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番外01

類別: 歷史 | 外國歷史 | 天兵在1917 | 馬口鐵   作者:馬口鐵  書名:天兵在1917  更新時間:2016-07-18
 
1965年1月23日。

對于丘吉爾來說,這是一個萬分普通的日子,十年前當他因為身體原因離開唐寧街10號之后,他并沒有淡出政壇,作為一個始終關心大英帝國命運的老首相,哪怕是不在其位,他也不能停止對政治的關注。尤其是戰后的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大英帝國所面臨的挑戰比之前五百年都要強,在這樣的挑戰之下,國家如何存在和發展,需要他這樣的老將。

哪怕是不當首相了,丘吉爾依然能夠依靠他豐富的政治經驗為后來的那些菜鳥們提供幫助,至少丘吉爾本人認為正是在他的幫助下大英帝國才艱難的走過了戰后這坎坷的二十年。

這二十年的挑戰實在太強烈了,強烈到連丘吉爾這種老狐貍都有些目不暇接和應付不過來的緊迫感。1945年,那本應該是個高興的年份,屬于勝利的美好時光,尤其是在美國向不肯投降的日本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時,他的心情是無比的愉悅。

因為美國首先使用了核武器,終于搶在了蘇聯的前面,在他看來這對于民.主國家來說是無比的重要。在獲知廣島被炸平的時候,丘吉爾叼著雪茄像個孩子一樣跳了起來,那時候他認為未來是美好的,這個世界依然將按照英美所主導的秩序繼續發展。

丘吉爾認為美國人首先使用了核武器還可以說明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蘇聯在核工程上遠遠的落后于美國,之前的種種懷疑和猜測都被證明是假的,蘇聯采取了欺騙的手段嚇唬他們,而現在這些手段已經被拆穿了,再也不能起作用了。在未來一旦蘇聯不老實,民.主國家就可以用核大棒狠狠地痛揍北極熊,讓他們老實一點了。

反正在那個晚上丘吉爾是睡得很香很香,做了一個北極熊被大切八塊再也無法對英國構成威脅的美夢。只不過在夢醒之后,等待著他的卻是比寒冰還要刺骨的涼意。

就在他剛剛從床上坐起來,還沒來得及洗漱的時候,秘書就拿著一封軍情六處的加急電報送到了他的眼前,電報的內容非常簡單,蘇聯政府宣布對東京進行了核打擊!

這個消息帶來的沖擊力讓丘吉爾有些暈暈乎乎,他費了半天的勁頭才將核打擊和蘇聯之間的關系捋清楚。而這讓他幾乎立刻從床上跳了起來,穿著睡衣光著腳他叫叫嚷嚷的沖進了辦公室,第一時間抓起電話:“給我接軍情六處,讓李爾文接電話,立刻!快!”

李爾文此時也是焦頭爛額,因為這個消息來得實在是太突然了,讓人是措手不及,她現在忙著去證明這個消息,已經發了無數的電報和打了無數的電話,以至于丘吉爾一時都聯系不上她。

幾分鐘之后,電話終于接通了,丘吉爾終于從李爾文那里獲知了第一手的消息:“你是說,這個消息還僅僅只是蘇聯單方面宣布的,是嗎?有沒有可能這是蘇聯放出的假消息,能不能確定這真是一次核爆炸呢?”

李爾文也只能告訴他:“美國方面正在進行這項工作,他們已經派出了偵察機收集氣體信息!相信很快會有結果的!”

很快其實一點兒都不快,至少對丘吉爾來說那一段時間簡直是度日如年,大約過了36個小時,美國方面給出了確實的結果——這確實是一次核爆炸,放射性的粉塵和氣體證實了這一點。

這個消息當時差一點就擊倒了丘吉爾,因為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終于發生了,當殘暴的蘇聯掌控了核武器的秘密并且能用于實戰,這是多么恐怖啊!

很顯然,離蘇聯很近的大不列顛絕對在蘇聯的核打擊范圍之內,尤其是當他看到航空偵察所拍攝到的核爆現場時,那種毀滅性的力量簡直能讓他窒息!

丘吉爾有些坐立不安,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這個事實,事實是蘇聯有了核武器但英國還沒有,這將使英國面臨單方面的不利態勢。想來想去,他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第一,馬上加速核工程進度,盡早的制造出原子彈。第二向美國求助,如今只有美國能壓制住蘇聯了。

當然,丘吉爾也知道,美國的核保護肯定是要收費的,而且費用肯定會無比的高昂。但是事到如今也只能先裝孫子了強忍著被宰這一刀了。

很快,丘吉爾起草了電報,咨詢杜魯門對這一事件的態度,對這位新任美國總統,丘吉爾實在是不看好,而且他跟此人的關系實在一般,根本達不到同羅斯福的那種默契。

說實話,丘吉爾此時還真有點還念羅斯福了,雖然那個瘸子在為的時候相當的狠,但不可否認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羅斯福總是會做出正確的選擇,而這位杜魯門總統,丘吉爾對他實在沒有太多的信心。

不過杜魯門的回電卻讓丘吉爾有些安心,這位新總統表示:“美國關注歐洲的安全問題,也愿意維護盟友的傳統安全利益……近期我們將使用原子彈進一步打擊日本法西斯勢力……”

這樣的保證雖然空泛,但是總比沒有好不是嗎?而且丘吉爾能看出杜魯門或者美國人對蘇聯核武器的分析,美國人認為蘇聯很可能是剛剛才有了突破,核武器的數量還很少,甚至不排除就這么一枚而已。而美國人則還是有底牌的,他們還有可用的原子彈!

這讓丘吉爾有些高興,如果美國繼續使用核武器,而蘇聯卻跟不上時,那么蘇聯的老底就曝光。如果蘇聯緊趕慢趕才制造了一枚原子彈,那也沒那么可怕了。所以丘吉爾是有些高興地等待著美國人的動作,而美國人也沒有讓他們失望,第二顆原子彈炸平了長崎!

接下來就看蘇聯人的應對了,丘吉爾在那一夜真心是坐立難安,幾乎每隔一個小時就要打電話去軍情六處問問他們有沒有最新的消息,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早晨,還是那個時間,還是他的秘書帶來了壞消息——大阪遭到了原子彈轟擊,損失慘重。

嘖,丘吉爾實在是忍不住了,這個消息太糟糕了,難道蘇聯制造出了兩顆原子彈?所以他立刻又給杜魯門發了電報,詢問美國人的態度。而這一次,杜魯門讓他失望了,這位新總統支支吾吾的表示:“日本可供打擊的戰略目標已經沒有了,繼續對日本進行核打擊消費比太低,而且連帶造成的附帶殺傷太大,我們要摧毀的是日本的頑固的軍國主義份子,而不是屠殺日本的平民……”

像丘吉爾這樣的老狐貍怎么會被這樣的說辭糊弄過去,沒有原子彈了就直說嘛,還扯這些有的沒的干什么?平民的死傷,你丫的B29血洗日本的時候有顧及到過平民?再說日本的平民死光了才好,裝什么圣母!

當然,這種話是不能直接說出來的,說出來了那就沒意思了,所以丘吉爾表示了理解并對杜魯門總統的人道主義觀念表示由衷的贊嘆!

接下來呢?接下來自然就是看蘇聯的反應了,其實蘇聯就算沒有反應也是一種勝利,畢竟已經跟美國人打了一個平手,這已經相當了不起了。而且丘吉爾認為連美國人都只制造出了兩枚原子彈,以蘇聯的條件恐怕不可能做得更好了吧?

但是事實卻讓丘吉爾如墜冰窟,三天之后的那個早晨,他的秘書再次告訴他:“蘇聯對吳港進行了核打擊,將港區炸平,并毀傷了大量日本艦艇。”

丘吉爾傻眼了,這就是第三枚原子彈了,我勒個去的,你丫的北極熊要不要這么兇猛?攢了三個?這是打了雞血吧?

這時候丘吉爾已經不知道做什么表情才好了,蘇聯越強大后面就越麻煩,而現在蘇聯明顯的就是在叫板了:“揚基,你不是覺得丟原子彈很牛逼嗎?行,那咱們就比比,有本事接著丟啊!”

美國人還真沒辦法接著丟,因為1945年他們也就攢了三個大蘑菇,一個實驗用掉了,兩個當武器丟掉了,第四個還在零件狀態呢!

在這種惡劣的局面下,英國人和美國人不得不坐下來分析了,他們必須要預估一下蘇聯究竟有多少原子彈。一番討論之后,不管是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還是長久以來對蘇聯科技能力的鄙視,讓兩國得出了這么一個結論:“蘇聯很有可能也只造出了三枚原子彈,但是同美國不同,他們沒有進行試驗就直接投入了實戰。”

為什么會得出這個結論呢?很簡單,因為美國和英國都沒有在近期觀測到蘇聯進行過核試驗,按道理說這么猛烈的爆炸,多少都有點動靜才對,但是沒有,這很可能說明蘇聯的原子彈的第一次試驗就是扔在東京的那一枚。而且這也很好理解,畢竟美國已經搶先使用了原子彈,為了減輕壓力,蘇聯必須要予以回擊,不進行試驗就直接開干符合北極熊的性格。而事實也證明蘇聯人賭對了。

這讓英美兩國安心了不少,至少他們是覺得得出了一個可靠的結論了,可以安心睡覺了。只不過沒睡三天好覺,名古屋又挨了一枚核彈,這一下英美炸鍋了!

因為這意味著他們之前的推測完全是錯誤的,蘇聯的核武器很可能比他們估計的要多的多!現在已經扔了四枚了,誰敢保證老毛子家的軍火庫就沒有存貨了?而蘇聯制造出的威懾力更是驚人,拜美國所賜,核武器的空前威力已經震撼了世界,大家都對這種武器恐懼不已,而美國人原本的打算是獨自掌握這種恐懼,誰想到蘇聯人來了個強行超車,表現得比美國還兇殘,這可真是把西歐嚇壞了!

換句話說,這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美國一手導演了這一切,但最大的好處卻被蘇聯搶走了。

就在丘吉爾頭疼不已的時候,李爾文又帶來了壞消息給他:“根據我們在蘇聯的內線得到的情報,蘇聯拋投的四枚原子彈,除了第一枚是用轟炸機運載的,其余三枚都是通過一種名為T2的導彈運載!”

丘吉爾被驚著了,因為用導彈運載核彈頭和轟炸機丟原子彈是兩個概念。轟炸機更容易攔截,而導彈則要麻煩許多。

他立刻就命令道:“我要你立刻去搞清楚這種T2導彈的技術指標,我要知道它對倫敦的威脅有多大!”

一個月后,一份很簡陋的情報擺在了丘吉爾的案頭,這就是所謂T2導彈的技術指標,接近三倍音速,彈頭重量可以達到四噸,最大射程五百公里。好吧,這真心是個很糟糕的情報。因為丘吉爾哪怕是用尺子在地圖上量一量,也知道五百公里的射程意味著蘇聯在波蘭境內就可以攻擊倫敦,這實在太糟了!

不過更糟的還在后面,因為李爾文的報告還告訴他:“蘇聯還有一款T1導彈,速度更快,更難以攔截,而且最大射程更大!足以在東普魯士或者波羅的海三國攻擊倫敦。”

丘吉爾的心情糟透了,因為這意味著蘇聯全方位的落后于蘇聯了,這要迎頭趕上恐怕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海量的投入。而這些都是被戰爭打瘸了腿的英國很難拿得出來的,當然如果是丘吉爾繼續執政,他就是咬牙也要跟上,只不過此時丘吉爾已經玩完了。

戰爭勝利之后,戰時內閣自然要解散,英國將重新開始大選,選出新的首相。對這次大選保守黨和丘吉爾都是志在必得,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英國人民卻讓他滾蛋了。丘吉爾雖然保住了議員的位置,但保守黨卻被工黨打得落花流水,領導英國人打贏了世界大戰的領袖卻只能黯然離開唐寧街10號,不得不說這是莫大的諷刺。

對丘吉爾來說這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不過他堅持了下來,他認為自己完全可以東山再起,他很清楚工黨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帶領大英帝國走出戰后困境的,他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唯一讓他覺得很可惜的是,他下臺之后,李爾文也被從軍情六處趕走了,女間諜始終不是工黨的菜,在丘吉爾看來這是工黨做的又一件蠢事,沒有李爾文的軍情六處怎么跟KGB斗啊!

丘吉爾認為他有責任為大英帝國留住人才,所以他通過個人關系為李爾文在倫敦國際研究和發展基金會謀了個職務。別看這個基金會打的是發展的旗號,實際上算是英國情報界的外圍組織,屬于英國核心領導層的智囊。讓李爾文去那里也不算荒廢了。

整個四十年代的后半段,丘吉爾得過無比的糾結,因為大英帝國的壞消息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雖然蒙巴頓按照指示故意留下了一大堆問題,方便大英帝國日后繼續插手這一地區的事務和施加影響力。但這一損失還是巨大的,畢竟印度是女王王冠上最璀璨的寶石。這顆寶石沒了,再怎么掩飾也沒有用。

印度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更糟心的是中東,猶太人作死,阿拉伯人也內部作死,土耳其也被攪和的七零八落。英法通過一戰所確立的中東秩序被撕得粉碎。尤其是猶太人的建國之戰,在美蘇的聯手之下,英法的干涉努力被直接打臉,而中東的那群土鱉一看英法不行了,竟然馬上就投奔了新主子,不斷地對美蘇拋媚眼,簡直能把丘吉爾氣死。

中東問題就夠嗆,在亞洲英國也是一退再退,華夏的獨立和解放開啟了多米諾效應,大英帝國在遠東的籬笆被徹底的掀翻,各種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開展,一時間大英帝國還能站住腳的地方似乎只剩下了黑非洲。

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英國有識之士對工黨的表現實在是不能滿意,借助這股勢頭和美國的暗中支持,丘吉爾他又回來了!

1951年,丘吉爾再次出任首相,就像1940年時一樣,大英帝國又一次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丘吉爾再次出面力王狂瀾了!呃,至少英國人是希望丘吉爾能夠力王狂瀾的。

只不過丘吉爾所面對的這個爛攤子實在是太爛了,就在丘吉爾就職演說上臺的當天,蘇聯就首先給了他一棒子。蘇聯宣布R7洲際導彈成功的進行了一次全程飛行的實彈射擊,導彈準確的擊中了8000公里之外的目標。這表示蘇聯將有了直接攻擊美國本土的能力!

請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一能力,之前的核武器之爭中,雖然蘇聯在核爆日本的事業上獲得了全勝,但是在核威懾上蘇聯其實還是有點落下風的。原因很簡單,蘇聯離美國本土太遠了,哪怕是圖4轟炸機服役也不能完成對美國的核打擊,蘇聯的核武器能威懾的僅僅是破落戶西歐,美國憑借地理優勢是高枕無憂的。

尤其是在美國同英國達成協議,在英國本土部署核武器之后,美國人是擁有了單方面對蘇聯進行核打擊的能力。可以說蘇聯是光挨打無法還手。而現在,蘇聯卻補上了這個短板,讓美國本土也變得不安全了,這具有極端重要的戰略意義!

對丘吉爾這種老鳥來說,自然明白R7是對游戲規則重新洗牌的關鍵武器,自18世紀以來,美國本土再次受到實實在在的威脅,美國人巨好的地緣環境第一次打了折扣。

當然R7對大英帝國的沖擊并不是那么大,沒有R7蘇聯還有一票能打到英國的R3之類的中程導彈,說不好聽點英國已經習慣了在核威脅條件下過日子。現在真正需要緊張的反而是美國了,而且對美國人來說,因為他們還沒有類似R7的武器,這也就意味著在美國的洲際導彈誕生之前,美國人必須更加依賴歐洲,他們的中程導彈和轟炸機只有在歐洲才能有效的對蘇聯進行核打擊。這也就意味著美國人必須拉攏一下西歐,尤其是給之前就跟他關系不錯的英國一點好處。

所以對丘吉爾來說,R7可能對民.主世界是個糟糕的壞消息,這意味著蘇聯的戰略打擊能力顯著增強。但是對于英國來說這卻是一個好消息,這意味著英國在未來一段時間的國際形勢要好不少,美國人應該會稍稍放松對英國的控制,這可以讓大英帝國喘口氣了。

確實,那時的大英帝國確實有點喘息不能的感覺,殖民地的壓力,美蘇聯合施加的政治壓力,以及并不容樂觀的經濟形勢。這些對丘吉爾來說都是沉重的鎖鏈。而現在在他第二次上臺之時,鎖鏈能稍稍松一點,這實在是太寶貴了。

作為政治老狐貍,丘吉爾立刻就四下出擊了,一方面他繼續深入拓展英美關系,致力于將兩國關系發展成為深度戰略伙伴關系,另一方面也乘著美國稍稍放手的機會,在殖民地反攻倒算。哪怕是不能恢復大英帝國昔日的榮光,也好歹得再搶回來點兒經濟利益不是。

一開始丘吉爾的策略還是起了作用的,英美的關系確實更加理想了,美國人甚至在核武器的問題上都給英國開了綠燈,幫助英國在1951年成功引爆了第一顆原子彈。

那一天,丘吉爾高興壞了,這不光意味著英國也進入了核俱樂部,更重要的是意味著英國和蘇聯之間的差距被抹平了。至少他能這么告訴大英帝國的臣民,我們也有核武器了!

這種興奮確實給了日暮西山的大英帝國很強大的刺激,讓丘吉爾能從二戰結束之后的戰略收縮和防御態勢轉入一定程度上的反擊,比如在中東問題上他就做出了一次嘗試。

1952年當美國剛剛宣布“第一個”造出了氫彈之后,丘吉爾借著訪美的機會同很快就要下臺的杜魯門進行了一次會談。在這次會談中兩國就中東問題進行了一番利益交換。

丘吉爾希望美國能放棄對以色列的一邊倒的支持,不說調轉過來支持阿拉伯聯盟,能保持中立就算是善莫大焉。他說:“以色列近期膨脹得相當厲害,北到敘利亞、南到西奈半島、東到伊拉克和約旦的廣大區域都被猶太人占領了。以色列的勢力已經太過于龐大,更重要的是他們跟蘇聯走得太近了,甚至近過了同貴國的關系,這正常嗎?”(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