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6年,10月30日,慶元府。
“咚……咚……”
一陣陣鐘聲響起來,叫醒了韓松等海洋部的人。他們打著哈欠,出門打水洗臉漱口去了。
他們到達鄞縣后,走馬觀花玩了一夜一日,第二天去鄞縣東北的阿育王寺借住了一晚,然后今天就是第三天了。
阿育王寺雖然是寺廟,但是往來人流甚多,生活很是方便。一大早,寺外就有小販支起了攤子燒水做飯,只要一文錢就能買一份熱水洗臉,順便還能喝點粥吃點炊餅什么的。
這阿育王寺可不是一般的寺!
此寺建于西晉年間,到這個時代也是千年古寺了。它地處兩道大山中間,風景秀麗,又連接著鄞縣和昌國縣兩塊平原,是交通要道,香火繁盛。后來甚至被朱元璋封為禪宗第五山。
幾十年前,南宋權相史彌遠曾經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想奪過來建成自己的墓穴。阿育王寺的和尚們被逼得沒辦法,跑去臨安散播阿育王寺這塊地有“天子氣”的謠言,暗示史彌遠圖謀不軌,驚動了宋理宗趙昀,才迫使史彌遠放棄了這塊地。
不過海洋部來這里可不是來拜佛的,他們只是路過,真正的目的地是東北方寧海縣內的北輪造船廠。
鄞縣東北方沿海有一塊三角形的平原地帶,后世這里是寧波市的北侖區,此時和舟山群島一起都屬于寧海縣治下。寧海縣境內,造船業發達,尤其以北輪山附近最為繁盛,多條河流在此地匯入大海,可以方便地運輸木材和部件。此地聚集了上萬名造船業者,幾百料的小船完全不在話下,幾乎隨時都有現貨,據說連兩三千料的大船都能造。海洋部早就聽說過此地的大名,此次來明州,怎么能不好好考察一下?
韓松他們解決了早餐問題,就離開了阿育王寺。還沒走出去多遠,就感受到了北輪造船業的威力。
“這么早就開始砍樹了,真是辛勤啊。”
走在山道上,聽到周圍不斷傳來的斧頭與木頭撞擊產生的篤篤聲,鄭林不由得發出了感嘆。
東邊的山上一早就有人開始伐木,聲響此起彼伏,還能看到旁邊的河上不斷有原木放流下去。
王廣金左右環顧著,嘖嘖稱奇道:“他們這里船場歷史怎么說也有上百年了吧,這山還沒砍禿呢?”
許嵩濤之前來過一次明州了,自以為是地解釋道:“他們這山林都是有主的,分區劃片輪流砍,自然砍不完。不過也換了不知道多少茬了,都沒有太高的樹,論品質不如我們嶗山。”
他們沿著河繼續往北方走,走出山道后,視野豁然開朗。
眼前是一大片平原,數條河流自南邊山路流出,一直向北流入海中。而這幾條河沿岸不但有農田,還經常有大片的工坊區和倉庫區,河流上大量木筏和小船就在這些點狀的區域中運動著。
見狀,韓松驚嘆了出來:“這么一大片,難道都是為造船業服務的?”
他回想起自家闊馬船場那點家底,自慚形陋。其余幾人自然也被震撼住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過了一會兒,鄭林說道:“這么遠也看不出什么,走,過去看看吧。”
于是他們繼續前行,一路上逐漸見識到了造船的各種工序。
先是有人把上游放流原木收集起來,進行粗加工,去除枝椏和樹皮,又有人把粗加工后的木料放流下去。他們經過時特別留意了,原木轉移的時候有專人在做記錄,還把一些牌符分發給相關人手,應該是用來區分生產者的。
再下游一點,有一大片倉庫和棚子,河邊有人把粗木料收集起來。拉上去的大木頭就陳列在岸邊,有幾個老師傅在掌眼,拿著木尺,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這些形狀不一的木料適合加工成什么部件,做出記號。然后便有人拿著賬本去與商家買下這些木料,運回去分割成大塊。同時,又不斷有人把切割好木料放到木筏上,再運到下游。
下游有若干大型的倉庫區,大塊木料在這里進行陰干。同時這里也是木料的交易市場,來自不同船坊的師傅們在這里選購陰干好的木料,又運回自家船塢。
最后就是船塢了。接近海岸的地方,一連串排了幾十個船塢,大部分都不算很大。上游運來的陰干木料在這里加工成具體的部件,然后組裝到船上去,有時還要一邊組裝一邊加工。船塢區熱鬧無比,人來車往,細碎的敲釘聲和大型機械的撞擊聲此起彼伏,數不清的船只就這樣漸漸成型。
這一路看得海洋部眾人是目瞪口呆,震驚久久無法平靜。
鄭林驚道:“這完全就是字面意義上的流水線作業啊!”
韓松苦笑著說道:“真是厲害,就算讓我們這些人來設計工藝流程,幾乎也無法做到更好了……算了,好好看著,多學點吧!”
他們夾著尾巴跑到船塢旁邊,開始觀摩起裝配作業來。
“幸會幸會,諸位可是海外客商,可需購船?您可真是來對地方了……”一個牙人發現了這幾人,迎了過來,為他們介紹起業務來。
正好第一艦隊這次南下,也準備再買條船替換掉老舊的試一號,于是雙方一拍即合。牙人翻著一本小冊子,帶他們去不同的船塢參觀即將完工又沒有被預定的船。
大大小小的船看了十幾艘,最終他們還是決定買一條和起點號噸位相當的四百料福船。雖然宋代已經能制造八百料乃至上千料的大船了,但大部分商船仍然采用四百料這一最受歡迎的級別,這不是沒有理由的。
中式硬帆雖然有操縱方便、七面來風皆可行駛的優點,但也有一個致命缺點:重。硬帆用竹篾等物為帆骨,厚麻布為帆面,密度很大,如果把總面積做得太大,就會過重難以操作。
四百料這一級別的船,采用兩根半桅桿(兩大一小),帆面大小適中,不用太多水手就可以操控,是載重量、船速、操縱難度比較平衡的船。如果要繼續增大船身,那么要么得增大帆面,要么就得增加桅桿數量。前者會導致需要十幾個水手才能拉動帆,后者會導致操帆難度大大增加,而且轉向不便。
所以雖然海洋部有一個算一個全是大炮巨艦主義者,也只能暫時向現實妥協,訂了一艘即將完工的四百料的“小船”。
料這個單位有兩個意義,一是指造船耗費的木料,二是指船只貨艙體積,一料相當于一石。
這兩個不同的指代,差別很大。指代前者的時候,根據種類不同,一艘四百料的船的排水量也不盡相同,起點號這種薄皮大餡的商船差不多有一百五十噸,狹長而結實的戰船可能就一百噸左右;而指代后者的時候,四百料載重卻只有二十多噸。
這種混亂的稱呼一開始給東海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后來與本地人交流了一通,才明白過來。原來指代前者的時候,通常說的都是“四百料”“八百料”這種按百計的數量級;而指代載重的時候,說得通常都是“兩千料”“三千料”這種按千計的數量級。
他們聽明白了之后,先是恍然大悟,怪不得他們能分出來呢,后是一陣吐槽,這也忒胡鬧了,同時更加堅定了推廣國際單位制的決心。
訂下船之后,也不用付定金,只要簽下合同憑由,留下姓名地址就好了。這艘船十天后可以完工,到時候帶會子過來就能取貨了。眾人一邊感嘆著南宋造船業的先進,一邊去找客棧住下了,準備再在這里考察幾天。其中王廣金尤為興奮,恨不得就住在船塢邊盯著直到完工了。
這幾天里,他們又訂購了一艘小型車船,長6米,兩對槳輪,沒有甲板,基本就是條小艇。就這么條小船,就要四千貫會子,折三百多貫銅錢了,性價比極低。之所以買,主要還是準備做個技術參考。
他們去海上試了試,蹬起來確實又麻煩又費力。船上附帶了幾根木槳,他們換成槳劃了一會兒,居然覺得省力了不少!只是極速不如槳輪罷了。
看來這車船后來被淘汰,也不是沒理由的。
不過在東海人眼里,現在的車船實在有太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了,等帶回本土讓機械組來折騰一下,想必會大大改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