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以為孫享福接下來會有一番長篇大論,用來說服眾人的時候,孫享福只簡單說了兩個問題,就讓大多數人閉嘴了。
“諸位大人,我之所以要把農學院建在善陽,有兩個原因,如果大家能想出解決的辦法,其實,建在哪里也無所謂的。
先說說第一點,北地未來對于農耕技術的需求更大,安北大都護府,以及未來可能實際歸到大唐治理下的薛延陀汗國地界,整個土地加起來,比中原地區還要大,但是,百姓們大都不會耕種,需要更強力度的農業技術教學傳播。”
在這種大的治國方向上,朝臣們的心里其實早就已經獲得了統一,且先別說什么民族融合,這在短時間內是難以做到的。
其實最開始要做的,就是讓游牧民族放棄游牧,轉為耕種,這就會逐步的讓北方草原變成百里有城池,到處都是良田的局面,這種轉變是一種能讓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早就獲得了大家的認同。
所以,對于孫享福說的這一條,即便是想爭取利益的關隴世家集團,也沒什么好說的。
待得大家對事實有了一定的認知之后,孫享福接下來說的問題,就更加現實了,道,“第二點,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出錢建學院的是人家王氏,善陽,定襄周邊幾百里范圍的田地產業,近半都是王氏所有,他們出錢,自然是希望農學院建立起來之后,能給自己一些回報。
如果諸位大臣想在長安,或者關中其它地方建設農學院,其實也可以,你們自己找人出錢修建學院啊!咱們大唐有過千萬的農民,農學院也不是只能開一間的嘛!為了滿足這么多農民百姓的農業技術需求,開個十間八間都未嘗不可。農部,以及我本人所教授出來的農門子弟,是不介意在任何地方教授農人,關于農學方面的知識的。”
直接拿現實問題來說事,頓時就讓這些人臨時想要阻止孫享福將學院開到善陽的人,有口難開了,而這時,朝堂上,另一個中層官員較大的群體開始發言了,那便是五姓七家系的官員,他們現在都將大部分土地都置換到了北地去,類似農學院,醫學院這樣,能代表國家重心的學府,開設在北地,對于他們,自然是更有利的。
而且,這兩年關隴世家快速的崛起,已經隱隱有能夠威脅他們五姓七家地位的勢頭,就拿韋氏和楊氏來說,在渭南這一輪的大發展中,獲利巨大,兩家聯合的實力,已經不弱于五姓七家中的任何一家,歷史上,長孫無忌就是拉攏了關隴世家集團,才在與五姓七家的斗爭中占據上風的,其實女帝能夠打垮五姓七家,也與長孫無忌和五姓七家斗了個兩敗俱傷有很大的關系,至少她出手的時候,不用像李世民一樣,擔心動作太大,朝廷會出現無人可用的局面。
“陛下,臣贊同孫都督的提議,北地當下需要開發的田地,就已經高達過千萬畝,未來,就是突破億兆,也不是不可能,農學院建立在北地,確實更合適一些。老臣雖然不是王氏族長,不能左右族內的決定,但也知道,族內是不可能出這么大筆錢,在長安修建農學院的,況且,關中之地,選擇務工的百姓越發多了,未來的重心,很有可能在工業上面,更需要建立的,應該是工學院。”
“臣等附議······”
王圭一跳出來說話,頓時就有不少朝臣跳出來支持,連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也紛紛點頭表示認同,因為這是實際情況。
政治就是這樣,前兩年還與五姓七家慫的不可開交的孫享福,現在,卻已經成為了他們眼中的寶貝疙瘩,不說巴結討好,起碼是不敢得罪,畢竟,他們現在已經成了新的北方利益團體,而孫享福,是北地的主官,利益訴求與他們是一致的。
楊基這樣的大世家嫡系子弟,腦子當然也是好使的,王圭這話一出,他馬上就找到了新的點,上奏道,“陛下,我弘農楊氏,想出資為朝廷修建一座工學院,請陛下準許。”
他此言一出,龍椅上的李世民頓時心里一樂,作為這個時代大局觀最強的人,他又怎么看不出,關隴世家集團,與外遷的五姓七家,現在應該說是北地世家集團,已經隱現爭斗的局面了呢!
爭斗好啊!
他們斗起來,朝廷才好從中得利,這不,馬上就要白白入手兩間學院了么。
正當李世民想要開口準許的時候,又有人跳出來說話了。
“陛下,我淮南朱氏,想出資為朝廷修建一座商學院,不過,地點會選擇在揚州,請陛下批準。”
說話的乃是商部郎中朱兆瑞,杜正倫帶著一大撥商部的人去山南道搞國企開發之后,商部這一塊,就是他在長安負責奏事了,眼看著農,工,兩大群體都有了自己的學院,他們商人群體,可不能落后了,畢竟,朝廷的科舉里面都有商科,沒有相應的商業方面的教育,今后怎么好開科取士呢!
當然,他之所以這么發言,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他本人便是出自淮南朱家,朱家乃是揚州四大家之首,揚州之地不僅商業發達,也是大唐民間對于商業最沒有偏見的一座城市,那邊的百姓,都很愿意經商,早已形成了一種獨特于其它地方的開放風氣,最具備建立商學院的基礎條件,如果他朱家能夠執商學院牛耳,那么,進一步發展壯大,就指日可待了。
“眾卿的一片忠心,朕盡知矣,房卿以為,此事該如何處理?”
李世民這么問,就是覺得可以了,但對于朝政,他盡量保持不直接做決定,這樣就能避免他與朝臣的對抗,這是這幾年當皇帝之后,李世民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
房玄齡自然是能聽的懂李世民的意思的,出班奏道,“臣以為,都可。”
皇帝沒意見,宰相也認同,這事,就算是拍板定下來了。
然之后,李世民又道,“既然如此,那咱們接下來再議一議,這三所學院的配置,以及建成之后的管理。”
修建不是難事,管理起來才難,李世民不能讓這些學院,成為世家子公開培育自己勢力的存在,所以,他需要在建立之初,就給這些學院,制定一些可以方便他控制的規矩,這,就得一條一條慢慢的捋了,反正,學院也不是一下就能建好的。
“陛下,臣建議,如同善陽醫學院一般,將這些未來即將落成的農學院,工學院,商學院,納入朝廷的教育體系之中。”
“如同醫學院一樣?”
本來打算安心看戲的孔穎達,聽孫享福所奏之言后,頓時炸毛了。
此前,善陽醫學院的山長孫思邈,被定為從三品,那是因為孫思邈醫治瘟疫,個人功勞很高,孔穎達雖然感覺這事不妥,但最后還是忍了,現在你又要把農學院,工學院,商學院納入教育體系,等同于醫學院,那豈不是說,以后在大唐的教育方面,與自己品級相當的,又多出來三人?
一旦在國家層面認可了這些教育體系,那以后,他們儒家的地位,將會越發受到擠壓,朝廷上,現在已然是武夫當道的局面了,可想而知,今后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
孔穎達和那些只顧自家利益的世家子不同,他身上肩負著將儒學發揚光大的責任,這種要觸及儒家核心利益的事情,他自然要發聲。
“陛下,臣以為不妥,農夫,工匠,商賈的教學,可不能與士人同列,這天下,終究是要士人去管理的,必須排定主次,臣以為,農,工,商學院,只可定義為民辦學院,如同各個地方家族的族學一般,朝廷可以適當給予一些支持,卻無需非要將其納入國朝的教育體系。”
還別說,孔穎達的話,也有不少人出言子贊同,有些,是把儒家學說學到了骨子里的書呆子,有些,則是不想看到王,楊,朱等家族把持這三大學科。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各種反對言論也都冒出來了,有的說,將教育體系擴大這么多,人手本就捉襟見肘的朝廷,根本沒有辦法支撐。另外,這三大學科出來的人,只適合輔助做事,不適合做主政管理,不能將他們與士人一概而論,應該保持士人的優越感,這樣,才能讓他們今后在管理農工商的時候,有足夠多的威嚴。
有贊同者則是說,農,工,商的教學,根本用不到朝廷的人手,因為,朝廷現在除了那些實習生,真正的官員體系,除了士人,便是軍人,支撐這三大學科教育體系的人手,會從行業中挑選,根本不會影響朝廷運轉。
而且,現在的實際情況就是,在這三個方面加強之后,大唐國力開始蒸蒸日上,朝廷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且將其規范化,形成體系,納入監管。
當然,這兩派的人,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的,等他們爭論了一番之后,李世民又把目光看向了孫享福,這個問題是他拋出來的,如何讓大家同意,就是他的責任了。
為什么說是‘如何讓大家同意’呢?
因為李世民知道大唐現在有這樣的需求,而這些學院建起來之后,如果不讓朝廷去管,豈不是讓它白白的成為了為世家輸送人才的基地?
他知道孫享福肯定明白這一點,所以,在給孫享福眼神示意的同時,也給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投去了目光,作為一個帝王,從世家與世家之間,到階級與階級之間,要把握好各個方面的平衡,真的是很難,往往明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必須做的,他也不得不用一些手段,委婉的推進,才能達到目的。
就比如此前孫享福和李靖等人提到的軍事學院,在沒有把握掌握它的平衡之前,李世民一直不敢實際運作起來,由將門世代把持軍事,就跟世家掌握政治一樣,非國家之福,可如果只讓平民百姓來學習軍事經驗,這又等于是在挖這些將門子弟的后路,這些大將軍們個個都是人精,誰會愿意?
與其讓朝廷花錢,給這些將軍們培養后代,還不如讓他們自己先在家里教著,等他想到了破局的辦法的時候,再落實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