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日,當屈原提出他的建議后,蒙仲、公仲侈二人與其一拍即合,三人立刻就締結了盟約。
鑒于公仲侈目前在韓國只是白身,而屈原在楚國更是慘遭流放的戴罪之身,二人皆推薦蒙薦擔任“三人合縱”的縱長。
而對此蒙仲也不過于謙讓,當仁不讓接受了這個縱長的虛名,并在與屈原、公仲侈二人商議之后,給這所謂的“三人合縱”起了個名字,叫做“方城議會”。
考慮到方城議會現如今就只有蒙仲、蒙仲、公仲侈三人,因此三人制定的規矩亦相對寬松許多,總結下來即一句話:彼此不做有害于對方國家的事。
拿蒙仲舉例,即他不能做危害于韓國與楚國的事,倘若日后魏王命他攻打韓國或楚國,則他必須事先通知公仲侈或屈原,雙方合力想辦法盡量化解這場戰爭。
當然,這里所說的“盡量想辦法”,必然是屈原想辦法使楚國減少損失,比如割讓土地向魏國求和,而蒙仲所要做的,便是配合屈原,想辦法說服魏王“見好就收”。
畢竟彼此都是成年人,倘若以為這所謂的口頭盟約就能讓蒙仲不顧一切阻止魏國攻擊韓國或楚國,那實在是太不現實了。
而除了彼此合力維持諸國間的和平以外,方城議會內的成員還要履行盡力幫助彼此達成目的的義務。
比如,蒙仲想要成為河東守,甚至是魏國的大司馬,公仲侈與屈原就要想辦法幫助他達到目的;而公仲侈現階段的目標是希望從楚國迎回作為質子的公子蟣虱,蒙仲與屈原二人亦要想盡辦法使公仲侈達到目的。
成員間彼此互助互利,互通消息,這正是“方城議會”的本質,亦是最大的規章。
雖說日后隨著方城議會繼續招募成員,在影響力逐漸增大的同時,未必不會出現成員間彼此產生矛盾的弊端,但就目前來看,這個盟約的形成,是大大有利于蒙仲的。
可別小看公仲侈與屈原。
公仲侈雖然目前是白身,但他好歹是當過韓相的大才,且韓國現如今的國相公仲珉就是他的兄長,只要公仲侈在出使魏國時,在魏王面前稱贊蒙仲幾句,這比田黯、段干寅在魏王面前稱贊蒙仲還要管用。
屈原亦是如此,雖說他被貶流放,但他在楚國的人脈可不小,在昭氏、景氏兩族中都有相識的好友,這也正是楚國令尹子蘭忌憚他、想方設法要把屈原流放至千里之外的江南的原因。
總之只要運用得當,蒙仲日后未必不能借韓、楚兩國的聲勢來對抗薛公田文,即是不能將田文驅趕出魏國,也至少能加強魏王對他的重視。
在經過簡單的商議后,初具雛形的三人合縱終于結成,蒙仲、公仲侈、屈原三人都很高興,又忍不住喝了些酒水助興。
既然三人彼此結了盟,屈原對于公仲侈的托付自然更加上心,次日他就寫了一封信,托幾名本該押送他前往江南的楚卒返回楚郢,交給他的妻兄昭雎,委托昭雎照看韓公子蟣虱,倘若日后有機會的話,便勸說楚王熊橫將公子蟣虱釋放,使公子蟣虱能搬至葉邑居住。
對此,公仲侈萬分感謝,旋即又請求蒙仲,懇請蒙仲日后待時機成熟,允許韓公子蟣虱在葉邑居住。
似這種順水人情,蒙仲自然不會拒絕,當即爽快地答應下來。
至于何時算做“時機成熟”,蒙仲沒有追問,但他心底多少也猜得出來:大概就是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候。
在他看來,公仲侈肯定打算到時候借這件事達到他的目的,即使公子蟣虱脫離楚國的掌控。
不過考慮到公仲侈并未開口向他懇求,蒙仲暫時也不打算去干涉,他仍在權衡著利弊,希望能從這場注定爆發的「秦楚戰爭」,獲取一些利益。
比如說楚國的人口。
一旦秦軍攻入楚國,楚國的百姓勢必驚恐潰逃,到時候若他蒙仲橫插一腳,或許就能一下子得到幾萬甚至十幾萬人口絲毫沒有付出,便得到幾萬、十幾萬人口,還有這更便宜的好事么?
唯一值得顧慮的,即屈原對此的看法。
不過據蒙仲對屈原的暗示,屈原并不抵觸這件事。
也是,屈原畢竟是一個明事理的人:倘若如今的楚國依舊富饒強盛,他自然會百般抵制蒙仲這種拐帶他楚民的惡劣行徑,但問題是,如今他楚國的民眾被苛重的賦稅壓得喘不過氣來,再加上又遭到秦國的進攻,即便蒙仲不想辦法將那些楚民誘拐至葉邑,那些他楚國的流民恐怕也會因為饑寒交迫而暴斃在荒野,在這種情況下,他屈原有什么立場去阻止蒙仲行善,讓更多的楚人能在葉邑得以活命?
他要恨,也會恨楚王熊橫,恨令尹子蘭那幫只顧私利、不知國家的貴族,又豈會怪到蒙仲頭上來?
在得知了屈原對此的態度后,蒙仲心中更加篤定,立刻便與蒙遂商議起了此事。
不得不說,聽了蒙仲的話,蒙遂大吃一驚。
畢竟在他看來,蒙仲想在秦軍進攻楚國城池時,趁機吸納那些逃亡的楚民,這豈非就是火中取栗么?秦軍會眼睜睜看著他魏軍將楚民帶走?
且不說秦軍的士卒賣力攻打楚國城池,還指望著從城內的楚民身上搶掠一番,就說負責率領秦軍的秦將,他們又豈會允許自己只攻下一座空城?
三歲小兒都知道這個道理:一座空城有個屁用?!
想到這里,他搖頭說道:“恐怕秦軍未必會讓我方得逞。……若秦軍態度強硬,或許會引起秦魏交惡,如此,阿仲你恐怕難向魏王交代。”
聽聞此言,蒙仲立刻就說道:“是故,我會事先亮明旗號,不欲與秦軍為敵,只為庇護無辜的楚民,但倘若秦軍主動進犯我方,那就是秦軍的不是,我可以號召天下士子聲討秦軍!”
不得不說,蒙仲說起“聲討”確實很有底氣,畢竟他在儒家這邊相當有人脈,鄒國的儒家圣人孟子是他的老師,而魏國西河儒門,亦與他關系極好,只要他一聲令下,天下儒士勢必會群起而聲討秦國。
當然,似儒士的聲討,其實也沒多大卵用,畢竟那些儒士,可并非個個都是田章,最多就是寫幾篇聲討秦國的檄文,讓名聲本來就不怎么好的秦國變得更招人嫌罷了。
但往大了說,這些聲討未必不能促成新一輪的「合縱伐秦」,至少齊國會樂意參與到針對秦國的事宜當中,倘若秦國過于我行我素,齊國說不定就會拿這件事作為把柄,號召天下諸國共同討伐秦國。
因此,蒙仲覺得秦國多少也會有所顧忌。
聽了蒙仲的話,蒙遂附和地點了點頭,但旋即便提出了他的疑慮:“阿仲,你所說的確實可行,但我認為,首先應當確保我方城不會遭到秦軍的報復。……秦軍剛剛打下一座城池,你便帶著人馬去接收那些逃逸的楚民,仿佛秦軍為我方做了嫁衣,換你是秦軍的將領,你想必心中也會火大。因此我認為,你若想要從秦軍手中搶人,首先得擁有使秦軍忌憚的武力。而我方城,目前就只有千余騎兵,五千余尚可一戰的士卒,這點兵力,是遠遠不夠的。”
聽聞此言,蒙仲微微點了點頭。
旋即,他忽然眼睛一亮,說道:“對了,鄭奭、蔡午二人,他們不就駐軍在「許地(許昌)」、「郾城」一帶么?我可以寫一封信給他二人,約二人與我方城一同組織一場演習,對了,還可以叫上宛城的韓驍,如此一來,咱們這邊就能湊起三四萬軍隊了,這足以讓秦軍有所顧忌。”
“這個……”蒙遂皺著眉頭沉思著。
他并不懷疑鄭奭、蔡午二人是否會賣蒙仲這個面子,畢竟在伊闕之戰后,這兩位軍司馬就對蒙仲頗為信服,問題在于大梁那邊大梁那邊是否會允許這件事呢?
在蒙遂提出心中的顧慮后,蒙仲笑著說道:“只是一場方城、許地、郾城三地的聯合演習,目的在于提高三軍魏卒的作戰能力,練兵,本就是軍司馬的分內事,何須請示大梁?”
聽了這話,蒙遂頗有些驚愕地看向蒙仲。
但不可否認,蒙仲確實說得沒錯,只要到時候秦魏兩國的軍隊沒有打起來,那么蒙仲就算召集了三四萬軍隊在宛地一帶活動,那也只是魏韓兩國的聯合軍事演習,縱使是田文也沒辦法拿這件事針對蒙仲。
對許地、郾城兩地的守將鄭奭、蔡午兩位軍司馬亦是如此,只要他們能確保許地、郾城依舊如平日里那般風平浪靜,就算他們把麾下軍隊帶到方城這邊為蒙仲助威,也確實可以用“練兵”搪塞過去。
無論是《周禮》還是《魏律》,都沒有硬性規定軍司馬就必須在駐守城邑的附近操練麾下的士卒。
只要別太夸張,比如說將河東的公孫豎、魏青、竇興等人請到相隔近千里外的方城來“練兵”,就不會有人多說什么。
而許地、郾城兩地距離方城,不過三百里左右而已,縱使不下令急行軍,五日之內也可以抵達,談不上什么遙遠。
想到這里,蒙仲立刻寫了兩封信,派人分別送往許地與郾城,交給兩地的駐軍司馬,即鄭奭與蔡午二人。
僅過兩日,鄭奭與蔡午便收到了蒙仲的書信,后者在信中邀請他們到方城、葉邑喝酒。
軍司馬級別的將領,本來私底下就有來往,比如唐直與焦革,一個駐軍在鄴城,一個駐軍在防陵,但還是隔三差五就聚到一起喝酒,鄭奭、蔡午二人亦是。
甚至于,以往與鄭奭、蔡午交好的,還有幾位駐軍河南的軍司馬,只可惜那幾人在伊闕之戰中戰死了,雖然大梁近期又委派了新的將領出任,但終歸還未與鄭奭、蔡午二人走到一起。
在收到蒙仲的書信后,鄭奭便前往郾城與蔡午聚了聚,見彼此都收到了蒙仲的書信,心中更是歡喜,當即將軍中事物托付于心腹,帶著幾名近衛便直奔方城。
不得不說,倘若是其他人邀請,鄭奭、蔡午二人多半還要權衡一番,再看看是否與對方合得來,但在蒙仲面前,他倆可不敢、也不會擺什么架子。
畢竟他們都明白,區區一個「方城令」根本不足以體現蒙仲的才能,后者完全有能力出任河東守這樣職務說不定蒙仲就是下一個龐涓!
是的,河東魏軍有公孫喜,河內魏軍有翟章,而河南(潁南)的魏軍,他們亦有他們的驕傲,即曾經橫掃周邊諸國的魏國名將,龐涓!
為此,鄭奭與蔡午曾私下歡喜談論,河東錯失蒙仲,以至于魏王將蒙仲封到方城,這莫非就是他潁南一系魏軍崛起的預兆?
至少在鄭奭、蔡午看來,蒙仲完全有能力匹敵龐涓!
由于鄭奭、蔡午二人途中著急趕路,僅過了兩日,他們便雙雙抵達了葉邑,然后沿著大道來到了方城。
他二人來得這么快,完全出乎蒙仲的意料,畢竟他在信中邀請鄭奭、蔡午前來做客,只說在這兩位軍司馬方便的時候,又不會規定什么日期,沒想到那兩封信送出才過了五日,這兩位軍司馬就趕到了方城,這讓蒙仲頗為受用。
見鄭奭、蔡午二人身上滿是風雪,蒙仲連忙告罪道:“勞煩兩位辛苦趕來方城,在下實在過意不去……”
聽聞此言,鄭奭笑著說道:“蒙師帥這是說得什么話?蒙師帥相邀,別說我二人就在許地、郾城,就算在河東、在河內,亦要飛奔趕來赴會……”
話音未落,蔡午就在旁笑著糾正道:“什么蒙師帥,如今應該稱作方城令才對!”
“對對對。”鄭奭如夢初醒。
對此,蒙仲微微一笑。
平心而論,鄭奭是當真叫錯了蒙仲的官職么?
怎么可能!
在這個注重名爵、注重名分的年代,怎么可能會叫錯對方的官職?更別說對方還是你有意想要巴結拉攏的。
說到底,鄭奭之所以稱呼蒙仲為“蒙師帥”,不過就是為了延續雙方曾經在伊闕之戰時的袍澤之情罷了,倘若蒙仲亦認可了這份袍澤之情,那么日后待蒙仲升遷河東守甚至是大司馬時,他說不定就會將鄭奭、蔡午二人調到自己麾下直屬,視為心腹這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默契。
蒙仲雖然年輕,但也不至于不知曉人情世故,見鄭奭、蔡午二人有意向他示好,他心中當然高興,當即盛情將二人請到縣府內,命士卒備上豐盛的酒菜,又叫來蒙遂作陪,款待二人。
四人一邊喝酒一邊閑聊,一開始閑聊的話題,自然是讓魏軍揚眉吐氣的伊闕一戰,畢竟魏國險些就在那場仗中損失十八萬軍隊,沒想到最終居然能扭轉勝敗,擊敗秦軍。
不得不說,鄭奭、蔡午二人亦是沾了蒙仲的光,搖身一變就成為了魏國的英雄。
待酒過三巡,鄭奭便問起了蒙仲此番請他們前來方城的原因畢竟彼此都是成人,鄭奭也不信蒙仲無緣無故就請他二人前來。
見鄭奭主動問起,蒙仲亦不隱瞞,如實說道:“前幾日,韓國的暴鳶來到了宛城,期間曾赴方城與我一見,據他所言,秦國正準備進攻楚國……”
鄭奭、蔡午聞言一愣,在面面相覷之余,蔡午小心翼翼地問道:“方城令,你莫非是想介入秦楚兩國的戰事?這……恐怕不妥。”
蒙仲當然明白蔡午的顧慮,笑著說道:“未得王令,在下豈敢擅自與秦軍交惡,惡化魏秦兩國的邦交?我只是想趁機從楚國拐些楚民到我葉邑而已。……兩位也知道,我受封方城令,雖魏王允許我籌建五萬編制的軍隊,但僅方城、葉邑、舞陽三地的邑民,卻不足以選拔出五萬名士卒,因此,我有意吸納楚人為我魏國所用……”
在旁,蒙遂亦補充道:“唯恐介時秦軍見我方城兵少,趁機進攻我軍,因此今日相邀兩位軍司馬,尋求兩位的幫助。”
“原來如此。”
鄭奭、蔡午二人恍然大悟,在對視一眼后,鄭奭抱拳說道:“既是方城令所托,我二人自當給予援手,只是大梁那邊……”
蒙仲笑著說道:“就當是方城、許地、郾城三地在宛城聯手練兵,練兵本就是我等軍司馬的分內事,大梁又豈會責怪?”
“聯手練兵?”
鄭奭、蔡午恍然大悟,暗自稱贊蒙仲考慮問題周到。
既然最大的顧慮解除了,鄭奭、蔡午二人自然樂意賣人情給蒙仲,當即一口答應,表示待明年開春之后,會各自率至少七八千士卒趕奔方城,協助蒙仲。
蒙仲心中大喜,亦不忘鄭重其事地許下承諾:“兩位的心意,在下感激不盡,日后定有厚報!”
這一席話,聽得鄭奭、蔡午二人也是心中歡喜。
畢竟說實話,若不是為了蒙仲這個人情,他二人又豈會答應下這件事?他們駐守的城邑就不缺什么人口,根本不需要拐什么楚民。
當晚,鄭奭、蔡午二人在方城暫住,直到次日天明,這才告辭蒙仲、蒙遂二人,啟程趕回許地與郾城。
而此時,蒙仲騎馬直奔宛城,拜見宛城守將韓驍。
為了不出現什么變故,他還帶上了公仲侈,以便于當韓驍拒絕他時,公仲侈可以出面勸說韓驍。
可沒想到,公仲侈在得知事情經過后卻笑著說道:“韓驍本就主張「聯魏抗秦」,且韓驍此人亦明辨是非,通曉道理,他豈會不知待秦國攻打楚國后,下一個遭殃的即韓魏兩國?”
見此蒙仲笑著說道:“但我未得魏王的王令,不敢擅自與秦軍交惡,因此此番只是與韓驍軍將一同聯手練兵,目的在于使秦軍心生忌憚,并非要與秦軍開戰……因此,韓驍軍將未必會配合在下的任性。”
“原來如此。”公仲侈點點頭,旋即信誓旦旦地說道:“在下在韓驍面前還說得上話,自會幫方城令勸說。”
“多謝。”
果不其然,起初見蒙仲暗中聯絡許地、郾城的兩位軍司馬,仿佛要拿秦軍開刀,宛城守將韓驍還顯得有些興致勃勃不得不說,伊闕之戰的勝利,成功地激勵了魏韓兩國將領對抗秦國的信心。
然而,待等韓驍弄清楚蒙仲的本意是打算在秦軍的手中搶一些楚民,這位韓將難免就顯得興致缺缺。
好在最終公仲侈出面說服了韓驍,使后者終于肯答應配合蒙仲那簡直堪稱“火中取栗”的意圖。
在返回方城的途中,蒙仲對公仲侈說道:“此番多虧了公仲先生。”
公仲侈笑著擺擺手說道:“我等之間,互利互惠,就莫要再說什么感謝……蟣虱公子的事,在下還得仰仗方城令的協助呢。”
蒙仲當然知道公仲侈指的是什么,當即點了點頭。
轉眼便到了十二月,天氣愈加寒冷,宛城、方城一帶皆被積雪所籠蓋,唯獨葉邑那邊,卻還有一幫熱情仿佛可以融化積雪的邑民,仍偷偷摸摸扛著鋤頭出城,冒著寒霜在荒地開墾,就只為多開恩幾畝田地。
對于貪心到這種程度的家伙,葉邑也無可奈何,畢竟他們已經派人規勸過,奈何這幫人被利益所驅,不肯聽從勸告。
既然不肯聽從,葉邑這邊姑且也任由他們去了。
這也難怪,畢竟蒙仲、向繚等人乃是道家弟子,而道家治國的宗旨思想就是“順其自然”,說白了即“順從民意”,“官府不做多余的事(暗指約束邑民)”,只要葉邑的邑民不做得太出格,蒙仲、向繚等人也懶得去管他們,任由他們去。
轉年便到了新年的正月,蒙仲終于年滿二十,可以行冠禮,按照貴族的禮儀,只有行過冠禮的男子,才會被視為一名真正的成年男子。
不過,此時的蒙仲可顧不上什么冠禮,因為他已經收到了宛城守將韓驍那邊派人送來的消息,得知秦國的軍隊早已聚集于武關關外,顯然就等著開春后起兵攻打楚國。
至于這路秦軍的統帥,相信蒙仲絕不會陌生,正是半年前在伊闕一帶與他對峙的秦將,白起。
“居然是他?呵!”
嘀咕一句,蒙仲感覺有些不可思議,因為他也沒想到,他這么快就再次遇到了白起。
而就在蒙仲暗自嘀咕的時候,因在伊闕擊殺魏國名將公孫喜而升任「左更」的白起,卻在武關關外的秦營中,狠狠打了個噴嚏。
不知是誰在惦記我?
白起暗自嘀咕一句。
不知為何,他心中隱隱有種不太好的預感。
就仿佛冥冥中有聲音在告訴他,他此番率軍進攻楚國,并不會一帆風順。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