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下旬,金軍東路軍占領燕京后,繼續沿河北平原疾馳南下。宋徽宗迫于內外壓力,也出于內心膽怯,決定禪位。禪位前一天,宋徽宗重新起用種師道,任命種師道為京畿、河北路制置使,并派專人去請他率西軍入京勤王。
種師道退休后一直居住在終南山豹林谷,過著悠閑的田園生活。接到勤王命令后,他并沒立即東行,他以為金人必不敢渡河,更未必敢兵臨京師。后來,他雖然起行,但唯日行三十里,“不廢游獵”。途中,他遇到統制官姚平仲率領騎兵三千步兵一千,從燕山戍歸。種師道取出皇上勤王圣旨,讓姚平仲之軍悉聽其命,姚平仲遂與他一同前往京師。路上又遇到宋欽宗派來搬救兵的開封府少尹田灝,以及內侍官裴誼、陸舜,他們催促種師道趕緊行軍,京師危在旦夕,皇上憂心忡忡寢食不安。
到達西京洛陽時,種師道獲知宗望之軍已至東京城下。這時,有人建議說:“敵勢重,而我以輕兵犯之,必敗。四方勤王之兵,遂將解體。不若且駐汜水,以圖全勝。”
種師道回答道:“不然。吾雖以微兵勤王,若遲回不進,形見情怯,只取敗焉。敵孤軍深入,日恐我援兵之至也。今若徑去,彼自莫測。但使一騎到京師,則京師之氣自振矣。”
于是,種師道率軍急速前進,他們沿路大造聲勢,凡是經過之處皆張榜說:種少保率百萬西兵前來勤王。快靠近東京時,種師道精選二十名騎兵做先頭部隊,讓他們全身披甲,全副武裝,攜帶密封蠟書,先行入京上奏。
這二十名騎兵疾馳而去,到達東京城外時,恰好碰到金人游騎四出。他們毫不畏懼,立即馳馬進攻。金人游騎知道這是大宋西兵來了,遂急忙退走。二十名騎兵于是直至城下,叩開城門,入宮向宋欽宗奉上蠟書。
京城市民得知勤王西兵即將到來,無不歡欣雀躍,熱情涌動。城內官兵士氣更是頓時增加十倍,斗志高昂。
種師道抵達城西后,率軍直奔汴水南側,徑直威逼敵營下寨。金人早就聽說過,西軍乃大宋精銳之師,也知道種師道大名鼎鼎,他曾數次挫敗西夏之軍。金人有所懼怕,狂傲之氣有所收斂,于是稍稍向北移砦,增修城壘,全力鎮守牟駝岡以自衛,游騎也不敢外出剽掠了。
宋欽宗得到消息后很欣喜,下令立即打開安上門,請種師道入城,并派遣尚書右丞李綱前去迎接慰問。
種師道剛要動身入城,忽然接到宰相李邦彥派人送來一份敕書,說:“朝廷與金人和議已定,敢言戰者滅族!”這讓種師道大吃一驚,他沒想到朝廷這么快就與金人議和了。這時,有人向種師道建議說:“金人下寨于城之西,請嚴加防備,然后再入城不遲。”人們擔心種師道在入城途中,遭到金兵突襲,請求嚴加保護。種師道坦然一笑,沒有采納。
種師道年事已高,且身患疾病,所以他沒騎馬,而是乘坐肩輿入城。一入城,他就與宰相李邦彥等一同入宮,覲見皇上。
宋欽宗在福寧殿里等候他們。一見到宋欽宗,種師道便稟奏說:“臣不知京師有如此之急,臣曾揣測金人必不敢渡河,故來遲。今臣在此,陛下不須憂也!”
這一席話,讓宋欽宗感到心里熱乎乎的。宋欽宗再三慰勞種師道,并問:“計將安出?”
種師道回答道:“臣以為,講和非計也。京城周圍八十里,如何可圍?城高十數丈,粟支數年,不可攻也。若于城上扎寨,而城外嚴拒,守以待勤王之師,不逾旬月,敵自困矣。然而,業已講和,亦不可廢止。金銀不足,請以見數與之,如其不退乃與之戰!況且四鎮之地,內有保州,此乃宣祖陵寢所在,不宜割與。”
宋欽宗聽后覺得有道理,于是,他讓種師道與李邦彥等大臣去政事堂,共議其事。
來到政事堂,種師道對李邦彥問道:“某在西土,不知京城堅高如此,備御有余。當時,公何事便講和?”
李邦彥回答道:“因為國家無兵,故不得已議和。”
種師道說道:“守與戰,當然是兩回事。京城戰若不足,守則有余。京城之民雖不能戰,亦可使之守。但患無糧食,糧食茍有余,京師數百萬民眾皆兵也,何謂無兵?”
李邦彥詭辯道:“平素不習武事,不知還有此法。”
種師道笑了笑道:“公不習武事,豈不聞往古攻守之事乎?”
李邦彥無言以對。
種師道又說道:“聞城外居民,悉為敵軍殺掠,畜產亦多為敵人所有。當時聞敵來,何不悉令城外百姓,撤去屋舍,搬畜產入城,然后關閉城門,為何要將畜產留作敵資?”
李邦彥解釋道:“倉卒之際,來不及顧及此事。”
種師道又笑了笑道:“好慌,好慌。”種師道身邊左右之人皆笑。
種師道又問:“公等文臣,腰下金帶都不能自守,都解下交與敵人,若敵人索要公等首級如何?”李邦彥面露愧色,啞口無言。
種師道很感慨地嘆了一口氣道:“京師如此之闊,金兵只十數萬,何能圍萜?何故四門都閉?如此則讓金人得以縱掠,而吾民困矣。”
當天晚上,宋欽宗任命種師道兼任檢校少保、同知樞密院事,不久又任命他為宣諭使。
宗望得知大宋西軍已至城下,第二天,便派王汭入城,覲見大宋皇上。名義上是回謝宋欽宗的賞賜,其實是觀察了解宋朝情況。
王汭入殿,伏地拜奏,對宋欽宗賜到沈香山子、花犀、玳瑁酒器并奇獸珍禽等,表示感恩之至。王汭這次覲見,禮節與以往相比“稍屈”。
宋欽宗回頭對種師道笑道:“彼畏卿故也。”
當時,京城諸門盡閉,種師道下令打開東部城門與南部城門,聽任市民出入如平常,民心因此而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