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洛陽經常受漢趙(匈奴貴族劉淵建立)的軍馬侵擾,民變四起,華軼仍有匡扶天下的志向,派人上貢到洛陽時,仍不失臣節。華軼更向使者說即使洛陽的道路斷絕,也不該改上貢送給名不正言不順的瑯邪王司馬睿,由此得罪了司馬睿。
為了以表對皇帝的忠心,華軼不肯接受司馬睿的命令,與司馬睿的關系更加惡化了。屬下大多都勸諫華軼退一步海闊天空,與司馬睿合作,而華軼堅持己見,沒有采納部下的意見。
司馬睿見華軼不接受自己任命,于是派揚烈將軍周訪率兵駐屯彭澤,以防備華軼的擴張。周訪欣賞華軼憂心天下的熱誠,不愿挑起華軼與司馬睿的嫌隙,改屯尋陽。
永嘉五年(311年),永嘉之亂發生,匈奴貴族劉淵帶兵攻陷了洛陽,擄走了晉懷帝北歸。司空荀藩推舉司馬睿為盟主,于是司馬睿承制改易長吏,但華軼不服從。
司馬睿找到了出兵的借口,派左將軍王敦率領甘卓、周訪、宋典、趙誘等人討伐華軼。華軼派別駕陳雄駐屯彭澤抵抗,自己則領水軍作為外援。
兩軍交戰之后,武昌太守馮逸在湓口被周訪擊敗。前江州刺史衛展沒有受到華軼的重視,心中久有不滿,決定與豫章太守周廣作為司馬睿內應,暗中派軍襲擊華軼。華軼兵敗,逃到安城,周廣追擊并斬殺了華軼與他的五個兒子。
陶侃雖然沒有出兵直接攻打華軼,但也算是立了大功,升為龍驤將軍、武昌太守。陶侃關鍵時候背叛了華軼,并沒有受到世人的指責,為了家族利益,與士族結盟以成為了一種風氣,更何況陶侃這一次站隊確實站對了!
駐守武昌后,饑荒仍在蔓延,山中蠻賊常攔截長江上船只搶劫。陶侃令部下諸將假扮商船引誘山賊,山賊果然前來,活捉了數人,結果審問,得知他們原來他們是西陽王司馬羕的部下。
陶侃派兵逼司馬羕交出盜賊,自己帶兵在釣臺列陣以為后繼。司馬羕只好把帳下二十人綁送出來,陶侃將他們斬殺,從此水陸交通安全暢通。返家的逃亡者絡繹不絕,陶侃竭盡財力資助他們安家定居,又在郡東設立與夷人交易的市場,大收其利。
司馬睿雖占據江州,但上游荊、湘兩州的大部分地區為杜弢率領的流民起義軍所占據。司馬睿派陶侃擊杜弢,命振威將軍周訪、廣武將軍趙誘聽從陶侃的指揮。陶侃令二將為前鋒,侄兒陶輿為左翼,向杜弢發起進攻并將其擊敗。
建興元年(313年),荊州刺史周顗被杜弢圍困在潯水城。陶侃派部將朱伺前去救援,杜弢退守泠口。
陶侃判斷杜弢必由陸路偷襲武昌,因此迅速率軍抄近路連續行軍三晝夜,在武昌周圍埋伏下來。杜弢果然來攻,陶侃令朱伺率伏兵迎頭痛擊,大破杜弢,繳獲大批輜重,殺傷眾多敵兵。杜弢敗軍退入長沙。
陶侃初戰即獲大勝,劉弘十余年前的預言竟得以實現,于是乎有些飄飄然了。陶侃派遣參軍王貢向王敦報捷。
王敦說:“要不是有陶侯,就會失去荊州啊。伯仁(周顗)剛到任,就被賊兵擊敗,不知道他怎么能當刺史?”
王貢說:“我們荊州正值多難之時,非陶龍驤(陶侃)治理不可。”
王敦同意,即上表拜陶侃為使持節、寧遠將軍、南蠻校尉、荊州刺史,管領西陽、江夏、武昌等郡,鎮守在沌口,又移鎮沔江。派朱伺等人征討江夏亂賊,消滅了他們。賊寇王沖自封荊州刺史,占據江陵。
王貢回到竟陵,假借陶侃的命令,以杜曾為前鋒大督護,進軍殺了王沖,收降他的部下。
陶侃召杜曾前往,杜曾未到。王貢害怕假傳命令的事會獲罪,就和杜曾一起反叛。王貢在沌陽向陶侃的參軍鄭攀發起攻擊,將其擊敗,又在沔口打敗朱伺。
陶侃準備移師退守,又被部將張奕迷惑,于是按兵不動。不久,王貢的軍隊到達。沒想到背叛了陶侃的王貢聯合流民軍偷襲,陶侃戰敗。再戰,陶侃的坐船也被叛軍鉤住,幸虧他跳上一只小船,才得以逃脫。
這次慘敗使陶侃剛得到的官職也被革掉,但王敦認為,要消滅流民的起義,還是非得陶侃不可,王敦上表請陶侃以布衣身份領職。
陶侃再次率周訪等進兵入湘,讓都尉楊舉為先鋒,將杜弢擊敗,屯兵于城西。陶侃的部下致辭于王敦,為陶侃辯白,王敦于是上奏請恢復陶侃的官職。
杜弢部將王貢率三千精兵,出武陵江,誘騙五溪(今湘西南,包括邵陽、懷化地區)蠻夷相助,以水師截斷官軍道路,直逼武昌。陶侃派鄭攀及伏波將軍陶延連夜進軍巴陵,出奇兵大敗王貢,斬首千余級,歸降者達萬人,王貢只好退回湘城。
叛軍內部產生了矛盾,杜弢因懷疑張奕而殺了他,叛軍都不自安,降者日益增多。
王貢又來挑戰,陶侃在遠處對他說:“杜弢是益州的小吏,盜用國庫錢財,父親死后竟不奔喪。你本是好人,為何要跟隨他胡為?天下難道有善終的叛賊嗎!”
開始王貢將腳橫架在馬背上,一副傲然無禮的樣子,陶侃說罷,王貢肅然放下腳來端坐,神色言辭顯得很恭順。
陶侃知道他可以改變,再次予以說服,并截發起誓,王貢于是歸順陶侃。杜弢敗走,陶侃率軍攻克長沙,俘獲了杜弢部將的毛寶、高寶、梁堪后回師,杜弢起義被平定。
王敦非常忌妒陶侃的功勞,陶侃要返回江陵,準備向王敦告辭,皇甫方回和朱伺等人勸諫,認為不能前往。
陶侃不聽,王敦果然把他留住,降為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讓自己的堂弟王廙任荊州刺史。陶侃在荊州的僚屬請求王敦留下陶侃,王敦怒而不許。
陶侃部將鄭攀、蘇溫、馬鯭等人不愿南下,就到西邊迎接杜曾以抵抗王廙。王敦認為鄭攀這樣做是奉陶侃的旨意,于是穿上鎧甲手持兵器,想要殺掉陶侃,但往復幾次還是拿不定主意。
陶侃嚴肅地說:“使君雄毅果斷,能裁決天下事,今天怎么這樣猶豫不決。”便起身入廁。
王敦的諮議參軍梅陶、長史陳頒對王敦說:“周訪和陶侃為姻親,如同一左一右兩支手,哪有砍他左手而右手不來幫忙的。”王敦這才作罷,設宴為陶侃餞行。
陶侃連夜出發,王敦又留陶瞻為參軍。陶侃到達豫章后,見到周訪,流著淚說:“如果不是有你作外援,我性命難保。”
陶侃繼續前進到達始興,將入廣州,逢杜弢余部杜弘與溫劭等占據交州。聞陶侃將至,杜弘企圖利用詐降偷襲。陶侃識破他的計謀,布兵設陣,一舉將杜弘擊潰。
諸將都請求乘勝進攻溫劭,陶侃笑著說:“如今我已是威名顯赫,何必再動刀兵,只需要一紙布告,就可以解決。”
于是下書告諭,溫邵因害怕逃走,追兵在始興將他抓獲。陶侃因功被封為柴桑侯,食邑增至四千戶。
太興元年(318年),陶侃進號平南將軍。不久,又加都督交州軍事。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之亂爆發。三月,朝廷下詔陶侃以本職領江州刺史,又轉任都督、湘州刺史。
王敦攻入建康,把持朝政后,恢復了陶侃的本職,又加散騎常侍。當時交州刺史王諒為叛賊梁碩殺害,陶侃派部將高寶進擊,將梁碩擊敗。
朝廷于是下詔命陶侃領交州刺史,根據陶侃前后的功勞,封其次子陶夏為都亭侯,進號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太寧三年(325年),王敦之亂平定后,晉明帝司馬紹為避免重蹈覆轍,在一方面重用庾亮、郗鑒等制約王導的權力,同時拔擢江東士族,在僑、吳士族間搞平衡;另一方面改授荊、湘等四州職務,使方鎮互相牽制。
同年五月,朝廷任命陶侃為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其他職務如故。
陶侃治荊州,很重視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發展農業生產。王敦平后,荊州大饑,百姓多餓死。陶侃在秋熟收獲之時常買米,等到饑荒時又減價賣出救濟,使得官民歡悅,都依靠他救濟得以生存。
當初羊祜、劉弘在荊州勸課農耕使生產發展,頗得民心,這對陶侃影響不小。此外,基于自己鞏固地盤和發展勢力的需要,這也是必須采取的措施。
陶侃務勤稼穡,雖戎陣武士,皆勸勵之。有奉饋者,皆問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歡喜慰賜。若他所得,則呵辱還之。是以軍民勤于農稼,家給人足。
在陶侃的精心治理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數千里中,路不拾遺。此說雖有夸大成份,但當時荊州社會較安定,生產有所發展,確是不爭的事實。
荊楚民眾為荊州有這么一個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的好官,都互相慶賀。五溪地區的苗瑤人民說:“陶大人雖然不在武岡做官了,他的心仍在武岡。我們及我們的子孫后代會永遠記著陶大人的。”
此后陶侃的職務節節高升,如同登攀參天大樹而上。他始終保持恭敬有禮、為官勤懇的作風,終成東晉名臣干將……
直到今天,湖南武岡縣設立了陶侃路、陶侃小學,以銘記陶侃在荊州(包括武岡)所做的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