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汴河沿岸忙碌了一天的甘奇,夜晚回家,直接坐到了書房之內,開始撰稿,新一期的京華時報,幾個版面,不僅要大書特書汴梁士子踴躍捐款救災的事情,也還要把慈善基金會的事情事無巨細寫個說明。
夜里掌柜的來報了賬,一共募到的善款數目,連甘奇這個見過各種世面的人都沒有預料到,竟然多達七萬多貫,此次救災之用,最多三四萬貫就夠了,剩下的錢,就是基金會的原始資產了。
甘奇甚至列出了許多規章制度,有管理委員會,有監察委員會,有運營負責。胡瑗大佬,一個人身兼數職,管理委員會會長,監察委員會會長,名義上的運營負責人。
甘奇甚至都開始挖空心思給這個慈善基金會找投資項目了,不過路還是得一步一步走,得慢慢來。
賺錢,甘奇是專業的,只要甘奇想賺錢,辦法多的是。錢這種東西,在中國,歷朝歷代,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
權勢才是最重要的。豪富不一定有權勢,也不一定守得住。有權勢,那就什么都有了,真要要權勢了,甚至也就不需要錢了,錢是沒有意義的東西,手到擒來的東西,甚至都懶得去手到擒來的東西、沒必要去手到擒來的東西。(非常時期,此處不要亂章評)
書房里一番忙碌,一番思索之后,甘奇半夜才休息。
卻是胡老頭比甘奇還敬業,也在書房里奮筆疾書,寫了改,改了又寫,一夜未眠。大清早胡老頭就帶著自己寫了一夜的東西出門而去,到得皇城左掖門,把東西遞進的皇城,方才回家休息。
左掖門,便是皇城平常時候與外界溝通的宮門,胡老頭比任何人都敬業,門還沒開就到得這里,這門都是他叫開的。
待得胡瑗回家呼呼大睡之后,幾個相公才姍姍來遲。韓琦領頭,從左掖門進皇城而去,去給仁宗趙禎匯報工作。
此時的韓琦,倒也算敬業,幾乎每日大清早就來匯報工作。倒也不知為何后來到得神宗初年的韓琦,連皇帝朝會該他值班,他都懶得去了。
仁宗倒也起得早,年紀大了,睡眠就會越來越少,甚至天不亮,就已經睡不著了。
此時的趙禎,坐在書房之內,一邊喝著羹湯,一邊翻閱著今天的奏折。其實大多數官員的奏折,是并不送到皇帝這里的,而是直接送到中書門下去的,先讓那些相公們過目。
相公們看完之后,會做批注,也多會提出意見,不重要的,一般就會按照相公們的意見辦理。相公們不好輕易定奪的,就會送到皇帝那里去,讓皇帝定奪一番。若是皇帝也覺得不太好定奪的,就會到朝堂上大范圍商議討論,最后皇帝聽從各方意見,再來權衡定奪。
但是大儒胡子,臉就要大一些了,他奏的大多也不是什么政務之事,一般而言,胡瑗所奏,更多是勸勉之類的東西,勸勉的對象就是皇帝。比如皇帝近來多玩樂,胡瑗就要上書皇帝,不要玩樂。皇帝多喝酒,胡瑗就要上書皇帝喝酒誤事,不要多喝。有時候皇帝做了好事,胡瑗也會上書夸獎一番皇帝。
有時候胡瑗對圣賢有了什么新見解,也會上書皇帝做個說明,其實就是給皇帝上課,讓皇帝多多學習,學習使人快樂……呃……進步。皇帝也要進步,皇帝有時候也會主動召見胡瑗,讓胡瑗給他講講圣賢經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才是個好皇帝,將來死了,幾十年皇帝生涯的最后評述,也離不開這些清流大儒的口碑,胡瑗就是這些清流大儒的領頭人,青史留名也是皇帝追求的。
所以趙禎死后,選來選去,謚號曰“仁”。這些清流大儒們,還是對得起他的。歷史上的反面典型很多,周厲王,隋煬帝,你看看,多難聽,遺臭萬年。宋仁宗,多好聽,這個名頭一聽,就好得不能再好了,千古流芳!
這就是胡瑗這類人在朝堂上干的活。他的奏折也就不必去那中書門下了,往往直接就送到皇帝面前。
胡瑗又雙叒叕大清早送折子來了,宋仁宗趙禎,是個愛學習的好皇帝,“迫不及待”翻開了大儒胡子的早讀課,一萬銀耳湯都只喝了一半。
愛學習的好皇帝認真讀完了早課,面帶驚訝,拍案叫絕,口中連連在說:“此子有才,此子大才!這般的好辦法都能想得出來,好一個慈善詩會,好一個基金會,當真大開眼界,國之棟梁也!”
話語夸完,趙禎又把胡子的早課讀了一遍,連韓琦等人進來拜見,趙禎也只是揮了揮手,示意眾人等待片刻。
待得趙禎再仔細看了一番細節之后,方才喜笑顏開抬頭,左右看了看,然后問道:“韓卿,那救災之事,處置得如何了?”
韓琦本來今日不準備稟報救災之事,只因為事情還沒有真正辦好,得真正辦好了再來稟報,如此臉上才有光彩,卻沒有想到皇帝開口就問,韓琦唯有硬著頭皮答道:“陛下,臣已幾番安排調度,就在這一兩日即可妥當,定會保證原武縣的災民,不會餓死一人。”
趙禎開口笑道:“韓卿,你身為宰相,這辦差效率著實差了些啊。”
韓琦愣了愣,不解其中之意,怎么效率就差了?這不才剛發生的事情嗎?災民到京城還沒有兩日,皇帝怎么就覺得他韓大相公辦事不力了?
還好,還好皇帝陛下是笑著說的,不是板著臉說的,韓琦躬身開口:“不知陛下此言是指何事?”
趙禎笑得很是開心,說道:“昨日大早,城外就有人放粥了,七八萬災民,沒有餓到一人。你說此人辦事是不是神速?”
韓琦還真不知道昨日就有人在城外放粥了,只因為韓琦昨日焦頭爛額,到處找錢糧,一個衙門一個衙門跑了一天,累得半死不活的,有人放粥,倒也正常,因為總有心善之人會做些好似。但是要說有人把七八萬人都養活了?這韓琦哪里敢相信?這汴梁城大戶不少,但是誰會傾家蕩產去做善事呢?
韓琦疑惑不已,唯有又問:“陛下,不知是何人有這般能力,能放得七八萬人的粥糧?不會是誤傳吧?”
“哈哈……韓卿卻還不信,你且看此折,好好看看,當真教人嘆為觀止。”心情大好的趙禎,把胡瑗大清早送來的奏折遞給了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