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萼  122、理財家趙開

類別: 歷史軍事 | 天萼 | 靜好居   作者:靜好居  書名:天萼  更新時間:2013-08-02
 
讀讀歡迎您().

“春游千萬家,美人顏如花。(/

)三三兩兩映花立,飄飄似欲乘煙霞。”宋初大臣張詠,將蜀漢錦官城(成都)的花市,描繪的美不勝收。

吳央一行,錯過了成都府的正月燈市,卻趕上了錦官城的二月花市。

成都府十二月中,皆有市: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成都正月上元節放燈,唐代就很有名。二月花市,唐代即已興起。宋代延續,花市在青羊宮至玉局觀,沿錦江由西至東,一線展列。根據傳統習慣,成都人把“百花生日”,即儒歷二月十五日,花朝節的前后定為成都“花市”。

因為,成都的二月正是天氣晴和、春意宜人、百花盛開的季節,故傳百花的生日,在這里舉辦花會,當地稱之為“趕花會”。

趕花會,其實是從二月二的踏青節開始。踏青節這天,官府彩舫數十艘,出萬里橋,與賓僚分乘之,歌吹前導,稱為“小游江”。同時,也是花市的開始。

錦江,府南河的別稱。是岷江流經成都市區的兩條主要河流,府河、南河的合稱。錦江,為贛江的支流。發源于宜春地區的慈化山區,流經萬載縣、上高縣、高安市。錦江橫穿上高城區和高安市區而過。兩岸山水風光秀麗,名勝古跡星羅棋布,令人目不暇接。

在滔滔東逝的錦江上,有一浮橋飛渡兩岸,連接南北,勢若長虹,這就是高安著名的景點——錦水翔虹。

北宋蘇轍有詩曰“虹腰宛轉三百尺,鯨背參差十五舟。”

錦江,發源于貴州第137章了成都許多知名的飯館,是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當晚,彬父就開始滔滔不絕,介紹成都,成都平原。

成都是四川地區的中心城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帶的成都平原上。宋代,成都的經濟十分繁榮,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南宋,成都平原的范圍大致包括:成都府、崇慶府(北宋為蜀州府)、嘉定府(北宋為嘉州府)、漢州、彭州、邛州、眉州和永康軍。

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水源豐富。從戰國時期,李冰興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以來,這里的農業就迅速發展,歷秦漢到唐代,都是全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宋代,成都平原上的水利事業繼續發展,屢有興修,都江堰的灌溉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并形成了一套,管理和維修的制度。都江堰,有專門的各級官吏管理,“凡堰高下、闊狹、淺深,以至灌溉頃畝,夫役工料及監臨官吏,皆注于籍,歲終計效,賞如格。”

成都平原,經濟特點以農業為主。另外,造紙業、造酒業、制香業,都很發達。

而三月蠶市,雖然成歷史悠久,但主要因為,宋代以蜀錦與西南少數民族交換戰馬,實行專賣。當然,而作為織錦所需的蠶絲原料,或者是織錦附產的絲線之類女工用品,也在錦城之錦市上進行集市交易而已。

就是說,蠶市以寺為會,每年定期舉行。讓百姓在市上,鬻賣農器,進行農用物資交流。正如北宋田況有詩描繪的:“龍斷爭趨利,仁園敞邃深。經年貯百貨,有意享千金。器用先農事,人聲混樂音。蠶叢故祠在,致祝順民心。”田況,生于宋真宗,卒于宋仁宗年間,曾經做過成都知府。

所以,蠶市,并不是指,蠶絲業發達,與江南蠶絲之市,不是一回事。

至于,成都正月上元節放燈,唐代就很有名。其由,唐人葉法善,導引唐明皇,至成都富春坊吃酒觀燈的傳說,流傳至今。北宋開寶二年(969),朝廷命:“明年上元放燈三日。”

此后,以為常便。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開坊市燃燈。

成都燈火之盛,以昭覺寺為最。,田況,有《成都上元燈市詩》云:“予嘗觀四方,無不樂嬉游。惟茲全蜀區,民物繁他州。寶燈燃,錦里香煙浮。連城迷奔騖,千里窮邊陬。”

陸游,也有詩吟詠道:“鼓吹連天沸四門,燈山萬炬動黃昏。”

可見,成都正月燈市盛況。燈節期間,游人聚集。于是,靈藥、名花、工商、珍奇等,無不備具。大約正月初五以前,即為燈節;初五至十五,為蠶市;十五以后,則為藥市。但是正月之市,又籠統稱之為燈市。

而錦里客棧的誕生與命名,正是緣于田況的“寶燈燃,錦里香煙浮。”

接著,彬父概要介紹了,成都的錦市、扇市、香市、寶市、桂市、藥市、酒市,梅市、桃符市。

虞允文,字彬父(彬甫),虞允文,成都平原眉州仁壽縣人。出生宋徽宗重和年間(1110年)。其父虞祺,宋徽宗政和年間進士,可謂三朝元老。自從紹興八年,秦檜為相后,與秦檜執政觀念格格不入。憤怒之余,請求辭官。同時,請求允許其子虞允文,辭去公職,回家讀書。記得當時,吳央私下幫腔道:“君上,答應他們。請為朝廷留下年輕的寶貴人才,將來或可大用。”于是,父子雙雙離職,歸隱家鄉。

“吳大人,家父對我說過,他辭官,你送行時吩咐,要我近期內,不要去參加春闈考進士,跟著吳璘手下當差。這個‘近期’指多少年?而今,我都33歲了,再等下去,我看頭發都等白啦。”

看著,比自己年長四歲的彬父,煞有介事地掐指一算,無奈道:“紹興24年,有甲戌科春闈,你那時去臨安一搏吧。”

彬父,情不自禁地長大嘴吧,被驚呆的說不出話。好久,才道:“紹興十二年,紹興二十四年,還要等十二年?那我,不是45歲了么?還真的要等到頭發白了!”

吳央微笑道:“也許,這就叫大器晚成吧。姜子牙,還80歲遇文王呢。45歲不老,正當年富力強。”

“不行,那樣也太磨人了。你不會是,要我修練城府吧?”

吳央收斂笑容,嚴肅道:“彬父,傳言你,六歲誦九經,七歲能屬文。如今,不說你大智大慧,單就翰墨而言,你的書法,筆致含蓄,于奇崛處見儼雅。情趣天成,于不經意處顯功夫。在時下書壇,很有個性。如是才華的你,考個進士算什么?你說的不錯,修練城府。朝廷,政治風云詭譎險惡。大丈夫,要想在朝廷叱吒風云,大展抱負,沒有靜水流深、通融各方的能力,執掌朝政,那就是一句空話,抑或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她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繼續道:我當年,為什么同意你跟著岳飛?因為他乃大宋第137章中錢財建設皇城。如果不停戰火,十年建成皇城,就是一句空話。那么,朝廷何時立穩腳跟?所以,她認為,皇帝趙構的決策,是對的。一位皇帝的決策,往往與一位將帥的觀念,有不一致的時候。這個很正常。雖然,宋金第137章,尖銳而詳盡地指出“榷茶、買馬”之五害(榷,專賣)。

一是,黎州買馬,自嘉祐年間,就定額年2100余萬緡。自置司榷茶,年定額四千萬緡買馬,且獲馬兵超過千人,還是不夠用,多費衣糧。此為一害。

二是,嘉祐年,以銀絹博馬,價皆有定。如今,官吏為奸,不按時歸貨幣兩訖,以空券給夷人,使賣馬者待久充次。似此,夷人怨恨,必生邊患。此為二害。

三是,初置司榷茶,借本錢于轉運司52萬緡,于常平司20余萬緡。自宋神宗熙寧年,至今60多年,舊所借錢不償還一文,而每年歲借乃準初數,不斷累加。此為三害。

四是,榷茶之初,預先造表收茶戶本錢,后又繼續于數額外更改增加和買。或者,順遂壓制預表錢充和買。茶戶因而破產,而官買歲額卻增加。因而,茶市日趨濫雜,官茶已經不堪食用。導致,私販公行,刑不能禁。此為四害。

五是,承平時,蜀茶之入秦(秦地,一般指陜西中部、甘肅東部)者十有,尚且憂患積壓難售。如今,關、隴全遭戰火掃蕩,仍舊拘泥舊時定額,還有什么用?茶兵、官吏,坐而縻費衣糧,未卻沒有減免科配州縣費稅。瓷為五害。

奏請依照嘉祐年間做法,盡罷榷茶,仍令轉運司買馬。即五害并去,而邊患不生。如果說,專賣茶還不能馬上罷除,也宜并歸轉運司,痛減稅費額度,以扶蘇茶戶;輕立價,以惠茶商。若如此,則私販必衰,盜賊消弭,本錢既常在,而息錢自足。

——朝廷,對趙開之說,認為很有道理,趙構立即擢拔趙開,都大提舉川、陜茶馬事,并使各地推行之。

于是,趙開大大更改茶馬之法,官買官賣茶一并罷除。酌情看考宋徽宗政和二年,東京都茶務,所創條約,印給茶引。

具體做法是,茶商,可以手執茶引,與茶戶自相貿易。改成都舊的買賣茶場,為合同場。即買茶引的場所。同時,仍然于合同場,設置茶市。交易者必須通過茶市交易,而茶引與茶葉必須相隨。茶戶十家或十五家共為一保,并籍定茶鋪姓名,互察隱帶販賣者。凡買茶引,每一斤春茶為七十錢,夏茶五十錢,而舊制流通市場的例頭子錢,依舊。茶所,過每一斤征一錢,住征一錢半。其合同,場監官,除驗引、秤茶、封記、發放外,不得干預茶商、茶戶交易事。

舊制買馬,及三千匹者轉一官。但對比,以所買數推賞,往往產生一任,轉數官者。

于是,趙開奏請:“請推賞,必以馬到京,實收數為格。或死于道,黜降有差。”朝廷準奏。實施當年,到建炎四年冬,茶引收息至170余萬緡,買馬乃逾二萬匹。

趙開,大肆改革、變通經濟、商貿法,除了得到皇帝趙構的賞識與支持,也與張浚的鼎力支持分不開。

建炎年間,當張浚,經略川陜時,急需財政方面的人才,趙開當然是首選之人。

張浚,以趙開兼宣撫處置使司,隨軍轉運使,專一總領四川財賦。趙開見浚曰:“蜀之民力盡矣,錙銖不可加,獨榷貨稍存贏余,而貪猾認為己有,互相隱匿。惟不恤怨詈,斷而敢行,庶可救一時之急。”

張浚銳意興復,委任不疑。于是,趙開先是大改變茶、馬法,再改變酒法。最后又變鹽法,與茶法大抵相類似。法既流通,民以為便。即,為了增加財政稅收,又不增加百姓的負擔,趙開決定從茶、馬、酒、鹽等幾個方面入手。

關于趙開采取的措施,那就應當從原因、措施、效果、影響等諸多方面而闡述的。

簡單地說,趙開把原本是官府壟斷的茶、馬、酒、鹽,引入了商品競爭。只要你交了足夠的錢,就可以競爭經營這些行業。而經過競爭,取得了經營權的商人,要根據經營的份額繳納稅收,而且稅收很高。

經過趙開的努力,川陜地區的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從原先的每年1600多萬緡,到每年的3000多萬緡,增加了將近一倍。而在事實上,并沒有增加川陜地區老百姓的負擔。

從此,士兵們再也不會擔心吃不飽飯,而且每月還能給家里寄點錢。這等待遇還不拼命,那就不是大宋的軍人,也對不起朝廷了。于是,西北軍將士,能夠固守西北一隅。

趙開算無遺策,雖然軍中的花銷很大,但是還有盈余。有記載“旬犒月賞,期得士死力,費用不貲(資聲,錢稅、費用),盡取辦于開(趙開)。開悉知慮于食貨,算無遺策,雖支費不可計,而贏貲若有余。”

于是,張浚有了趙開,關于錢糧的問題,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紹興年間,張浚走后,吳玠能順利守住四川防線,也當歸于趙開一份功勞。

因此,趙開,贏得了川陜人民的普遍稱贊。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