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官  7.天漢平蔡湖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大唐官 | 幸運的蘇拉   作者:幸運的蘇拉  書名:大唐官  更新時間:2024-06-08
 
雨中,高岳望著漢水盡頭處的蓋籠山,也對劉德室的問題陷于沉思。

良久,他對劉德室說:“芳齋,此事馬上回府去再細細商議。”

到了入夜后,黑漆漆的空中,雨還在不斷落下,軍府官舍當中,高岳、劉德室正擎著燭火,在一堆圖紙、卷宗前研究馬上船場和湖堰的建筑問題,及整個興元府的營田。

玉簫、阿霓,乃至芝蕙、阿措都已睡了。

現在對大渚河的船場而言,它的規制早就爛熟在高岳的心中。

高岳指著興元府城圖,對劉德室娓娓道來:

“軍府城垣往南瀕靠漢水,馬上我準備將臨水的城墻往后移一里半,隨后再沿城西南擴建個子城,使其臨大渚河的船場、湖堰,接著在子城頭筑大望樓。”

接著高岳對劉德室解釋說,先前巡府城時,察覺臨漢水的城墻多有塌毀后修補的痕跡,知道每到漢水漲溢時,都會浸潤沖壞興元府也即是原本南鄭城的南墻。

所以高岳計劃把南城墻后移,以免河川的沖擊,另外也可有更多空間,沿著漢水多形成幾座碼頭,增加貨運量。

至于西南的子城,一來是看護船場和人工湖堰的農田,二來也是為了鞏固城防所需。

子城望樓的名字高岳想好了,“天漢樓”。

天漢,乃是漢中的源頭名稱,也是蕭何曾對漢高祖劉邦所言的名字,更是大漢王朝的前身。

而天漢樓所俯瞰的湖堰,高岳也想好了名字,“平蔡湖”。

沒錯,他就是要以興元府為依托,經略完善后,和韋皋、賈耽,及朝廷中原的方鎮聯手,殲滅踏平淮西鎮。

然后談到了整個興元府的營田,劉德室便指著圖紙言道:

整個興元府和洋州,農耕條件比涇原強太多。興元本身的廉水,有數處堰,府西的勉縣,有黃沙屯,是昔日諸葛武侯北伐營田處;而府東的城固則有湑水河,不但可以用來灌溉,還可用來水運木材前去鍛冶。而洋州也同樣有溢水和儻水,是個不大不小的糧食出產地。

“那這樣的話,興元府供五萬軍都不成問題,可戶口怎么如此少,賦稅如此差?”高岳皺眉起來。

劉德室就拍拍卷宗文簿解釋說,興元在秦漢時代都是富饒代名詞,其幾乎和蜀地平起平坐,皆為天府。可到了我唐后,反倒滯后起來,先前賈公為節度使坐鎮梁州時,因忙著和梁崇義、李希烈周旋,也顧不上民生。

再加上各堰年久失修,水渠壅塞,百姓沒能力組織,官府又無暇顧及,自然戶口不殷,賦稅不盛。

高岳表示贊同,稱芳齋兄的吏練越來越熟練了,原州行在和興元府庶務都在依仗你啊!

還沒等劉德室謙虛時,高岳就瞬間下一個話題,芳齋方才所言的數縣水利,大多為民田、職田所密布占據,我白草軍的軍屯?

劉德室便微微嘆口氣,說我讀過興元府掌故,府北的褒城縣,本有漢蕭何所筑的山河堰,使得其直到赤崖關處都能屯田,諸葛武侯北伐時,大將趙云及監軍鄧芝,一戍赤崖關,一于赤崖下督營田,每次見面還要攀爬峰頂。

可現在因山河堰荒廢,使得那一片皆為“漬地”,百姓都不會去那里種莊稼。

漬地,也就是鹽堿地。

看來想要開展營田,也不能像昔日百里城那會兒,隨便開到處皆是的荒地,只能在山河堰到赤崖關這帶的漬地上打主意。

“這個問題,馬上我會專門寫信去咨詢明玄法師。”高岳心想,百里城還有個阿蘭陀寺為自己后援呢!

當務之急,還是船場。

有了航線和船,自然有一切。

當然,話題還是回到下午時劉德室所言的,勞役問題。

高岳明白,賦稅和勞役,是封建社會民眾肩上最沉重的兩大負擔,可兩者不同處在于,賦稅讓百姓困,而勞役則直接讓百姓亡。

試想下,你是個封建社會的農民,種田的同時承受賦稅,年景好政治清明時還能有節余,情況嚴重時大不了拋荒跑路,去當浮浪人,不到絕境也死不了人;可勞役則不同,每年都有固定時間,你要無償為官府或宮廷筑墻、修宮室、送軍糧、修堤堰,一旦條件惡劣些,那真的要大把大把死人的。

后來統治者也相出折衷辦法,起碼在唐朝時,無外乎兩種辦法:

將戶口按資產分等,富戶輸錢帛代役,貧戶出役得酬勞;

用軍隊來服勞役,這在唐朝中后期比較普遍,比如高岳修筑百里城,用的就是士兵,后來到了大宋朝,這種情況就更普遍。

可如今,白草軍肩負保護上津道及漢水的職責,而三州的州兵即團結子弟,又要保護各州的城池、巡院,雖然高岳通過各種手段,弄到不少工匠,可也需要大批的勞役即“功”,來讓天漢樓、平蔡湖,乃至其后水利整修的藍圖從無到有、一一實現。

不過對勞役的使用,高岳一定要慎之又慎,興元府畢竟是個年輕的“大唐直轄市”,他若是處理不當,就會有民怨沸騰的危險。

畢竟在這個生產力落后的時代,死人真的不要太容易,社會結構也不要太脆弱。

“將興元府的戶,分為九等,前六等出米、絹、錢代替勞役,后三等免兩稅錢,出勞役,勞役本身可得酬勞。”高岳如此說道,接著他想想,“然后大渚河旁側,立食棚和宿棚,保障民夫們的吃穿住宿。待到農忙時節結束,就立刻開始工程。”

當夜,研究了好長時間,最后高岳才就寢。

推開槅扇門時,云韶和竟兒早已睡熟好久......

結果次日,高岳剛剛坐衙,就有來自襄陽的驛信發至,高岳急忙拆開閱讀。

里面賈耽稱,上津道的情況有變!

什么!

再往下讀時,原來是韓滉的進奉船現在已過鄂州,到了襄陽城,可韓滉也是比較謹慎的,他要求隨船的僚佐在到襄陽城后,先發數艘輕船溯漢水而上,見上津道的“路況”如何。

結果得到的結果是,暫時倒沒有山棚或江賊的威脅,可上津到鄖鄉間有險灘阻隔,大規模的船隊通過,怕是會有相當部分傾覆(賈耽先前走時,所乘的船只不多,其麾下的隊伍大多走的是陸路),韓滉的押運官不敢冒險,要賈耽和高岳盡快加以解決,開辟陸路。

否則,韓滉也只能把船和糧食運到襄陽城為止。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