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趙構在明州,那是很有故事的。
傳說一,又一個“泥馬渡康王”之說。
話說,趙構逃到鎮海澥浦一帶海灘躲避,由于樓船龐大,吃水深,無法在灘涂靠岸,鄭氏就用泥馬,將皇帝自樓船經過泥涂,接到自己家中。皇帝于是留宿鄭家。那么,皇上為什么不住在鎮海縣城官衙內,而定居在澥浦民宅呢?據說,皇上見定海(鎮海)縣,被金虜所焚,惻然曰:“朕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如此……”可見,當時鎮海縣城已被金兵所焚,幾成廢墟,皇上無法在鎮海城居住。
——這個傳說,不夠真實。
首先,皇上到明州,早已是皇帝,康王已經是過去時,在此地“泥馬渡康王”,純屬移花接木,亂抖!”其次,當時局面是,趙構前面跑,兀術是后面追,不可能鎮海先陷落,皇上沒地方住。就算皇帝返航,沒地方住,也會住船艙。
傳說二,浙東“十六中秋”習俗之說。
據說,趙構樓船到曲匯塘鄭家時,恰好是八月十五這一天,當地百姓不忍心在皇帝逃難到達的這天過中秋節,就將中秋節推遲到第二天。寧波民謠道:“泥馬渡康王,中秋曲塘藏。十五不成圓,十六月更朗。”從此,800多年來,澥浦、龍山一帶百姓,八月十六過中秋的習俗便沿襲下來了,并漸漸成了浙東中秋的習俗。
——這個傳說,更加不可能。趙構巡幸東海,乃臘月十五日抵達明州港城,與八月中秋節,時間上完全錯位。
傳說三,皇帝張弓射衛兵,親手平息動亂之說。
話說,皇帝為了從明州順利出海,由呂頤浩和范宗尹負責安排船只和乘船人數。他們粗略地估算一下,覺得船數有限,皇帝的衛兵、吏胥家眷不可能全數登船。于是規定每條船限載60人,每個衛兵攜帶家眷不得超過2人,其余人員只能走陸路或留在明州自尋生路。
這很快引起衛兵們的極端不滿。12月18日一大早,衛兵們就去找上司要說法。路上剛好碰見宰相呂頤浩,以張寶為首的100多名衛兵,便攔住呂頤浩,有的質問,有的破口大罵。
負責朝廷警衛的殿帥李質,見部下圍攻宰相,趕緊上前制止,但張寶等人不顧上司的命令,仍大喊大叫地往行宮里走。呂頤浩勸說道:海船不足,裝載不了這么多人,目前你們第一大事是護衛皇上,家事須自行處理。
衛兵不服,反問呂頤浩,是否也將家眷半數留于明州?呂頤浩一聽,十分惱火地說:“上司平日教你們練武,何曾讓你們一根弦上拉兩支箭(為難的意思)!如今國家危難,誰肯為國家死戰?”
呂頤浩的話更加激怒了眾衛兵,有幾個人拔出刀來要殺他。范宗尹見呂頤浩爭執下去,必死無疑,急忙上前拉著他進入行宮,將鬧事的衛兵關在門外。
皇帝很快得知衛兵鬧事的消息。南宋初年國家動蕩,宋軍內部也十分混亂,這已是趙構當皇帝以來,經歷的第三次衛兵作亂了。第一次是寶應縣衛兵動亂,第二次是杭州苗劉兵變,現在朝廷危急之際,又發生衛士動亂,皇帝認為其嚴重性不亞于“苗劉兵變”。于是,與呂頤浩等馬上策劃了一個應急措施。
皇帝叫宦官打開殿門,向衛兵們宣讀了皇帝親手寫的詔書,高度贊揚眾衛兵不顧家小,惟以保國安民為念的精神,說已對衛士的家眷航海作了妥善安排。衛兵不知這是皇帝的緩兵之計,聽后便速散而去。
衛兵走后,皇帝對呂頤浩說:“這些衛兵將壞我的大事!我今夜帶領五百人,埋伏在府衙后苑,你快去辛企宗御營中軍布置,明日早朝時,你等率隊伍到行宮,里應外合,一舉將鬧事的衛兵擒殺。”呂頤浩當即召集,御營司中軍統制辛企宗等,進行了周密部署。
第二天天還沒亮,皇帝穿上閑置已久的盔甲,引兵到后苑埋伏起來。宋高宗剛離開,張寶等衛兵就來到寢殿外,要求見皇上。
此時,皇上的吳貴人告訴他們,皇上已將他們的事情安排好了,明日便見分曉。張寶等聽后,放心地回去了。
上早朝時,呂頤浩命御營司參議官,劉洪道部署士兵在宮門口警戒,叫御營中軍在宮外,然后叫衛兵們到行宮前集合。這時,行宮外的御營中軍向衛兵發動突然襲擊,在后苑埋伏的辛企宗所部,也乘機腹背夾攻。猝不及防的衛兵,根本無法組織有效抵抗,有的被殺,有的被俘,有的爬屋跳墻而逃,亂成一團。皇帝親自督戰,見有兩個衛兵艱難地攀登到屋頂,就彎弓連發兩箭,兩個衛兵應聲滾落屋下,當即被活捉。
趙構善騎射,在當時已有小名氣。宋人,稱趙構“挽弓至一石五斗”。按宋朝軍制,“挽弓至一石五斗”,已算武藝超群,相當于選充皇帝貼身警衛的標準。可惜這位善騎射的皇帝見金軍如老鼠遇貓,不敢回擊武力,而在對付區區衛兵時,卻如此大顯身手,總算叫各位大臣,看到皇帝昔日的武功還沒有全廢。
平亂后,皇帝下令,將張寶等17人在明州鬧市處斬,其余的人降為下等軍兵,分撥到明州、越州等地的軍隊中服役。
皇帝解決了衛士動亂后,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