而達到安寧,請你給我力量,請你給我機遇吧!

——出海前,吳央獨自登高而呼,恨不得登臨泰山之巔我為峰,從而離天更近,從而讓她的禱告上達天聽。

“請你給我力量,請你給我機遇吧!”——“轟隆隆……”

話落雷起,雷聲滾滾。

當,登高而呼的吳央,向天禱告完最后一句話,老天突然一聲炸雷,好象回應她的昂揚呼求似的。繼而電閃雷鳴,雨點如劍,瓢潑大雨鋪天蓋地……

辰時初,禮畢下山,他們三個皆被傾盆大...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