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說吧:www.
.net千萬別記錯哦!m.qbxs8.net
“驪龍”號和“漢陽”號很快出了仁川港,駛向外海,此刻天氣晴朗,微風徐徐,這兩艘涂成上黑下紅的維多利亞式涂裝的軍艦在呈綠色的清澈海水中顯得分外的顯眼。
二艦駛入外海之后,閔泳宏便下令開始陣形演習,二艦隨即由一字縱隊變為并列橫隊,又變為一前一側后的亂戰小組陣形,隨后又變為一字縱隊。
看到二艦行駛迅速,變陣靈活,閔泳宏感到很是滿意,這陣子的勤于操練并沒有白費。
在睜開眼睛看世界后,朝鮮人普遍有一種危機感,閔泳宏也不例外。在天津水師學堂學習時,他見過停泊在天津大沽口的許多外艦,也曾上過乾國海軍的“龍驤”號鐵甲艦上實習,心驚于西式蒸汽軍艦的強大,而那時的朝鮮,卻仍然只有裝備木帆船的水軍。
現在的朝鮮海軍,雖然有了乾國贈送的蒸汽軍艦,但在閔泳宏看來,這兩艘軍艦比起西方國家的同類艦艇,還是顯得弱小許多。
對于日本海軍的現狀,朝鮮方面并不清楚。
閔泳宏只知道,日本海軍一敗于乾國,于苔灣之役中損失慘重,二敗于薩摩海軍,于西南戰爭中幾乎全軍覆沒,戰后日本的經濟迅速恢復(這也是令朝鮮開化黨人傾心羨慕的原因之一),海軍也得到了重建,但是重建后的日本海軍是什么情況,閔泳宏等人一無所知。
不光是閔泳宏等人,連海防總管閔泳穆和閔臺鎬這樣的重臣乃至國王李熙,也都不清楚日本海軍的現狀。
對于海軍。日本人這一次的保密工作可以說做到了家。
但不管怎么說。閔泳宏和尹正彥已然商定。若是遇到日艦來犯,不管如何強大,他們也一定要予以迎頭痛擊。
納爾遜的“見敵必擊”精神,已經通過乾國海軍教官的教授,移植到了朝鮮新式海軍軍人的血液當中。
“前方發現煤煙!”一名負責觀測的軍官突然大叫起來。
閔泳宏心中一驚,馬上舉起了望遠鏡,立刻便看到遠處海面上有兩道輕微的煙柱。
雖然只是兩道小小的煙柱,但閔泳宏不知怎么。心中卻越來越感到不安。
“全體備戰!”閔泳宏下令道。
“備戰?”大副趙文命有些奇怪的看著艦長,“那也許是商船吧?”
“我說備戰!馬上!”閔泳宏沉聲道。
看到艦長有些發怒,趙文命不敢再說,而是傳令下去,很快,甲板上的水兵們立刻開始忙碌起來。
很快,炮手們都在炮位前就位,閔泳宏深吸了一口氣,又舉起了望遠鏡,向煙柱的方向望去。
漸漸的。第三根煙柱出現了。
第四根,第五根……
大副趙文命的臉色變了。
“正前方發現軍艦!三艘以上!”
“發現日本軍艦!”
觀測軍官不住的大聲喊著。其實不用他們說,閔泳宏和飛橋上的軍官們都看清楚了,出現在望遠鏡中的,是一支由軍艦護航的龐大船隊!
看著對面艦船上一面面迎風飛揚的日章旗,朝鮮海軍官兵已經確定無疑,來的是日本海軍的軍艦了。
對方很快也發現了兩艘朝鮮軍艦,行駛在最前方的兩艘日本軍艦開始轉向,向朝鮮軍艦迎面駛了過來。
看到這兩艘日本軍艦,閔泳宏的眼中閃過驚奇之色。
雖然是第一看到這樣的軍艦,但他憑借以往所學,還是馬上能夠猜出來,這是兩艘英國造的新式撞擊巡洋艦。
兩艘日本巡洋艦快速駛近,閔泳宏很快便從望遠鏡中看到了它們的艦名,分別是“筑紫”和“相川”。
撞擊巡洋艦(乾國人稱為碰船兼快船、碰快船)的源頭,可以上溯至9066年意大利、奧地利兩國之間爆發的“利薩海戰”。那次海戰中,由特格特霍夫海軍上將率領的奧地利艦隊列成橫陣(或稱楔型陣、“人”字陣,中國稱雁行陣),大敗采取縱隊的意大利艦隊,從而影響了世界海軍戰術的走向。海戰中,奧地利旗艦“斐迪南德”號將意大利艦隊旗艦“意大利”號攔腰撞沉的經過更是成了海軍史上的經典戰例。盡管這次撞擊戰術的成功運用里夾雜著太多偶然性的因素,然而對沉寂已久的海軍戰術和艦船設計領域來講,利薩海戰帶來了全新的理念和思想,引發了關于船頭對敵戰術的意義、艦首方向火力的重要性,以及撞擊戰術價值的再認識,大轉變由此開始。
撞擊戰術的偶然成功,很快被傳成了神話。以至于有人要設計以撞擊為主要作戰手段的軍艦——撞擊巡洋艦。始作俑者是英國著名的艦船設計師喬治倫道爾,因設計“小船裝大炮”的“蚊子船”而聲名鵲起的倫道爾,是性價比理論的堅信者,他堅持可以建造一種小而便宜的軍艦去戰勝和替代昂貴的鐵甲艦,這類小型軍艦的重要特征是航速快、裝有撞角、艦體外形簡潔、隱蔽,能夠利用其裝備的撞角、大口徑火炮對鐵甲艦構成威脅。這一概念性的理論隨即受到追捧,以至于本世紀后期,人們可以在世界各地很多軍港里見到這類軍艦的身影。
由于得到決策層的重視,日本近代海軍建設的初期,對于國際上海軍技術發展的走向一直保持密切關注,幾乎是不錯過任何一個新技術,可謂緊追潮流。早期購買明輪船,以及后來訂造鐵甲艦,乃至自行設計建造蒸汽軍艦、人力潛水艇,桿雷艇皆是例子。這種對新技術的敏感性,和發展海軍的努力,在當時亞洲國家中遙遙領先,即使在世界來講。也不稍遜色。新銳的概念艦——撞擊巡洋艦。通過英國人英格斯推薦、介紹后。主持海軍事務的海軍卿大山巖立刻產生了興趣。當時,重建的日本海軍迫切需要一種堪當重任,能出遠海作戰的新式軍艦,但因為缺少經費,日本購買一等鐵甲艦作為海軍主力的計劃一拖再拖,使得主持此事的大山巖備受責難。現在突然出現了一種價格低廉,且能與鐵甲艦對抗的巡洋艦,無異天賜的轉圜良機。買大型鐵甲艦買不起,購買2艘小巡洋艦還是綽綽有余的,而且還能暫時堵住反對派的嘴巴。經詳細查看圖紙和咨詢外官后,9079年(大乾光旭五年,日本明治十二年)12月9日,大山巖委托英格斯向英火巨頭阿姆斯特朗公司洽談訂造2艘新式撞擊巡洋艦。兩天后正式向日本政府作出匯報,強調購買巡洋艦的重要性。
對于日本的委托,英格斯認為此項工程完成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英國對日軍火貿易的擴大,以及英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對日本海軍的影響,于是專門致信給在英具體辦理此事的福洛特。著重強調軍艦在平靜水域的標準航速必須超過15節,艦首要裝備特別強有力的弓形撞角。福洛特不敢怠慢。立即著手與阿姆斯特朗公司談判,當年12月18日正式簽訂合同,2艘軍艦總價16萬英鎊。
9080年(大乾光旭六年,日本明治十三年)4月17日,日本兩艘撞擊巡洋艦的建造計劃正式啟動。經福洛特提議,英格斯將兩艘軍艦暫時命名為“白羊座”和“金牛座”,前者表示兩艘軍艦都有尖尖的角,后者則寓意軍艦的產地是歐洲(西方神話中,天神宙斯曾化身金牛追求人間一位美麗的公主,后來故事的發生地用公主的名字歐羅巴命名,此即傳說中歐洲名稱的由來)。同年12月27日,大山巖將兩艘軍艦正式命名為“筑紫”、“相川”。
由倫道爾設計的“筑紫”級撞擊巡洋艦,正常排水量1490噸,滿載排水量1652噸,艦長64米,寬9.75米,吃水4.57米。主機采用2座臥式往復式蒸汽機,配備6座鍋爐,雙軸推進。設計功率2600匹馬力,航速16節。艦上煤艙正常儲量250噸,最大可以儲存300噸。續航能力5000海里/8節。除蒸汽動力外,“筑紫”級軍艦上還配置有風帆索具,能采用風帆動力航行,設計時“筑紫”的桅桿屬于直桿,張掛索具相對簡單的縱帆。回國后不久,日本方面對桅桿進行了簡單改造,在前桅加裝了橫桿(橫桁)。
“筑紫”級軍艦的艦體為金屬結構,艦體材料主要采用的是3/4英寸厚的鋼板,鉚接在木質底板上,另外在水線下3.5英尺處有一段簡化的裝甲甲板,保護著機艙和彈藥庫等重要部位,但這層裝甲甲板厚度僅為3/8英寸,只能給水兵們一些心理安慰而已,并無太多實際價值。除此外,“筑紫”級再無附加裝甲,屬于無防護巡洋艦,這樣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出于減輕軍艦的噸位、提高航速,以及降低成本等考慮。為增加軍艦的生存力,倫道爾在軍艦舷側和機艙上方設置了多個煤艙,寄希望依靠煤堆來提供一些防護。
因為自身防護能力薄弱,而作戰的主要手段又是極為冒險的撞擊戰術,“筑紫”級軍艦外形設計上別具特色。除雙桅、單煙囪外,水線以上的艦體非常簡潔、低矮,如此即使對方難以瞄準,逃避敵方火力的打擊,同時又能盡量隱蔽自己,不被敵方發現,以發揮撞擊戰術突然性的特點。但由之卻造成了適航性差的惡果,該級軍艦干舷極低,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情況下高速航行,首尾主甲板也可能被海水淹沒,惡劣海況下的情況可想而知。為此,“筑紫”級軍艦首尾的主甲板不作為水兵工作的主區域,沒有敷設柚木甲板,通常布置在主甲板的吊錨桿被安排到了前后主炮塔頂上,這樣起錨作業時,水兵的工作環境相對安全,然而吊錨桿位置過高,盡管按照英格斯的要求安裝了蒸汽起錨機,仍不可避免會影響起錨作業的時間。“筑紫”級軍艦指揮系統的布置較有特色,在主炮塔后部、煙囪后部兩處各設有一座裝甲司令塔。但裝甲厚度僅為5/8英寸。煙囪后部的裝甲司令塔頂部設有露天飛橋。兩翼安裝航行燈。此外,在后主炮附近還有一個備用的露天指揮臺,安裝有1具標準羅經。
沿襲蚊子船小船架大炮的設計思路,倫道爾給小小的“筑紫”級軍艦安排了2門大口徑后膛火炮。這種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mki型火炮,口徑10英寸(254毫米),身管26倍徑,炮彈重400磅,每門炮備彈100發。正常情況下最大射擊仰角10度,最大射擊俯角3度,有效射程8000米,在極限射擊仰角15度時,射程可達12000米,威力在當時可謂相當驚人,3000米距離上使用實心彈可以射穿14英寸厚的鋼板,這可能是倫道爾向福洛特許諾這種軍艦可以戰勝鐵甲艦的信心所在。由于這型火炮屬于從地阱炮發展而來的原始速射炮,帶有原始的液壓復進裝置,因此射速較傳統的架退式后膛炮為快。為2.5分鐘1發。因為該型巡洋艦的噸位較小,沒有采用笨重的船面旋臺式炮塔。而是將2門火炮分裝在軍艦首尾的露炮塔里,火炮采用水壓動力轉動,每門炮配備10名炮手。為給炮手提供一個相對較好的工作環境,以免風浪的干擾和保持艦體外觀連貫避免突兀以增加隱蔽性,在露炮塔外安裝了一個固定不能轉動的炮廓,炮廓鋼板的厚度僅有3/8英寸,分別在火炮的正前方和兩側開有較大的炮門,主炮在正前方可以獲得44度的射角,在左右兩側分別獲得70度的射角。由于“筑紫”級軍艦的干舷很低,高速航行時甲板容易上浪,未免海水灌入炮臺內,炮門上均裝有擋板,平時關閉,作戰時向上掀放到炮臺頂上。
符合當時軍艦的設計標準,“筑紫”級軍艦在主炮之外裝備了大量中小口徑火炮,用來填補艦上的火力真空。其中,4門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4.7英寸(120毫米)口徑火炮,被安裝在上層建筑內的4個拐角上,通過艙壁上的炮門向外射擊,射界60度,這種火炮同樣屬于由地阱炮發展而來的原始速射炮,身管長22倍口徑,每門炮備彈200發,彈重40磅。和主炮一樣,為防止海水灌入,4.7英寸炮的炮門上也使用了擋板,作戰時才向上打開。
“筑紫”級后主炮附近還安裝有2門諾典費爾德式4管機關炮。這種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火炮,是當時世界與哈乞開司、加特林齊名的優秀機關炮,原理是將多根炮管平行排列,通過轉動把手,使各個炮管后的槍機依序擊發,從而實現高速射擊。火炮口徑25毫米,炮身長965毫米,炮身重193公斤,炮架重117公斤,射速每分鐘350發,射程2000米,274米距離上可擊穿24毫米厚鋼板。此外,艦上的小口徑炮還有4門10管加特林機關炮。
作為撞擊巡洋艦,“筑紫”級軍艦必不可少的武器是撞角,有所不同的是,“筑紫”的撞角位于艦首水線下11英尺處。因為撞角的設置增大了艦首的興波阻力,航速受到影響,所以在艦首處加了一個修形艦艏,保持軍艦在平時航行時的流線完好,在作戰時再拆卸這個修形艦艏,露出鋒利的撞角。
在世界軍艦發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地位的“筑紫”級撞擊巡洋艦,建成當時是世界最新式的軍艦。當然,作為體現新技術、新思想的概念艦,本身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諸多不足之處,諸如適航性差、防護薄弱、“一遇風浪則炮難取準,偶受小炮即船已洞穿”,都是“筑紫”級軍艦不容回避的缺陷,但這級軍艦開辟了艦船領域的一個新類別,而且對英國乃至世界巡洋艦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此新銳的戰艦,現在的對手,卻是兩艘舊式蒸汽船改裝的炮艦。
“驪龍”號和“漢陽”號都是蒸汽運輸船改裝的炮艦,裝備有5門75毫米克虜伯后膛炮,此外還有4門40毫米哈乞開司五管機關炮和4挺加特林機槍,作為近戰火力,但由于是舊式軍艦改裝,雖然更換了鍋爐,二艦最高航速也只有10節左右。
兩艘日本軍艦滿帶殺氣的漸漸駛近,閔泳宏一邊緊盯著日艦的動作,一邊思考著如何對敵。
“他們真的敢開戰嗎?”趙文命自言自語的說道。
“他們就是要來偷襲咱們的。”閔泳宏沉聲答道,并沒有放下手中的望遠鏡,“你看到那些商船了嗎?它們都是運兵船!”
趙文命大驚失色,舉著望遠鏡向日本船隊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兩艘日本商船上,有許多穿著黑色軍服的陸軍士兵在來回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