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177章 新型火槍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1255再鑄鼎 | 修改兩次   作者:修改兩次  書名:1255再鑄鼎  更新時間:2020-02-24
 
1259年,6月13日,西山試驗場。

林博穎拿過一把新式刺刀,慎重地看了看。

這把刺刀總體上和以前的刺刀相差不大,刀身仍然是一模一樣的三棱刺結構,刀柄也是和原先相差無幾的木柄,唯一的區別在于護手位置的套環形狀變了,內部多了一個卡榫。

然后,她從段明遠手里接過一支火槍。這把火槍乍一看跟原先的蝦蛄槍差別不大,只是槍管涂了一層鋅,但仔細一看,細節上還是有不少差別,整體顯得更簡潔流暢了。

林博穎雖在統合部不在軍方第一線,但軍備問題是統合部關注的頭等大事之一,她當初也是軍迷一個,自然對此十分關心。這陣子,既功勛卓著卻問題多多的蝦蛄槍之后,武備組終于搞出了一種更先進的新一代火槍,她便跑了過來,參與到了新槍的實驗之中。

“行啊,完成度不錯啊。這才幾天?就做成這樣了,你們武備組現在可以啊。”

“嘿,那是。不過其實也不是現做出來的,你說的那些改進早就在實驗了,大部分部件都是早就有的,這半個月只是裝起來修了一下。”

林博穎點點頭,把那把刺刀往槍口上一套,試著轉動了一下,聽到卡榫卡到缺口中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后又沿著缺口往左轉動一下,再稍用力往下一拉,又聽到一聲輕響,這便安裝到位了。此時刺刀位于槍口正下方的位置,她試著搖晃一下刺刀,還是產生了輕微的晃動,直到把套環上的卡扣扣死,才真正牢牢固定住。

見狀,段明遠連忙解釋道:“現在的工藝水平,只能做到這樣的程度,扣上卡扣就好了,絕對不會出問題!”

“知道知道,本來就對你們沒太高期待,別緊張。”林博穎端起上了刺刀的火槍,做出一個刺殺姿勢,朝著前邊的草人狠狠刺了幾刀,然后收回來摸了一下,點頭說道:“不錯,手感比之前刺刀在上的時候舒服多了。”

為了實現將刺刀安裝在槍口下方的目標,通條的放置位置也由槍管下方移到了兩側,每側護木上開了兩個通條管,而且深度也增加了一點,使得通條插上去之后顯得短了不少。通條管一共有四個,但實際上只裝了兩根,都是鋼制的。光是這鋼制通條,若是流落到外面,也能賣不少錢。

林博穎抽出一根通條看了看,又插了回去,緊接著左手從彈藥包中嫻熟地取出一枚紙包彈,咬破包底,下意識地要往引藥池里倒,結果一抬槍才想起這是把火帽槍,不需要倒引藥。

“習慣了。”她尷尬地笑了笑,然后豎起槍身,左手持紙包,直接把火藥倒進了槍管,再稍微一捏,把鉛彈擠進槍管中,然后把包裝紙也塞了進去,取出通條將彈藥搗實,又將通條插回槽中,一插到底后順手用左手握住護木將槍抓了起來,又將槍托抵在胸前穩住。

右手解放出來,順手從右腰上的火帽包取出一枚小小的銅火帽,手指一搓把包裝紙去掉,然后用右手手掌把擊錘向后撥開,阻力漸漸增大,直到內部槍機卡到某個位置上,發出清脆的響聲,松開手掌后,擊錘仍然豎在那里沒有彈回來。

她并沒有立刻將火帽裝上去,而是翻了過來,看了看內部的結構。

火帽整體長得和牙膏蓋差不多,內部大部分是空的,只在最里面有一層擊發藥,用蠟封住。火帽外側有一圈凸起的環,不確定是干什么的,也許是防滑用的。

她小心地把火帽扣到槍管右側的傳火嘴上,想了想,又稍用力把它拔了下來,然后又扣了上去。緊固度看來還可以,有一定的阻力,不會松到輕易脫落下來,也不會緊到拔不動,看來這個設計還是花了點心思的。

“行啊,林姐,居然這么熟練?”段明遠看著林博穎行云流水的操作流程,有些驚訝,這姐們應該是第一次用這種新式火槍吧?

林博穎將火槍舉起,通過照門和準星,瞄準三十米外的靶子,說道:“原理放在那里,其實裝填法都大同小異,說起來,還是你們人體工學做得好,符合肌肉直覺。”

說完,還沒等段明遠自夸,她便扣動了扳機。

擊錘落下,成功擊發了火帽,火帽中噴發出強烈的射流,瞬間就沖入槍膛,點燃了里面的火藥,氣體暴脹,鉛彈緊接著飛了出來,正中了靶子上的紅心……的邊緣處。整個過程可以用毫秒計,完全沒有火繩槍擊發時那種漫長的延遲,而且沒了藥池,火門又被火帽堵住,擊發時槍管后端惱人的煙氣幾乎不見了。

林博穎把擊錘往后一掰,想看看擊發后的火帽,沒想到擊錘上有個卡榫,抬起的時候直接卡著火帽外部的凸起把它拉起來了,一脫離傳火嘴便緊接著脫落下來,掉到了地上。

“唔,還真巧妙啊,這個設計好。”她有些驚喜地看著手中的火槍,問道:“一次就擊發成功了,我這是運氣好還是你們的火帽確實改進了?”

段明遠取出一個火帽,用力摔到地面一塊大石頭上,沒有反應,又拿出一個小鐵錘過去一砸,火帽應聲發出“啪”的一聲響,成功擊發了。他掂著那把錘子,得意地說:“自從有了硫酸,我們冒著生命危險做出了那東西,現在擊發率已經達到了95以上,進入了完全實用的階段。而且安全性也很有保障,擊發力度不夠的時候并不會起反應,運輸的時候放心的很。”

林博穎有些敬佩地豎起了大拇指,不過又想到了什么,問道:“就你們那條小生產線,供應幾千條槍的火帽,夠用嗎?”

“綽綽有余。每個火帽,雷汞和氯酸鉀只用幾毫克就夠了,絕大部分還是黑火藥,再加上一部分淀粉穩定劑,外面用蜂蠟密封。實驗室一次搞個幾十克出來,就能支撐很久。”

“那好,我就放心了。”林博穎取出一顆單獨的鉛子,仔細看了看,又掂了掂重量,問道:“現在的口徑是18毫米沒錯吧?”

武備組早期把蝦蛄槍的口徑定為20mm,其實是有些偏大了,不但威力過剩,而且更重的彈藥還增加了士兵和后勤的負擔。當初定這么大是由于早期技術不夠成熟,火藥不純、內徑公差大、彈丸游隙也不好控制,所以稍做大一點以補足缺陷。但現在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這些問題解決了不少,口徑就可以縮一點了。

像謝光明就是狂熱的小口徑支持者,他甚至認為制式火槍應當降低到16mm口徑甚至更低才對。安全部部分同意這個觀點,但是并沒有像他這樣激進,而是設定了“必須能在一百米距離上擊破2mm鋼板”的目標,以對付這個時代常見的重甲步兵。他們拿著工業部提供的從10mm一直到25mm的槍管測試了一通,最終還是認定過小的口徑殺傷力不足,把新一代火槍的口徑定為了18mm這樣一個中庸的方案。

這個口徑下,鉛彈重量降低到了30g,使用8g黑火藥,一枚整裝彈含包裝紙重40g。這個方案相比20mm的蝦蛄槍,彈藥負重降低了四分之一,戰略上更有優勢。

“是18沒錯,測試下來也就這個最合適了。”段明遠說,“口徑小了一點,槍管長度不變,相當于倍徑增大了,理論精度會提高一些。不過滑膛槍也就那樣,50的命中率高幾個點也看不出什么明顯效果。改用火帽之后,密封性倒是好了不少,傳火孔的位置沒那么多漏氣了,再加上現在的加工精度也好了不少,所以威力比同口徑的火繩槍大一些,比起原先的蝦蛄也并不遜色。”

原先火繩槍的點火機制是在槍管后部開一個小孔,外面連接一個藥池,通過引燃藥池,點燃槍膛中的火藥。自然,這個傳火孔是會漏氣的,既會影響威力,也會在擊發時產生大量硝煙。現在的擊發槍有了火帽將傳火孔堵住,漏氣就小了很多。增強密封的作用倒只是其次,更大的作用是后膛處幾乎沒有硝煙,士兵可以更從容地瞄準,不用怕把臉貼上去會被打成麻子了。

“唉。”林博穎摸著新槍的槍管,嘆了口氣,說道:“槍確實是好槍,但那誰怎么說的,現在的妥協只會給以后的改進帶來更多的麻煩啊,我也覺得16mm方案更好些。”

段明遠聳聳肩,說道:“得了吧,現在為了減重,槍管比較薄,改成你想要的那種槍會炸的。再說了,16mm是個上下不靠的口徑,過于中庸反而兩頭都做不好,作為滑膛槍威力太小,改成那種槍卻大了些,還不如重新設計呢。新槍至少得生產一萬把,差不多得兩三年,之后再考慮下一代吧。”

林博穎有些啞口無言,默默又放了幾槍,越來越熟練,最后甚至能在十秒內裝填完畢。她放下槍,說道:“好吧,我同意了,統合部的這一票給你了。確實是好槍,我甚至都說不出該改進什么。有這樣的好槍,甚至可以改變戰術陣型了,趕快開始量產吧。對了,這槍有名字了沒有?”

段明遠舉起手中的槍,自豪地說道:“名字這就有了,就叫東海05式步兵用標準擊發式火槍‘風暴’!”

林博穎有些無語:“你這名字……算了,也沒什么不好。行,快點生產吧,這下產能配額可批給你們不少了呢!”

研發新型步槍的契機,起自于原型火帽的誕生。此后,武備組一邊在研究化工,折騰擊發藥,另一邊就在設計制造匹配火帽的新式擊發槍。

新槍的方案很多,最初還并沒想著立刻就量產新型號,而是打算先給舊火槍換個擊發機構接著用。沒想到上手一改造,發現兩個機構大小不匹配,改起來很麻煩,得連著槍托一起動手術,算算工時,還不如直接造新槍呢。

所以武備組干脆就把之前積累的改進項目都集中起來,造出了這種新型火槍“風暴”。

此槍18mm口徑,槍管仍然長1000mm整,全長1420mm,下置刺刀,發射30g鉛彈,使用火帽擊發,槍身設計稍作修改,更符合人體工學,總重量也控制到了4.65kg的水平上。

這些天來,風暴槍已經請了軍方許多股東來試用,得到了一致好評。今天林博穎代表統合部來試用,既然她也點頭認可,那么說明這把槍就可以正式投入量產,取代舊式的兩型火槍成為東海軍的制式單兵武器了!

林博穎走后,段明遠也拿起一把風暴槍,不斷原地前進后退開槍,模擬起雙排陣輪流射擊的戰術動作來。正當他練得越來越熟練的時候,范龍城帶著他的幾個兵騎著馬,各背著幾把長短不一的火槍,從一側迂回了過來。

見狀,他停下了射擊,趁他們下馬時,打招呼道:“喲,范大將,試得如何了?”

范龍城走了過來,先是從腰間解下一把手槍,放在臺子上,搖頭道:“這把手槍,完全不行。后坐力太大,就算是穩穩站在地上都有些困難,更別說我們在馬上了。很不合格,別想省事了,老老實實做小口徑手槍吧。”

還沒等段明遠接話,范龍城又從背上解下一把長管火槍,說道:“嗯,這把騎兵卡賓槍,怎么說呢,中規中矩,滿足需要,但也沒什么亮點。尤其是相比這個,”

說完,他又從背后掏出一把雙管火槍,終于露出了喜色,道:“雖然這霰彈槍一看你們就沒用心做,但這個才是最帶勁的!上管打實彈,威力和精準度足夠,下管打霰彈,近戰殺傷力驚人!這才是適合騎兵的好槍!就是拿舊槍改太寒磣了點,還是從頭設計18mm的標準版本吧!”

段明遠目瞪口呆地接過這三把槍,道:“沒想到,你們竟是這樣的人!”

今天,除了步兵用的標準型火槍“風暴”,武備組還一次展出了多種其它火槍。

一是騎兵用的短管卡賓槍,槍管長75cm,其它地方和風暴槍沒什么區別,只是截短了槍管,以方便馬上裝填。

二是一種手槍,口徑達到了18mm,管長24cm,其實就是用卡賓槍截下來的那段槍管做成的,也是給騎兵用的,用于逼近了之后頂著鼻子射擊,所以武備組認為口徑大點沒問題。

三是20mm口徑的雙管霰彈槍,管長50cm,豎向排列,雙扳機雙擊錘。其實就是把淘汰的20mm蝦蛄槍管一鋸兩半做出來的,它的槍機改造起來太麻煩,干脆只回收槍管,別的部位廢棄掉。由于槍管前細后粗,所以兩個槍管的外徑并不相同,上管比較粗,下管則要細一些。用途也有所區別,上管裝填普通的圓鉛彈,用于中遠距離射擊,而下管裝填用竹管包住的12顆9mm的鉛質子彈,在近距離上能夠造成可觀的殺傷。

卡賓槍和手槍是范龍城整天念叨的,有了這兩件武器,他的騎兵終于有了方便的遠程武器,可以玩真正的騎射了。但是今天來實戰檢驗,他帶著手下幾個精銳騎兵把幾把槍試用了一圈,最后居然認為那把隨便做出來的霰彈槍才是最合適的!

這把霰彈槍威力巨大,獨頭彈可以在五十米的距離上擊破重甲,而霰彈更是能在二十米內造成可怕的殺傷,尤其適合對付騎兵這樣投影面積大的目標。只要大致瞄準一下,一槍下去,連皮糙肉厚的野豬黑熊都受不了,更別說馬匹了,即使僥幸未死,也絕對失去戰斗力了。

這樣的利器,可以很好的彌補東海騎兵目前最大的短板——小規模纏斗能力。

以往,范龍城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寶貝騎兵外出進行小規模偵察的時候遭遇蒙古鐵騎,然后被對方用嫻熟的騎射技巧輕松全滅。為此,他給輕騎兵們裝備了精良的板甲,還下令每次出動至少要以班為單位,就是為了稍稍提升裝備優勢。不過這也未必靠譜,遇到真正的高手,說不定就成贈送盔甲的大禮包了。

但現在有了霰彈槍,只要貼近了一槍過去,蒙古鐵騎再精湛的技巧也施展不出來了。

而卡賓槍與之相比,就有些不上不下了。

卡賓槍之所以截短槍管,是為了騎馬時裝填方便,但霰彈槍只有50cm,還是雙管,比它更方便。

如果論射程和精準度,卡賓槍確實要強一些,但是馬上如此顛簸,射擊根本沒有精準度可言。按歷史上的騎兵操典,都是“把槍口貼住敵方鼻子的時候才能開槍”,瞄準難度可想而知,所以多出的精準度并沒有什么意義。如果是下馬步戰,那么卡賓槍又比標準的風暴槍差不少,所以定位很是尷尬。

綜合來看,還是霰彈槍更好。

但是由于霰彈槍是在蝦蛄槍的基礎上制成的,又加上了兩套槍機,所以很是笨重,幾乎有六公斤,比原版都重多了。而且彈藥與未來的制式火槍風暴槍不通用,顯然是個隱患。

東海騎兵騎的是矮小的蒙古馬,負重有限,每一點重量都要精打細算。騎兵的選拔標準都是盡可能選矮的,盔甲也是能省就省,所以這樣的笨重設計無疑是極大的浪費。

在范龍城的強烈要求下,武備組答應從頭設計一款18mm口徑的雙管霰彈槍,管壁做薄一點以匹配短管槍的低膛壓,擊發機構也盡可能改進一下,爭取把重量控制在五公斤以下。

當然,再怎么說,其實騎兵也不差那一二千克的負重,真正的原因是,高貴的騎兵怎么能用改造過來的舊槍呢?

而那把手槍,不光是騎兵,大部分試用者都沒看上,認為它口徑過大,過于笨重,精準度感人。發射時后坐力巨大,單手幾乎不可能握住,但是因為做功距離短,漏氣嚴重,卻也未必有多大的威力。所以最后武備組只能灰溜溜地把它拿了回去,宣布要從頭開始設計一把真正實用的手槍。反正卡賓槍項目流產了,也沒多余的短槍管可以利用了。

這樣一來,騎兵將選擇裝備一把霰彈槍和一把標準風暴槍,再配備兩把馬刀,如果后來的新型手槍合適的話,就來兩把。這樣,不管是步戰還是馬戰,不管是遠距離還是中距離還是近戰,都有合適的武器可用,戰力可以說上了一個臺階。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