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開元二年,初夏。
秦皇御駕親征,一舉平定河東的消息傳出,天下震蕩。
山南。
桐柏山下,當地豪強楊士林請來另一豪強田瓚。
兩人都是漢東豪族,何謂豪族,便是土氣蠻橫。兩人本是漢族豪強,但桐柏山、大別山一帶,又多未開化的土蠻,這些土蠻都是蠻族部落,隨著漢人的強大,不斷的被漢化同化,少數部落退往山區,居住在大山之中。
楊士林和田瓚兩家祖上其實就是早年歸化的土蠻,漸漸的也就成了一地的豪族,在當地有錢有勢。
此前他們也在地方為吏,隋亂之時,先投孟讓再投李密然后又投蕭銑。
“蕭銑此人雖號為梁帝,可實際上梁朝大權卻盡在手下八王之手,可謂是個無兵無權的皇帝,先前宋王楊道生進攻夷陵許紹,卻為許紹所敗,戰士死傷大半。而后秦軍大將自武關南攻房陵郡,又斬其東平王阇提。”
“現如今秦皇先吞河南,又定河東,聽說秦皇御駕往洛陽,這天下當歸羅我,人人皆能看出來。秦皇自遼東關外舉事,自起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入山東,奪淮南,占范陽,如今又奪河南、平河東,這天下大半已歸大秦,軍隊未遇阻滯,英雄景仰攀附。而且秦皇待人處事襟懷坦蕩,任用善人,勉勵有功之人,不念舊惡,據有優勝之勢來爭奪天下,誰還能與其匹敵呢?”
他嘆了聲氣。
“我等家族也是漢百數百年的豪族,如今托身于不該托身的地方,只能坐待被消滅。現在各地紛紛歸附大秦,如咱們西邊夷陵的許紹等四郡官員,便率四郡歸附,我覺得咱們也得抓緊機會,也舉兵歸附。”
此前已有許紹等人率夷陵、竟夷、舂陵、澧陽四郡歸附,單雄信又奪得房陵郡。
楊士林和田瓚等豪強控制的漢東四郡,漢東、義陽、安陸、永安這四郡,如今北東西三面皆是秦軍所據,僅南面隔長江才是蕭銑諸將所有。
形勢已經越來越不容遲緩了。
對于楊士林這樣的豪強來說,他們畢竟是出身于土蠻,所以雖然在漢東有很強的號召力,但朝廷向來也是不怎么完全信任他們的。
他們先后投過孟讓李密蕭銑,可都沒得到什么真正的信任,而且他們也沒有如李密孟讓這樣爭天下的野心。
如今看著天下大勢歸于秦朝,于是也便開始謀劃著退路。
現在蕭銑外表看著還很強大,可核心的勢力只剩下了南郡、襄陽郡、沔陽郡、江夏郡和清江郡、巴陵郡、長沙郡,至于更偏遠的南面地區,其實雖地廣可卻偏遠。
而如今做為梁臣,楊士林很清楚現在的蕭銑遠沒有外表這么風光。
在當初起事之初,蕭銑其實就只是被江漢的地方軍將豪強們起事后所立的個傀儡罷了。隋末大亂,校尉董景珍、雷世猛、鄭文秀以及張繡等共謀起兵反隋,本來開始董景珍要當首領,后來大家覺得董景珍畢竟只是個校尉,而其余人更只是旅帥隊頭這樣的低級軍官,難以號令服眾。
于是最后提出把羅川縣令蕭銑推出來擁為首領,畢竟蕭銑是梁朝皇帝后代。
其后蕭銑于是募集人馬,準備響應,恰逢潁川賊沈柳生進犯,蕭銑兵敗,干脆勸說他跟他起兵反隋,還說有許多將校愿擁立他恢復梁朝,于是沈柳生歸附蕭銑。
蕭銑也任命他為車騎大將軍,沈柳生于是為他招募同黨舊伙,數天內,遠近賊匪亂兵爭相歸附,眾達數萬,然后隨蕭銑去巴陵郡。
董景珍派人來迎,結果先看到了沈柳生率領的前鋒大部。
沈柳生跟部下商議,覺得自己最先歸附蕭銑,功當第一,而此時巴陵郡中兵眾而將多,實力還在他之上,到時入城后,誰肯位居他之下?他便與部下商定,不如殺掉董景珍派來迎接他的部將,扣押其兵馬,然后挾蕭銑奪進取巴陵,如此一來,誰也別想坐到他頭上去。
隨后,沈柳生也是這樣做的,他與蕭銑兵馬入城,董景珍等人自是大為不滿,十分憤怒,請求蕭銑殺掉沈柳生。
本來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其實對蕭銑是很有利的,畢竟董景珍等人又不是他的部下什么,只是起兵要借他的名頭才迎他來。若是手里無兵無將,那入城后便就成了董景珍等人的傀儡了。
而現在有沈柳生這個被他親自招降的賊首,帶領著幾萬人馬隨他過來,這正好兩邊平衡,不管怎么說,沈柳生也能算是他的嫡系,兩邊平衡,他這個主公的地位就穩了。
偏偏蕭銑犯了一個大錯,他被董景珍等一干巴陵軍將一請求,于是真就下令斬殺沈柳生。
沈柳生一殺,其部將幾萬人馬,一夕之間散盡。
于是蕭銑從此就徹底的成了孤家寡人,兵馬大權盡在董景珍等人手上。
于是此后他雖被眾人擁立為帝,設立百官,恢復梁制,可隨后又被迫封董景珍為晉王,雷世猛為秦王,鄭文秀為楚王,張繡為齊王、楊道生為宋生、許玄徹為燕王、萬瓚為魯王。
一口氣封了八個異姓王,全都是董景珍張繡他們一伙的,沒一個蕭銑的嫡系心腹,此后諸將各統兵攻城略地,諸王各立山頭,據守一地。
蕭銑雖移都江陵,可實際上連一支真正屬于他的兵馬都沒有。
發展到如今,八王手握四十萬兵馬,各擁數郡地盤,早就把自己地盤經營的跟個人封國一樣。
而且這八王雖說此前也是府兵軍校,可如今個個囂張跋扈,擅兵橫暴,對江陵的梁帝那是毫不放在眼中。
甚至大司馬董景珍的弟弟為武衛將軍,卻因橫行不法被蕭銑斥責后,心一橫,干脆想要殺了蕭銑,事泄,他反被蕭銑下旨召入宮中然后以身邊近侍太監等殺死。
殺了董景珍的兄弟后,蕭銑擔心局勢會越發難以控制,所以便干脆聽取了身邊一位文臣的建議,以休兵農耕為由,命令諸王解散兵馬,諸王各只許留一萬人馬,其余兵馬盡皆裁撤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