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農圣  第436章 朝臣們的成長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大唐農圣 | 愛吃魚的胖子   作者:愛吃魚的胖子  書名:大唐農圣  更新時間:2018-06-04
 
歷史上的李世民經常性說的一句話是‘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個人鏡,說的就是魏征,可見在個人品德上,他是一個坦蕩君子。

魏人鏡除了公正嚴明,忠直敢諫之外,還有一個特性,就是他沒有像其它士族階級一樣,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俯視眾生。

相反,他非常關心平民百姓的生產生活問題,這也是李世民在眾多李建成舊黨中,對他格外另眼相看的原因。

所以,百姓的收成好了,魏征是打心里高興的,他曾經在過朝堂上對慫過所有人,包括李世民,卻從來沒有慫過成為朝臣之后的孫享福,當然,在孫享福做朝臣之前,是慫過他幾次的,目標也都是孫享福背后的李世民。

“四石的產量,肯定是沒有問題的,試驗田那邊,五石以上也是妥妥的,至于更高,就不敢說太滿了。”

五石的產量,差不多是六百斤,即便因為田畝大小比后世小了一成多,但加上一成多的產量,也還不到七百斤,在后世,這屬于偏低產量,孫享福穿過來的時候,我國小麥的畝產量大多都達到了畝產千斤,高產田地,可以達到一千二三百斤,試驗田,更是達到了一千四百多斤,差距,其實還很大。

后世小麥的產量之所以這么高,主要是小麥的育種經過了幾個階段,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也就是建國初期的時候,基本是家家種田,戶戶留種,種子繁育不成體系,那個時候,雖然解決一些土地肥力問題,但極限產量,也就是差不多這個數。

到了六七十年代,開始采用“自選,自繁,自留,自用”輔之以類似孫享福最初用的一些計算儲冷,春化階段的手段,產量就有了比較大的提升。

進入二十世紀末頁,我國小麥種子的主要生產方法有兩種路線,“三圃制”和“一圃制”。

孫享福今年提供給關中的麥種,就是他使用了后世九十年代就普及推廣的“三年三圃制”繁育技術,培植出來的種子。

三圃制的技術要點是單株選擇,分系比較,混系繁育。

三年三圃制培育出來的種子,幾乎是在現有條件下,把小麥的產量提升到了極致,像兩年兩圃制,以及一圃制,也只是在育種環節省略了一些株系比較的程序,對于產量上并沒有什么增幅。

稍后,他還要推進四級種子技術程序,這樣,只要做到防雜保純,就能一直保持原有品種的遺傳穩定性,讓百姓就算自留種子,也可以保持產量不降低,至于什么叫做四級程序,除農門子弟外,這個時期是沒有人知道的,即,育種家種子,原種種子,原種,以及最后產生的良種。

從育種家種子開始,到繁衍出大田良種,整個程序循環往復,是一種能無限的保持原有品種群體遺傳穩定性的方法,在其它一些作物上也適用,比如自花授粉的水稻,大豆,茄子。

異花授粉的油菜,大白菜,甘藍,黃瓜,西瓜。

常異花授粉的棉花,還有大唐此時尚未引進的番茄,玉米,辣椒等作物,都可以運用這套四級程度,來增強種子繁育的穩定性,逐步的推高產量。

孫享福是出生在科技時代的人,并且,在后世是專門從事這些東西的研究,對這些技術,他駕輕就熟,只需要有人來按照他的要求做,就能絕對能實現,他別的特長都是半吊子,但農科大研究生的文憑,卻是實打實的。

當然,除了種子之外,田地里的產量,主要還是看種植,今年,大部份田地都施用上了有機肥,在土地的肥力方面,已經十分接近后世的田地,只要百姓打理的勤,水分,日照等條件好,產量未必就會輸后世多少,至少,曾經在后世種過一塊小麥試驗田的孫享福,親自指揮打理的試驗田,是不輸于后世普通農民種出來的田地的產量的。

“哈哈哈,老夫自是希望百姓們的田地里產的越多越好,倒是那些糧商,只怕背地里沒少罵你。”

魏征爽快的大笑接話,卻是有不少官員一副很認同的表情看向了孫享福,看來他們這些人家里,應該都有經營糧米鋪子。

“產量高了,貨源足了,那些糧商應該謝我才是,又怎么會罵我呢!

糧食可是個好東西,它產的多了,可不光是能填飽人的肚子,它還是很多種賺錢的商品的原材料,聽說您喜歡釀酒,以后糧食多了,酒您就可勁的釀,把糧食轉化成酒,它的價值,可就翻倍了。”

孫享福貌似隨意的說了說,卻是叫許多糧食大戶眼中精光連閃,拿釀酒來說事,只是給大家指了一個方向而已,糧食,可不是只有這一個用途,將其加工成各種美味的零食小吃,也能增強它的附加值,不過,目前來說,釀酒是最劃算的,整個北方和西域的市場,都需要非常大量的酒,它是對付游牧民族或者寒冷地區人民的利器,戰場上,也需要大量的酒精,這都得有豐富的糧食產量,才能實現。

皇城門前的閑聊,畢竟是短暫的,大門一開,朝臣們就紛紛一擁而入,真正把孫享福剛才所說的話放在心里的人,回去之后,就應該會對自家的產業做出調整,避免受損,這也算是孫享福間接的做的一點好事吧!

等早朝的會議開始后,大臣們之間就沒有那么和諧了,首先就是虞世南和孔穎達拿教育的問題出來說事了,雖然現在虞世南和孔穎達是上下級關系,但是孔穎達一點也不給虞世南面子,首先就反對了朝廷拿教育謀利的事情。

其次,彈劾了虞家以文化產業謀利,給讀書人臉上抹黑,他主張免費向外國學子開放國子監,宣揚我漢家文化,并且,國家應該禁止以經典文章,墨寶之類的東西謀利的商業行為,他認為,這些東西,都是神圣的,流通于各種小商販的手上,有失體面。

這樣的彈劾,要是幾年前拿出來說,或許,能站的住腳,現在,卻是讓大多數朝臣側目,因為,大家已經習慣了理智的思考問題,教育產業也好,文化產業也好,只要它能為國家帶來利益,為什么不做呢?

“那個,孔祭酒,咱們大唐這幾年的經濟雖然向好,但連本國學子都還供養不起呢!憑什么供養外籍學習?”

孫享福輕描淡寫的一問,便讓孔穎達臉色憋的通紅,開設學堂,收取學費,其實他也能理解,但是,將一個外籍學生,一年的學費定為一千貫,他就有些無法理解了,這已經不是推行教育了,而是商業謀利。

片刻之后,想通了一些的孔穎達又道,“老夫也不是說完全免費,適當的收取成本就好,每個學子每年一千貫這個價格,也太高了,這會讓各國君主,以為我大唐那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國家。”

某種意義上來說,孔穎達說的這話,也算有些道理,然而,卻不是正理。

孫享福繼續接話道,“孔祭酒是以為,我大唐每年教授給那些學子的知識,不值一千貫?”

這話說的孔穎達就不好接話了,知識是無價的,在大唐學到了知識的那些外籍學子回國之后,究竟依靠這些知識產生多大的利益,根本無法計算,無形之中,他就被孫享福引到了計算利益得失的慨念中來,這些,孔穎達一時半會,可就想不通了。

孫享福沒等到他的回應,便繼續道,“臣以為,大唐的知識是無價的,尤其是儒家經典,那些外籍學子交了高昂的學費,咱們就應該把咱們最寶貴的儒學經典教授給他們,讓他們物超所值。孔祭酒既然如此心疼那些外籍學子的錢包,想來應該是會不遺余力的教授這些學子的,臣建議,朝廷最先給外籍學子,開放儒學專科。

另外,說到教育問題,前些日子,太原王氏子弟曾經找到過臣,想要出資在善陽為朝廷修建一所農業學院,臣以為,這乃是解國憂患的大義之舉,請陛下準許的同時,下旨嘉獎太原王氏。”

在善陽建立一所學院,要是比照醫學院的規模來的話,那至少要花費幾十萬貫,王家就這么白白的捐了,要說這里面沒有什么貓膩,朝堂上的大臣們是不信的,這事,孫享福此前在跟李世民閑聊的時候,就曾經提起過,有白得的便宜,李世民自然是不會放過的,今天,正式拿出來商議,自然是要給這個善陽農學院定級,走正規程序,將其收歸朝廷。

“陛下,臣以為,農學院,不應該建立在善陽,應該建立在長安。”

待得李世民與侍中王圭眼神交流一番,準備把這事定下來的時候,便有人跳出來說話了,乃是吏部員外郎楊基,他是弘農楊氏的嫡系子弟。

他此言一出后,眾多關隴世家也紛紛出言附議,認為,教育乃是國之根本,理應放在首都,方便朝廷掌握,甚至,有人建言,將善陽醫學院也遷到長安來,連魏征,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孫享福的政治盟友,也有出班附議的架勢,但他們知道,孫享福可能還有自己的說辭,選擇先看看情況。

現在上早朝議事的,也就是一百多個官員,孫享福這半年都在長安,對于這些人的姓名出生,也大多有所了解,這些出來阻止的,大多都是關隴集團的人,他們不希望把這些代表國家重心的東西,放在關中以外的地方。

因為,關中越是發達,對于他們這些地頭蛇來說,就越是有利,像孫享福發展渭南,就得到了他們的鼎力支持,只要你在這邊做產業,他們就多多少少能夠跟著受益,把學院集中到長安,那么長安的人口,商業必然更加發達,他們開設的青樓酒館商鋪的生意也會更加好做,可別以為古人就不懂經濟,就算他們不懂,這些年在孫享福各種商業手段的運作下,也學會了不少,開始有一些商業眼光了,這也算是他們的成長吧!

孔穎達不知道為什么話題就被他們轉到了,農學院該建在哪里這個問題上來,似乎,大家都選擇了無視他剛才所提出的問題,老人家一時想不通,也只好先跟著大家看戲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