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到自己扮演的角色登場,一身西服革履,看似精英般為白人富豪階層服務,看著他們滿臉不屑的評論底層民眾的時候……
內心道德不斷被動搖著!
每次表演完,都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很多時候感覺能更好,但導演已經特別滿意了。
發現歐美電影工業有些涇渭分明,商業片追求特效大場面,把觀眾的感官刺激推到極致。
文藝片很走心,無論題材還是細節都精益求精,當然演技也必須厲害,才能打動觀眾的痛點。
至于中間地帶?
干脆沒有!
比起韓國電影,就算打打殺殺中也要對社會有些深刻剖析,反映出某些弊端和問題,多多少少需要演技在線。
而這里則完全不需要,只要打的漂亮,動作帥氣,飆車酷炫,美女夠驚艷,肌肉都牛逼……
其他都不是問題。
終于明白為什么在歐美體系里,商業片和文藝片完全是涇渭分明的兩個存在。
小李子演過那么多票房神話,最后還是硬生生荒野獵人得到奧斯卡小金人,其他所謂頂尖票房巨星,連邊都摸不著。
戛納……威尼斯……柏林……
都是一個尿性!
學院派永遠看不起充滿銅臭的商人,
認為他們是在玷污藝術,
給觀眾洗腦,
降低人類對美的追求標準。
商人也罵那些高高在上的老頭子們,
大把鈔票不賺,
整天研究那些云里霧里的東西,
有什么用?
感覺有點像國內對于小鮮肉和老戲骨的鄙視鏈?
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飆車戲,從來沒有被滿足過的野性終于在此刻爆發了!
自己從槍林彈雨中救出大衛,開著卡車在街上橫沖直撞,要說拍這種場面,還是老外更專業。
今天是重頭戲,導演看著丁誠嚴肅道:“徒手爬上時速六十的車行不行?”
丁誠滿臉輕松,很多鏡頭看起來危險,其實只要自己不故意作死,反而很安全。
見丁誠堅持,導演只能同意,為增加刺激感,采用高速鏡頭,后期配合凌厲剪輯,體現熱血沸騰的速度感。
“這是蘭博基尼Huracan?”
大衛看著丁誠吃驚的模樣,得意道:“5.2升V10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將達到610馬力,峰值扭矩達540牛米!”
“時速322……百公里加速二點八秒……”
“跑起來簡直就是怪物!”
丁誠看著帥氣的超跑,可原本引擎蓋上豎起的攝像機是什么鬼?
“這是我們專門租來的,車才三十多萬美金,上面的設備足足五十萬!”
導演拉開車門,這場戲要親自上陣,因為要考慮拍攝的清晰度和可視化要求,所以把小牛的最快速度降到200公里每小時,就是為飆車戲準備的。
丁誠想想也是,主角看著車,最少也要百十公里,一輛SUV再加上一套幾百公斤笨重設備?
只能在后邊吃灰,
拍個屁啊!
不過用蘭博基尼當道具的還是第一次見,不愧是歐盟,車真不值錢。
《速度與激情7》駕駛著數臺價值百萬的超跑,從飛機上騰空而下。導演說那場戲是實拍。最頂尖團隊負責降落傘打開的時間點,專業跳傘人員對速度的掌控和跟拍,光每臺車上裝著數十個攝像機。
全片毀了200多輛車,其中豪車50多臺。
當然很多鏡頭還是借助工具和特效相結合,最后一場飛車戲,前期找一棟破舊大樓取景,后期再利用CG合成處理,把迪拜大樓與車子合成呈現出飛躍大樓的場面。
對于專業團隊來說,這些都是小場面,只要司機車技牛逼,勻速之下其實很穩定。
自己連攀巖都已經玩爛了,徒手爬車還不是小意思。
一遍過,
剩下時間開著小牛過過癮。
劇情發展到高潮,眼看就可以輸入解除引爆的密碼時,自己跟大衛終于分析出真相:原來政府故意將炸彈運到暴力街區,并讓老大以為是“寶貝搶走,然后利用自己輸入解除密碼,其實根本就是引爆裝置!
最終讓富人的眼中釘徹底消亡,政府可以在這片土地上重建樂土,自己變成徹徹底底的替罪羊。
這一切當然沒有發生,自己放棄所謂信仰,跟大衛站在統一戰線。炸彈最終沒有引爆,暴力街區保住了,三個人一起揭開市長的真面目。
“你們知道嗎?”最后一場戲殺青,丁誠指著街區街上隨處可見的涂鴉,裝逼道:“早在我們國家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曾經有個詩人盧仝說過一句話……”
“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
“這就是你們現在玩的涂鴉!”
頓時導演和大衛都傻了,面面相覷,好家伙,咱們現在引以為豪的這些東西居然人家一千多年前就玩膩了?
丁誠哈哈大笑,自己也是傻逼逼,其實盧全用來吐槽孩子的年幼調皮,根本沒有涂鴉的事。
如今在歐美涂鴉真的變成所謂嘻哈文化的四大元素之一,就在拍攝的紅磚特區,由于被政府用圍墻隔離,又被大小幫派聯合統治,涂鴉像是一種在圍墻內對自由的渴望與情緒的宣泄。
正是這種符號的運用,讓影片傳達出其核心內容才更街頭,貼近生活的真實意象。既顯示人渴望與外界溝通,又表現對社會上的排擠歧視提出強力的控訴。
殘破的建筑、五彩的顏色、狂放的畫風、不羈的語言……
所有一切景象,不是巴黎溫文爾雅和風姿卓越,而是法國底層民眾特有的暴力直白與放蕩自由。
這部作品嚴格說起來并不是只注重感官刺激,暴力背后隱藏著人性、政治野心、騙局、虛假繁榮、貧富懸殊、種族歧視……
最后拆除隔離紅磚墻后,看似富貴和諧相處,其實黑白種族相互扶持更引人深思。
一個半月搞定,比起港片的高強度,這里的電影工業流程更成熟,各司其職之下節省大量溝通時間和成本,無論導演還是演員,都能很快接受更好建議,大部分時間用在特效和后期剪輯,慢工出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