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第三十四章 悄然之間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 重返1977 | 鑲黃旗   作者:鑲黃旗  書名:重返1977  更新時間:2019-02-03
 
二月末的最后一天,洪衍武盤了一下總帳,居然成績斐然。

別看才剛起步,先后占據的八家影院所創造的財富就已達八千余元。刨去前期交際費、維持費八百余元,得利七千三百元。

這筆錢再刨去“小奶酪”個人拿下三家影院“票源”的獎金三百元,手下們介紹關系和獎金一千二百元,以及三十多人的基本“工資”一千三百元。實際得利四千伍佰元。

不過這四千多,洪衍武也沒全塞進自己的腰包。他堅持著一個道理。生意的利益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各方各面的平衡。

因此他隨后又按照拿出百分之四十,給八個“管面兒的”和“小奶酪”每人發了二百塊分紅,剩下的錢還讓“小媳婦兒”給小雷子送去了五百塊,算是“繳地租”。最后的兩千二百塊才是他和陳力泉的真正所得。

總之,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得到了豐厚的收獲。就連團伙最底層的兄弟們,半個月的收入也超過了五十塊。

而拿到了分紅的內部“領導階層”,甚至都可以估計出來,洪衍武和陳力泉拿的錢,比例遠比他們當“把子”應得的份額少得多。

于是,大家伙兒都領略到了洪衍武的慷慨大度和為人的義氣。交口稱贊,滿心敬仰下,自然更加努力地創造收入。

特別是那幾個頭目,甚至建議干脆把手伸到區外面去,把西城和東城的影院一股腦兒占下來的好。

不過對此,洪衍武拒絕了。他的理由是還不到時候,目前先以站穩腳跟為主。

但他也說可以先準備著,并給大家放了招募人手的權利。

而在待遇上,他的意思是新來的人不能和“老人兒”等同,“管線兒”的只給三十。“管眼的”可以給五十。

這種新舊有別的政策,自然是符合底下人心理的,獲得擁護不在話下。但更重要的,是這還意味著更多的“升遷”機會和更多的“分紅”,就在不遠處。

所以從上至下,每個人都歡喜不盡地憧憬著更美好的未來,其凝聚力完全超過京城江湖的任何一個團伙,任何一個集體,任何一個單位。

完全可以說,在洪衍武的領導下,這伙兒“票販子”的心氣兒,已經遙遙領先于這個時代的其他人,提前進入“改革開放”的好時代了。

在這半個月里,還有兩件事不能不提。通過這兩件事,足以說明洪衍武帶來的影響,已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擴散,開始改變周圍越來越多人的生活。

第一件事,有關邊建功和蘇錦的前程。

這倆小子的探親假結束了,將要再次回到茫茫草原,去放馬去牧羊,與“虱子”、“跳蚤”同眠。

而洪衍武由于一直在忙,根本沒顧得上給他們買什么東西,更沒空去送他們。但臨別前,他和陳力泉還是請倆人在外面吃了頓飯,特意深談了一次。

席間基本沒聊別的,就是專門分析全國形勢了,勸他們找著機會盡早“辦返城”。

不過由于此時云南知青尚未行動,那件重大的歷史事件還沒發生,國家上層還沒有明確的政策傾向,邊建功和蘇錦聽了雖感動心,卻顯得既猶豫又無處著手。

洪衍武自然不好說得太明白,以免弄得自己跟算命先生似的。因此最后,他只能是給他們每人提供了兩瓶茅臺和五十元的經濟資助,讓他們帶回去疏通關系用。

邊建功和蘇錦誰都沒想到洪衍武和陳力泉會有這么一出,感動是必然的。但也因為錢物價值太高十分惶然,誰都不敢真收下。

對此,洪衍武又是費了不少口舌。最后撂下一句話,說“你們要過意不去,就等辦回來再說。反正咱們以后日子還長遠著呢。先把眼前問題解決了比什么都強。”這樣才算做通倆人的工作。

這還不算,之后,洪衍武又特別囑咐了幾句。

一是讓他們別把此事告訴家里,免得因此多生是非。他們家里再把東西送回來。二也提醒他們,牧民普遍嗜酒如命,當地又缺少糧食。走之前不妨多買些二鍋頭和掛面。總之一定要想盡辦法,盡早回到京城。否則工作就會不好安排。

至此,邊建功和蘇錦都被說得心里亮堂堂的,也多少都有了些盤算。倆人無以為報,便借花獻佛,連敬了洪衍武和陳力泉好幾杯酒,借此表達心中的感激。

當然,這時誰都沒有意識到,其實從這一刻起,邊建功和蘇錦兩個人的命運已經注定將要發生重大的變化。

邊建功將不會主動留在內蒙結婚了,更不會年紀未滿五十,就因嗜酒如命患上的肝病去世。

而蘇錦也不會在五年之后才回到京城,最后只能靠父親的關系,在北方昆曲劇團當個拉幕打雜的臨時工,白白蹉跎掉大好年華了……

至于第二件事兒,是洪衍武通過自身的行動,促使東院全體四戶改變了觀念,都用上了液化石油氣。由此大大提高了觀音院東院四家人的生活質量。

1978年,正值京城液化石油氣發展的加速時段,全市用戶覆蓋率在這一年年底會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相較傳統的煤爐子,使用液化氣罐來做飯的好處是顯而易見。

既沒有煤灰四溢、煙霧彌漫的骯臟,也不會在炒菜時為火力不旺發愁,更不用人們一下班,就因為著急生火做飯趕時間往家跑。

而且最關鍵的是價格還便宜。當時一罐十五公斤鋼瓶的氣,由于國家實行補貼,購買價格只有兩塊七毛錢,基本夠一戶人家一月使用。

相反,燒蜂窩煤的用戶,四口之家每月燃料費卻要三塊左右,如果要燒煤球,那就耗費更高,至少得四塊。

洪衍武在春節期間就惦記著要讓家里用上液化石油氣,于是一過了春節就去勸說母親,別再每天靠折騰小煤爐子做一日三餐了。既費力又費錢。

對此王蘊琳一開始的時候并不同意,她怕換了新家什使不慣,可架不住洪衍武理由充足又三番四次地勸說。老太太也是明白人,知道兒子是為了家里好,最終還是點頭了。

就這樣,得了母親的話,洪衍武便和陳力泉抽空就去了南橫街煤廠,為陳家和洪家申請了燃氣證。

此時趙豐年正是主管液化石油氣這一塊的副廠長,所以老仇人胡二奎即使再想使壞也沒法刁難。手續不但辦理的相當順利,而且人家就連煙酒都不肯收。

可洪衍武和脾氣也是這樣,別人對他越好,他就對別人越好。他好說歹說非把趙豐年拉著出去喝了酒。

最后席間又勸說了半天,說過前幾天鄰居們恐怕還得辦證,少不了麻煩。總算是硬逼著趙豐年把禮物給收了。

還真別說,洪衍武確有前瞻性。等他把氣灶在小廚房安置好之后,整個東院兒的鄰居們都感到新鮮,紛紛來看是怎樣用氣兒把飯做熟的。

自然,現代化的設備絕不會讓洪衍武丟人。藍旺旺的火苗一燒起來,不但下灶的王蘊琳大感滿意,直說方便好用。鄰居們也都開了眼,心眼兒都開始活動。

不過大家除了價錢上存有疑惑以外,最大的顧慮還是安全性。照老丁的話說,怎么看鋼瓶怎么像個炸彈,擱在家里實在不踏實。

可洪衍武一聽這話卻笑了,他說罐裝的液化石油氣本身就是國家考慮平房用氣才發展的。而且沒有比在臨時性的小廚房里,使用它再安全的了。

這一點陳力泉也能作證,他說北城那邊十年前就開始用這個了,沒聽說誰家爆炸過。這樣一來,就把大家的安全顧慮基本消除了。

價格上的事兒更好說,陳力泉是煤廠干過的人,他最熟悉煤火費,對比著解釋了一番,很容易就能把帳算清楚。

而且最后,洪衍武還補充了兩條自己對今后的預測與判斷。

他說的第一條,是現在液化氣站對鋼瓶和灶具實行的是租賃政策。

原本二十三塊五的設備費,液化站不收取,先由用戶拿回家無償使用,每月只繳兩毛的租賃費,待累計繳夠灶具售價,灶具便歸用戶所有。

這一條對老百姓來說可太合適了,但這只是暫行的辦法,意味隨時可能取消。

而他說的第二條,是液化燃氣站這一年來,一改舊日冷清少人的狀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這東西的好處,成為新用戶。

可什么東西都是有數的,要錯過了現在,等到人人要都想辦的時候,肯定就難了。備不住還得請客送禮。

不用說,這個年頭的人過日子可都是精打細算,人們又早習慣了限價限購政策。這最后這兩條的份量到底有多么重,誰心里都有自己的掂量。

因此,大家終于下定了決心。沒幾天,洪衍武和陳力泉就幫著三戶人家,都領了燃氣證,裝好了全套的灶具。

而一旦用上,每家人也真的離不開了,甚至還各自跟認識的人大肆宣揚液化石油氣好用,都慶幸聽了洪衍武和陳力泉的勸告。

可事情到這兒還沒結束,有個情況說起來挺有意思。誰都沒想到,老丁家很快就在安全上出了事兒。

那一天,老丁媳婦不在家,而他這個平時不下廚房的主兒,因為著急喝茶就自己去了小廚房燒水。

他首先打開燃氣,然后才把火柴湊到灶眼去劃,而且老半天才引燃火柴。所以當火柴剛一引燃時,“砰”的一聲響,就把老丁嚇了一跳,臉上也火辣辣地疼。

他立刻關掉燃氣灶,就去胡擼臉,頓時發現臉上直掉渣兒。再回屋一照鏡子可好,眉毛胡子都燎沒了。

等到老丁媳婦回到家中,看見他這副樣子當場大驚失色,然后一弄清怎么回事,老太太就鬧著要把液化石油氣換回煤爐子

可這會兒老丁自己卻不干了,直說,“不行啊!煤爐子臟不說,做飯又慢,整天還煙熏火燎的。要說還是液化石油氣好。所以這事你就別管了,全怪我自己不會用,以后我多學著點就是了……”

結果這一席話,竟把老伴兒給逗樂了。

盡管都是細微之處,盡管都是潛移默化,可觀音院東院各家人的日子,確實因了洪衍武的存在,在悄然之間一點點發生著新的變化……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