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大世界里的騎士  第二千一百五十六章

類別: 科幻 | 時空穿梭 | 美劇大世界里的騎士 | 拉姆雷克撒   作者:拉姆雷克撒  書名:美劇大世界里的騎士  更新時間:2025-02-21
 
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格爾一下子慌了!

畢竟他從始至終只是一個部落民……不是小看普通人,實際上大多數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是因為我們真的很普通!

普通人并不可恥,這沒什么,畢竟你我他,基本都是普通人,這沒什么可回避的,雖然大多數人都會下意識的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可現實是世界從不會圍繞著你來轉!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能夠觀察到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主角綜合癥”。這一癥狀不僅反映了個體如何看待自身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還深刻影響了社會互動的方式。在這一觀念中,個體傾向于將自身生活視為一個故事的核心,認為自己是主戲的主角,而他人則只是配角。這種自我中心的視角不僅導致了人際關系的疏離,還對社會的和諧造成了潛在的威脅。主角綜合癥的首要特征是個體的自我放大。當一個人沉浸在自己故事的敘述中時,周圍人的存在似乎只是在為其故事增添背景。以“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使得自我意識膨脹,認為自己的需求、愿望、情感與觀點始終處于核心地位,而他人的情感與需求則被置于邊緣。因而,在這個個人故事的框架內,與他人的關系變得漸漸模糊,甚至產生了一種疏離感。這種心態在社交場合尤其明顯。在擁擠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一名男子在無視周遭環境的情況下,肆無忌憚地觀看帶聲視頻,他的行為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當今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無視他人感受的現象。

在他的眼中,個人的娛樂需求顯然比他人的舒適感更加重要,也正因如此,整個社會的共情能力受到侵蝕。此時,主角對于配角的唯一需求就是服從,整個互動幾乎是單向的。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主角綜合癥源于個體在自我認同中的緊張與掙扎。現代社會中,個體常常感受到來自外部的壓力和焦慮,他們努力在復雜的人際網絡中尋找自我價值和認同感。于是,將自己視為“主角”成為逃避現實、增進自我價值感的一種機制。

這種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導致了個體傾向于強化自我,忽視外部環境中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責任。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下降,合作和交流變得更加困難。個體在“我是故事的主角”的思維框架中,逐漸喪失了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最終導致人與人之間深刻的孤獨感。主角綜合癥不僅影響個體的生活質量,也對社會的整體氛圍產生深遠的影響。首先,它使社會的自我中心思想愈加普遍,導致了一種“冷漠文化”的滋生。每個人都忙于追求自己的目標,對他人的需求視而不見,從而形成了社會的裂痕。

其次,在金融、商業等競爭性的領域,主角綜合癥常常導致不正當競爭和道德淪喪。個體之間缺乏合作精神,彼此之間的信任崩塌,最終影響到社會的整體效率與道德水平。對于主角綜合癥的克服,首先需要提高個體的自我意識。個體需要意識到,在相互聯系的社會中,只有當每個人都被視為重要時,社會才能真正繁榮。因此,與他人交流與互動的能力應當被重視與培養。

總之這種心態要不得!

沒人是主角。

最典型的就是很多小說中寫的,一個普通人穿越了,就立馬逆襲了。這種情節雖然看起來很爽,可實際上卻很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屌絲穿越到古代肯定活不下去。先說幾個大眾選項。

古代是農業社會,所以大多數普通人都會從事農業生產。屌絲呢,在家里連門都懶得出,很難想象他會種地,而且肯定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所以種地這事兒就別想了。還有就是經商,很多小白文最喜歡寫的情節就是主角用現代商業方式在古代大賺特賺!

這種情節給人一種現代人碾壓古代的爽感。

可實際上這玩意根本不可能!古代人可不傻!所謂的現代商業方式,放在古代真不一定好使,畢竟一個環境,一個規則。古代行業規矩可是很重的,你隨意瞎搞,隨時隨地可能動了別人蛋糕然后被干掉,就算你活在一個盛世王朝,治安良好。可你真的覺得你一個普通人,比那些沉浸商業幾十年的老油條強?

別的不說,別人根基深厚,玩價格戰都能玩死你!

再有就是從事一些手工業,比如紡織、打鐵、造船、制瓷等等,從事這些工作一方面需要專門的技術,你一個現代普通人就算了解一些專業知識,可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你得那一套或許根本行不通,再有就是,現代人比較浮躁,總渴望一夜暴富,肯定不會踏實學徒,那就難出頭,要知道古代學徒可是非常苦的!

另一方面,手工業多數也是體力活,一般人還真扛不住,要是老實肯干一點的,那還好說,很多現代人雖然不說錦衣玉食,但也算是養尊處優,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干啥重活兒,要知道,很多人慢跑個幾千米都特么扛不住了,更別提重體力活了。

最后,就是做一個讀書人,投身科舉,考取功名。這個更別想了,古代的科舉考試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比今天的高考嚴峻多了,君不見《儒林外史》里老范進年過半百才考中一個舉人。

眾所周知,科舉制度是古代平民學子想走向仕途,實現理想的唯一途徑,也是朝廷選拔優秀人才的良好渠道,因此科舉考試極其嚴格。科舉考試具體可劃分四個等級,從低到高分別為院試(也叫府試,縣試,根據地區不同,名稱也不同)—鄉試—會試—殿試。而考生也分為四個等級,只有通過相對等級的考試才有機會參加下一級考試,縣市區會為適齡學子分配童生資格,擁有了童生資格,就等于擁有了科舉考試入場券。童生通過院試成為秀才,秀才通過鄉試成為舉人,舉人再通過會試成為貢士,最后通過殿試成為進士,但是一般來講,能通過鄉試的人就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在古代如果想參加科舉,首先需要家世清白。在報名時,報名表上須寫明祖上三代的信息,部分特殊人群(女人,商人,罪犯,僧人等等)會被限制,例如,祖上三代有人做捕快的,那么三代人以內也是不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的。魂穿的穿越者還好點,要是身穿……那完蛋了,你連戶籍都弄不到!

有人可能會問了,不填真實的信息不就行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原因有三。其一,因為報名表上,不僅需要有祖上三代的信息,更需要有當地人的擔保,擔保人的信息也需詳實,一旦考生信息有假或者在考試中作弊,那么擔保人會承擔連帶責任接受懲罰。其二是提交上去的考生信息,會有專門的人進行審查,審查結果將直接決定是否能參加科舉考試,而參與審查的人大多由朝廷任命,他們如果出現任何偏差,都是重罪,所以審查過程極為嚴格。其三,使用假的信息報名盡管能僥幸通過鄉試審查,但在之后朝廷的任命和接下來的考試中都會再次受到調查,一旦在皇帝面前被拆穿,就是欺君之罪,重則誅九族。

科舉考試的第三大難點,就在于試題和閱卷十分嚴格,試題不僅考驗考生文筆能力,還需要其博學多才,通攬古今,懂得治國之法,對于社會的發展更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而且為了避免考生作弊,設立的考棚也是非常考究的。每間考棚大約1平米,三面設立高墻,加上一個簡易的屋頂,只有一面是開放的。考生帶著行囊和口糧,進去后不能出來,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決。科舉考試現場通常會禁聲,氣氛顯得十分壓抑,而且按照朝代不同,考試的時長也大有不同。短則3天,長則9天,清朝時期的考試就是九天制,由于長時間的精神緊繃,就會出現考生考完試就瘋了的現象。

考完試,就算結束了嗎?

并沒有,真正的審判才剛剛降臨,眾多考生的考卷會被主考官隨機派發到閱卷人員手中,閱卷員也不知道自己審批的是誰的卷面,所以不會存在閱卷員徇私舞弊的可能。后來卷面制度改革,出現了類似現代密封線一樣的彌封法,就連主考官自己也分不清究竟自己拿的是誰的卷子,這一制度的改革從更深層次上提升了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性。因為古代縣市區人口密集,而科舉考試錄取的人數常常與人口數量和人丁賦稅相關,這就在無形之中增加了難度。于是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就會有一些富家子弟為了通過考試而對主考官行賄,這也增加了平民學子應試的難度。清朝時期,文字獄盛行,甚至不能出現諧音梗,科舉考試變得更加嚴格,由于八股文成為主流,考生的思想也受到了限制,這也是導致清朝時期人才匱乏現象的主要原因。

清朝因為人才的匱乏導致貪官污吏非常多,這些人遠離京都,天子也無暇注意他們,這就讓這些人更加的明目張膽,以職務之便大肆斂財,一度將科舉考試弄得烏煙瘴氣。范進能在這樣的大環境通過鄉試,高中舉人,喜極而瘋也是情有可原,書中也有細節表明,來送信的三報一眼看出范進因為喜悅過度而短暫失心瘋,說明他也經常見到這種場面。古代的封建思想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信念就一直支撐著那些人不斷參與科舉考試,甚至有人考到垂暮之年,仍一無所獲。

另外也別小看了那些讀書人,真的別看不起古代讀書人,能考上秀才的,都特么是高端人才了!

不是吹牛逼,真的!

“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為郎中。”南北朝時期的科舉雖說是用來選拔人才的,但依舊需要被官員保舉,所以這和科舉制度有很大的差別。隨著科舉制度不斷發展演變,隋唐科舉制設立秀才科,到了宋代,考中禮部會試便可被稱為秀才,但成為秀才又談何容易。“秀才”的錄取率比清華北大都低,今天我們通過古今對比來看一看,秀才在當今能算得上什么學歷?在古代科舉制度之下,先通過縣試成為童生,通過府試成為秀才(一年一次),通過院試成為舉人,通過鄉試成為貢士,通過會試成功成為準進士,通過殿試的前三名分別由高到低分為狀元、榜眼和探花,殿試合格者均稱為進士。單從等級劃分上來看,我們不自覺地便聯想到了我們現在從幼兒園到博士甚至到獲得更高的學位歷程。想想看,仿佛成為第二級別的秀才還是很簡單的。

對于現在來說,我們是在九年義務教育下上學的,那時候可不像現在,宋濂筆下的《送東陽馬生序》中,曾寫到宋濂曾經的求學經歷。

家境貧寒沒有書可讀,只能借大戶人家的書來抄讀,加冠后,又必須跑到百里之外,恭恭謹謹地向老師請求問題。不像現在,隨隨便便就有書讀,有老師教。對于宋濂來說,他是幸運的。但不是所有的窮苦人家都可以遇到一個能借書的大戶人家。所以說成為秀才這條路很是艱辛。我們接著看,對于童生考中秀才,可不是像現在小升初這么簡單。以清朝的統計為例,260年間,平均每年才產生2000個秀才。這可是全國范圍內,一年才兩千人,雖然說那時候人口沒現在多,但每年2000個秀才也是少得可憐了。這秀才的錄取率可以說是很低的,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備考中”的秀才,都有需要做些什么?考秀才之前,需要備好論語、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籍,共計四十萬七千二百多字。當然不是備好這么容易了,不僅僅需要通曉書中道理,還需要背地對答如流,沒有半點瑕疵。這些書也不是說句話就給送到家的,沒有九年義務教育,只能自己掏錢買,讀書人有很少干農活,只能向家里要,或者向親朋好友借。這些以來,那些備考的學子們的生活條件自然會下降。

精神生活滿足了,物質生活也就不怎么在意了。這萬千學長就在這種環境下日復一日地備考中度過。考試有通過的就有落榜的,有太多的人考了很多次都沒能考上,落榜后回家又多了一份來自家人的精神壓力讓他們有苦說不出,只能繼續勤學苦讀下次再戰,所以說“十年寒窗苦讀”也不是空穴來風的。

這些為了考取秀才的童生們,他們付出了太多太多,但真正成功的卻只有一小部分,就像我們現在考大學一樣,每個城市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也是很少很少。但相比較來說,我們卻比他們幸運,至少我們比他們有更多的選擇,他們一旦邁出那一步,要不就是平步青云,要不就是窮困一生。既然考中秀才如此困難,那么考中秀才又意味著獲得什么樣的地位?熟悉周星馳電影的讀者應該記得,在《九品芝麻官》里的方唐鏡在和周星馳扮演的知縣對峙時,并沒有下跪。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了?因為在古代,只要考中秀才便相當于有了一些特權。見到官員不用下跪便是其一。身為舉人的方唐鏡自然不用下跪,甚至還可以和知縣大人爭辯案情。

也就是說當上秀才,就隸屬于朝廷,自然便有了平民百姓沒有的特權。除了見到官員不用下跪,不僅免除徭役,還可以接收到朝廷發的俸祿,官吏不能私自用刑,可以沒有約束的四處游歷。古代不僅僅制度等級森嚴,對于穿著來講也是有講究的。一般讀書人會穿著長衫,一般百姓就穿著很簡單。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自詡自己是一個讀書人,總是穿著破舊的長衫不曾更換,不屑于當穿短衫的短衣幫為伍。這不也恰恰說明了長衫成為了讀書人的一種標志。但是不要覺得有了這點特權,秀才已經很厲害了。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就因為我們夠普通啊!

不是你突然得到力量,你就真的發生了轉變……哪有那么簡單!

所以格爾,即便成為屠神者,依然還是那個部落民!

請:m.bqq999.cc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