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七十二章 改進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我的大明新帝國 | 搖搖-欲墜   作者:搖搖-欲墜  書名:我的大明新帝國  更新時間:2020-06-21
 
馬迪年方十五,還是個半大孩子,聽到大伯父的問話,眼睛就紅了起來。“伯父生死不知,侄兒如何能安心學習。”

馬家能夠發展到現在這么大,在京城都開了商鋪,仰仗的就是這個因為技藝入仕的馬致才。

他從小就對這個大伯父孺慕不已,也有追隨大伯父腳步的想法。

大明朝士農工商都可以參加科舉,只有娼、優、隸、卒這些家族不能參加科舉。

馬家讀書入仕本無限制,但是蘇州曾是張士誠的大本營,馬家也被迫有從逆經歷。

雖然新朝成立,沒有過度追究,但是馬家被判三代不得科舉,到了馬迪這一代也才是第三代。

想要入仕,依舊只能走靠技術入仕的道路。

馬迪自小聰明伶俐,善于思考,比他那有些呆板的大哥更受家族寵愛。

其外祖松江于孝直在前元時期就是一界名***通算學。因家無男丁,為了他直接從松江搬到了蘇州,只是為了教他成才。

馬迪從小跟著于孝直學習了楊輝算法,元朝數學家朱世杰編撰的算學啟蒙,還從于孝直那里學習了傳自于西洋的歐幾里得幾何,并且展現了極高的數學天賦。

在年僅11歲時,他就通過計算,算出了三角形內交合為180°,并獨立用公式證明。

這讓于孝直老懷大慰,竟然因此樂極生悲,一命嗚呼。

從那以后,馬致才回鄉接了這個侄兒來京城,親自教他珠算和家族手藝,只望他能成為馬家的千里馬。

春節之前,他送了馬家子孫回蘇州過年,春節后就被召入宮中,后來還帶信讓他在老家安心讀書,卻沒有想到,他如今又來京城。

聽了馬迪的話,馬致才忍不住嘆了口氣,不忍責備他。“既然來了,就先安心學習兩日,過兩日我要考校于你。”

馬迪驕傲地挺起了胸膛說道:“侄兒不怕考校。”他突然想起來什么,一句話也沒有說,就咚咚跑了出去。

“這孩子,一點也還不沉穩……”他心中掛念身體不算好的妻子,訓導了其他子侄幾句,就讓他們散了。

這個時候,馬迪又咚咚跑了進來,手里拿著一個千里鏡說道:“伯父,你看,這是我做的千里鏡,可否能讓工部大人喜歡?”

千里鏡在民間還屬于軍械,任何人不得私自藏匿。但是馬致才不僅在工部效力,馬家同時也是工部的供貨商,供應的就是望遠鏡的鏡片。

他的二弟如今接管了祖傳的玉石作坊,馬迪的父親老三馬致德則從小學習水晶打磨。

后來他又開辦一家琉璃窯,燒制琉璃,供應工部。所以望遠鏡在其他家沒有,在他的家里并不稀奇。

馬致才拿過了侄兒遞過來的望遠鏡,從外表看跟普通的望遠鏡并無區別,也不以為然,但是當他放到眼前的時候,就能看出這個望遠鏡的不同了。

首先,這個望遠鏡的倍數更大,望的更遠,其次,也解決了望遠鏡的景象模糊問題。

大明最早的望遠鏡是太孫殿下發明的,據說是他拿著進貢的凸透鏡,在太陽下烤螞蟻的時候,偶然把兩個鏡片疊在一起,發現能把遠處的景物拉近,所以讓工部的工匠把兩個凸透鏡安裝在一個空心直筒上,制作了第一個望遠鏡。

不過這樣的望遠鏡看到的景象是顛倒的,而且鏡像模糊。

后來經過各種試驗,包括在兩個鏡片之間加一個凸透鏡,加一個凹透鏡等各種方法,終于解決了鏡像顛倒問題。

但是,這樣的望遠鏡取決于鏡片的透明度。三層過濾和多層過濾,讓制作出來的大部分望遠鏡都不合格,想獲得一架望遠鏡,需要打磨師傅精挑細選,一個個地試。

這架望遠鏡卻景象清晰,并且拉近的倍數也比馬致才知道的要更大。作為一個技術專家,馬致才一下子就忘記了妻子還在等他,拿著望遠鏡來到了屋外,望向了西北方的清涼山寶塔。

良久,他才放下了望遠鏡問道:“迪兒,可曾計算過倍數?”

馬迪點了點頭說道:“侄兒計算過,按照光線折射的比例,這架千里鏡能達到四十倍的倍數。”

馬致才倒吸了一口冷氣,手都忍不住顫抖了起來。如今軍中使用望遠鏡大多只有六七倍,少數能達到八倍到十倍。

而太孫當初為了鼓勵他們制造出能看的更遠的望遠鏡,曾親口許諾若造出數十倍的望遠鏡會重賞。不僅有錢財獎勵,甚至還能直接升官進爵。

他顫聲問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馬迪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發明有多大的影響,說道:“侄兒發現在兩個鏡片之間加一道鏡片,雖然解決了倒影,卻也讓景象模糊。既然望遠是通過光線折射,那么三棱鏡的折射比凸透鏡和凹透鏡都好,所以侄兒自己打磨了一個三棱鏡,裝在了里面。”

馬致才也精通技藝,馬迪一說他就明白了過來。“好,好,好,迪兒不愧是我馬家的千里馬,這次你可是立下大功了。”

要不是家中還有兩個錦衣衛,他都有些迫不及待想要把這個望遠鏡進貢上去了。想到了兩個錦衣衛,他也冷靜了下來,現在還不知道皇上會怎么處置他們,有這個望遠鏡在手,他確信自己能保命了。

所以,這個望遠鏡暫時不要上交工部,等旨意下來的時候拿出來,關鍵時刻能救全家性命。

與馬致才的患得患失,心神不定相比,紀綱卻是陷入了狂喜之中。

去年投靠太孫,當時他也憂慮無比,生怕皇上一氣之下就砍了他的頭。

皇上如果要殺他,除了錦衣衛,幾乎沒有人會同情他,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恐怕都會放鞭炮慶祝。

但是,身為錦衣衛指揮使,本來就是要做孤臣的,他若是敢與文武大臣媾和,恐怕十年前他就完蛋了。

他很清楚自己無路可退,只能拼命向前沖,向前沖還有一點希望,敢停下來絕對死無葬身之地。

他沒有任何后路,而太孫,成為唯一的希望,現在希望終于變成了光明。

想要馬兒跑,哪能馬兒不吃草。

既然想要用紀綱,又要讓他用心來做事,那么就必須給他一個希望。

所以,朱瞻基拿出了忽悠朱棣那一套,將自己想要開發日本銀礦的計劃泄露了給他,并且讓他開始準備。

到了今天,朱瞻基也正式向他承諾,如果日本的石見銀山是真實的,屆時將會派他到日本主持大局,不會讓他遭到朝堂文武大臣的追責和清算。

像他這樣的惡人,還是把它放在日本禍害一下日本人吧。

得到了朱瞻基的承諾,紀綱這次是真的放下心來了。

這將近一年的時間,紀綱可以說是除了本職工作,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為朱瞻基做事上面。

從派駐使者前往高麗,東瀛,了解當地的政治環境,戰爭勢力,到通查大明境內的所有商業大戶,了解各種物資產出產量,銷售渠道,甚至是加工工序。

身為太孫,朱瞻基只需要動動嘴,但是整個錦衣衛系統,已經忙了大半年了。

不過,取得的成績也是喜人的。錦衣衛出面,如今大明的所有商人們沒有一個敢反抗的,至于技術保密,在錦衣衛面前沒有秘密。

也因此,朱瞻基的興慶宮如今被各地匯總上來的情報,堆滿了一間倉庫。

光是一個陶瓷的不同燒制技術,就裝了好幾個大箱子,天南海北不同的窯洞燒制的陶瓷工藝,都被搜集了上來。

只是,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這種工藝都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這也是整個東方工藝在幾千年的歷史中,都沒有解決好的。

燒窯沒有具體的時間,要看火候,溫度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也是要看火候。

不同的土質配方,也要看經驗,就連往陶瓷上面著色,上釉,也都只是靠經驗。

所以,即使拿到這些配方,也需要老師傅不停地研究,才有可能做出差不多的瓷器。

一模一樣是不可能的,即使一個師傅做出來的不同的碗,都不可能看起來一樣,總有一些差別。

朱瞻基很清楚,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因為最基礎的標準都沒有確定。

如今的度量衡其實比較混亂,有三進制,有十進制,而斤與兩之間,是十六進制。

這就導致了在計算方面的困難,不懂一點數學,在古代連賬都不會算。

朱瞻基沒有想要全部改度量衡,這也不是他現在就能干的事。但是,為了便于統計,他還是拿出了從毫米到公里的長度度量。

等他當了皇帝,再把重量,容積,面積這些統計方式給全部拿出來。

地球儀已經制作出來了,朱瞻基也與司天監的人將地球劃分24個時區,現在當然不是以倫敦為零度線了,而是以南京的皇宮為0度線。

經緯線的設定其實非常容易推定,因為一天的24小時是固定的,然后再把24節氣,連同天上的星座,進行不同地點的測試,就能準確繪制出符合比例的地圖。

當然,朱瞻基已經有些等不及了,他已經粗略地在地球儀上等分24條線,就能先把經度給劃分好。

維度線就不用太急,讓司天監的人慢慢推定就可以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