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魏書
果不其然,曹操在朝中遭受了諸多非議,一時之間,才因劉虞之事平息的紛爭再度出現,曹操看似穩如磐石,知道皇帝不會放棄他,但內心還是有些忐忑,更是想著借此機會壯大聲勢。翌日入宮,他特意邀了楊彪說話,兩人閑談了會在雒陽同朝為官時的往事,當然,楊彪士族大家,與曹操并沒有過多的交集,兩人虛情假意的客套一番后,曹操方才說道:“記得光和三年,操受公車征為議郎,而彼時楊公也復拜侍中,你我之間,也是因此而結識啊。”
“車騎將軍倒還記得如此清楚,不像是老夫,已近耳順之年,不重要的事都記不太清了。”楊彪笑瞇瞇的說道,他站在階前曬著太陽,暖洋洋的讓人愜意。
“可我見楊公精神還很矍鑠。”曹操笑了笑,又接著說道:“只是楊公老年得子,令郎遠在南海,音訊罕至,父子之間,豈有不掛懷的道理?聽聞他在南海擔任督郵,頗有政聲,尋訪儒士、教化黎庶。扶南、堂明等國遣使來時,刺史龐羲皆由其作陪,以示公族之儀。我想令郎在南海多年,熟知海外諸番,朝廷以后倘有開拓,這等人物,能任職朝廷是最好不過了。”
楊彪靜靜地聽著,聞弦歌而知雅意:“董公仁調任河南,車騎將軍是想征辟犬子做長史了?”
由于太尉、宗正等職位出現了空缺,朝中這數日人員調動頻繁,先是尚書左仆射裴茂拜為太尉,太仆劉表調任宗正,將作大匠周忠調任太仆,再是少府王絳、河南尹劉備受任尚書左、右仆射……
河南尹空缺之后,曹操當時立即試探性的向皇帝推薦了董昭,結果對方順利的被任命為河南尹,足以見皇帝對曹操還是一如既往的支持。董昭赴任河南,曹操便想用車騎將軍長史的位置留住楊修,這樣既能拉進他與楊氏的關系,又能幫楊彪將兒子從偏遠的交州‘救’回來。
“正有此意,他日朝廷用兵扶南,開辟疆土,還會有令郎的用武之地。”曹操無不暗示的說道:“國家有意析交州為二,以南海、合浦、蒼梧、郁林等郡為廣州,以交趾、九真、日南等郡為交州,扶南、堂明諸番也將置為交州郡縣。屆時將士遠方用命,朝廷居中調度,辟地千里,以為大功傳世,而你我之輩,正可親睹之啊。”
楊彪聞言,卻是不為所動,像是沒聽懂似得準備含糊帶過:“年輕人的事,就交給年輕人吧,我也老了,那還記掛得了那許多?德祖心氣傲,國家命其守南海,正是磋磨心志,天將降大任,舐犢之情再深,也不至于此。”
“既如此,倒也不用我這外人費心了。”曹操抿了抿嘴,在對方這碰了釘子后,不再多話。
“曹公到底灑脫。”楊彪淡淡一笑,卻不想到此為止,而是道:“聽聞將軍麾下原記室王粲調任秘書丞,昨日設宴相送,還大醉了一場?”
“王仲宣與我多年相交,彼此共事,情誼深厚,于文章辭賦一道,甚為投契。如今他重返秘書,我自然要宴送他,以全共事一場。”曹操神色不變,輕聲說道。
楊彪轉過身,欲往階上走去,他低聲說道:“那,新任記室陳矯,也可曾赴宴了?”
曹操目光一凝,見楊彪轉過去,忽然哈哈笑了起來,試圖掩蓋什么,他追了上去,伸手撫著楊彪略顯佝僂的背,爽快的說道:“那是自然,陳季弼在徐晃麾下任主簿多年,是有名的能吏,我能得此人,高興還來不及呢。”
“那就好,那就好。”楊彪也笑著說:“也不枉國家對將軍一片扶持之心。”
宣室殿。
皇帝身子朝后靠在憑幾上,兩手搭著扶手,穆順在其身后細心為他揉著額角,他目光沉沉的向上望著,仿佛有什么重壓使他的眉頭不得舒展。過了好半晌,他才道:“桓公府上如何?”
下首坐著的是太中大夫張承,河內張氏出身,父、祖兩代俱為三公,據說是留侯張良之后。張承早年曾以方正征拜議郎,后來兄弟三人謀誅董卓未果,避難揚州,漢室興復,他們這才歸朝任職。近日皇帝的老師桓典病故,張承作為太中大夫奉詔前去吊唁、賜物,這次正好是回宮向皇帝復命。
皇帝發問,張承剛想作答,可又忽的止住了,目光看著皇帝身前的桌案,視線不肯偏移半分,也不做聲。
侍中鐘繇在一旁提醒道:“桓公為陛下講授《尚書》,赤心輔弼,今歲才授以太尉之職,奈何天不假年!雖為憾事,陛下遣太中大夫致祭,恩恤有加,也算是敬重師道了。”
皇帝擺脫了穆順為他按揉額角的手,收起了放松的坐姿,在席榻上端坐好了。
張承舒了口氣,這才道:“府上治喪從簡,此乃桓公遺愿,臣持節致祭后,見門下多有故吏、舊友含悲而來,不下百計。”
“從今道上,再也不見‘驄馬御史’了!”皇帝淡淡提起對方不避權宦的事跡,忽又說道:“桓范此時到府上了沒有?”
“前日便到了,只惜桓公去得急,竟未能見上最后一面。”張承格外感慨的說道:“臣據聞,桓公歸葬故里,將有不少人沿途吊唁,是否按……”
皇帝擺擺手,身子往后微靠:“就按當年趙公的喪儀辦吧。”趙岐與桓典都是他的老師,雖然前者較皇帝感情更深,但如今先后故去,在禮節上仍要將兩人等同,處理完這些身后瑣事,他接著道:“勞大夫告訴桓范,讓他盡管守孝,這次就不用入宮了,以免徒增悲念,他還年輕……”
張承心里想說,當初趙岐亡故的時候,皇帝可是親手抄了《孟子》賜給趙岐隨葬,如今說是桓典的喪儀一如往例,但也不見皇帝有什么動作。張承到底不敢主動開口找皇帝討要,免得自尋沒趣,他想著皇帝這樣的態度多半是因為桓典生前多次反對皇帝的政策,為人剛正保守,不討人喜歡的緣故。河內張氏比不得龍亢桓氏,在大政面前,自己也不好過于出頭。
正好這時聽聞曹操、楊彪俱侍立階下,皇帝讓穆順宣進,張承也識趣告退了。見人落座,皇帝便順口提道:“近來朝中事務繁雜,公卿多有變動,尤其是桓公……近來朝廷種種新政,皆出自你我君臣數年籌謀,關乎百年之計,切不可因人廢事、人亡政息,還望諸位共勉。”
這話里的針對性太過明顯,曹操與楊彪不禁對視一眼,眾人皆稽首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