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214章 車間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1255再鑄鼎 | 修改兩次   作者:修改兩次  書名:1255再鑄鼎  更新時間:2020-03-12
 
1260年,1月20日,金口市,五龍河大鐵廠。

沒過多久,工人們操作著大鐵罐,將里面的液態鋼水傾倒了出來,也沒倒進什么模具里,而是直接往地上倒去。仔細一看,地上有一長串不知道用什么東西鋪成的凹槽,他們小心地控制角度,將鋼水一點點倒出來,鋼水在凹槽中迅速降溫成型,又有幾個穿著厚衣服的工人用工具將成型的鋼條沿著凹槽一點點抽走,后面接著幾個學徒,拿著大錘子,對熾紅的鋼條不斷敲擊著。

喬玉山看到這里,奇怪地問道:“這不是已經有鋼水了嗎?直接鑄造成型不好嗎為什么要鑄成鋼條?”

這是典型的外行問題,萬浩然也不以為意,回答道:“雖然有液態鋼水了,但是鋼的流動性不好,進了模具會迅速冷卻,不易成型不說,就算勉強成型了,也會有很多缺陷。鑄些小東西可以,稍大點就不行了,所以大部分鋼件還是要鍛造加工。現在我們沒輥壓設備,造不了工字鋼,只能先鑄成T字,然后根據需要鍛造成各種形狀。嗯,要求不大的情況下,直接用作結構或者鋪在地上做成鋼軌也是可以的,我們現在廠內用的鋼軌就是這么來的。”

黃鶴指著這些鋼條問道:“我聽說你們用了什么堿性轉爐,可以去除鋼里的雜質,那么就算是這么一根粗糙的鋼條,要是流出去了,得跟傳說中的神鐵差不多吧?”

“你不是想拿去賣吧?”說到這個,萬浩然無奈地搖了搖頭,“呃,要讓你失望了……我們用的堿性轉爐,雖然除去了大部分硫磷,但有個問題,就是通氣量太足,氮啊氧啊會殘留在鋼材中,影響品質。前期實驗的時候搞了不少廢品出來,還好之前也攢了些經驗和技工,反復調整參數總算是能用了。不過也就是能用,真要算起來,還趕不上傳統方法千錘百煉出來的鋼呢。現在好鋼還是要靠坩堝。”

“啊?”眾人都有些驚訝,黃鶴問道:“怎么會這樣?沒什么辦法補救嗎?”

萬浩然摸了摸鼻子,感覺自己說得有些過了,于是趕緊說道:“其實也不算嚴重,雖然比后世鋼質量差了不少,但至少比古法搞的普通的生熟鐵強多了嘛。其實我們這鋼成本比熟鐵還低了,性價比總是合適的。要是我們以后能找到錳,用它來吸收殘氧,再加上錳鋼合金本身的特性,強度又能提升一大截。”

他又帶眾人走了出去,指著前面一片叮叮當當響的兩個大車間說道:“而且現在大都是手工鍛造,雖然低效,但有個好處是鐵匠能隨時發現問題進行調整。他們整年對付劣鐵,手上早就有經驗了,見有開裂的趨勢就回爐。就算是廢鋼,經過充分鍛造,問題也就解決大部分了。這樣鍛造好的鋼件,不敢說神兵利器,總比一般水平強多了。”

前面這兩個車間,外面都是一樣的磚墻,但西邊那個要大得多,發出的響聲是一片叮叮咚咚的,而東邊靠河那個要小一些,發出的響聲則是高頻率的切削聲。

萬浩然先帶他們進入了西邊那個大車間。

經過剛才轉爐運作場景的洗禮,他們本以為會見到什么高科技的場景,沒想到一進去,卻出乎意料地發現里面非常傳統,甚至傳統得有些過頭了……不過倒是熱鬧地很。

巨大的廠房中,一溜排著兩排鐵匠爐子,每個爐子旁邊都有幾個鐵砧和工作臺,一兩個鐵匠領著幾個學徒,在拿著錘子和手工工具敲敲打打加工簡單的鐵器。

整個工作過程簡單得可以說有些原始,每個爐子都是小組協作,不同小組之間連個流水線也沒有。只有兩道鐵軌還算有點科技感,上面有幾輛小車,來來回回運輸著原材料和產品。他們隨便看了一下,產品有菜刀、鋤頭、鐵锨等等,都是很常見的鐵器,還有些看不出是什么的鋼鐵零件,但形狀也不復雜。

除了集中度高了,每個小組的工作幾乎和外界的傳統鐵匠沒什么不同。

三人看到這里,反而有些稀奇了,黃鶴拉著萬浩然問道:“老萬,你們這里難道有什么奧秘?怎么連臺水力鍛錘都沒有?”

萬浩然笑了一下,說道:“沒什么奧秘啊,就是普通的生產車間。”

黃鶴又環視了一圈,奇怪地問道:“那你們拉扯這么多鐵匠干這活干嘛?這不是浪費人才嗎?把他們送去操作機械不更好?”

萬浩然摸摸腦袋,說道:“我們倒也想啊,不過現在不沒那么多機械可用嗎?低效率總比沒效率好。而且就算只是簡單地聚在一起,因為各項固定成本都分攤了,效率也會比單打獨斗高不少。這些人原先大都是四里八鄉打些簡單鐵器維生的野鐵匠,因為被我們的廉價鐵器沖擊而破產。既是為了維穩,也是為了吸收人才,我們把他們統統雇了過來,就在這里按傳統方式打造鐵器。我們只需要蓋幾間房子壘些爐子,成本低得很,產出的鐵器質優價廉,往外隨便一賣就能賺錢。不管賺多賺少,都比什么也不干強不是嗎?等到融入體制了,就可以派去做點別的工作了。”

三人聽了不住點頭,萬浩然看了看四周,又小聲說道:“而且還有兩個好處,一嘛,給這些鐵匠一人派幾個學徒,讓他們練練手藝、從基礎開始了解鐵器的脾性,對于培養基礎工人很有好處。二嘛,別出去說,我們把這些鐵器傾銷出去,不就能逼得更多鐵匠破產,我們就能有更多的熟練工人可以雇傭了?”

喬玉山、何魏和黃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嘿嘿笑了起來。他們在廠房中隨意轉了一圈,然后萬浩然帶他們去了隔壁的水力鍛造車間。

剛才走了三個車間,都沒見過幾個股東,基本是些高級勞工在管理。而進了水鍛車間,就一下子熱鬧了起來,季國風、左武衛、陳文、木云心等工業部的干將都在這里,安全部的林小雅也過來湊熱鬧。幾人都全副武裝,嗯,正如字面意義,穿著一套半身板甲,戴著只留一條小縫的頭盔,在安全距離外,圍觀著一臺上下運動的機械。

這臺機械正接駁到東邊另一臺巨大的水輪陣列上,底下一個長長的轉軸頂著粗一圈的刀頭不斷轉動著,而頂上還有一門黃澄澄的大炮,正被三根粗壯立柱構成的吊車固定著,炮口對準刀頭,不斷往下壓著。

機械發出強烈的響聲,在巨大的車間中回蕩著,令人內臟都不舒服。過了一會兒,炮身又抬了上去,工人們拿著唧筒上去對刀頭噴了些油,又把炮降了下來,再次開始切削。銅屑混著油液一起飄落,如雨如霞。

三人對此看得目瞪口呆,喬玉山大張著嘴問道:“這,這是在干嘛?”

萬浩然跟左武衛他們打了個招呼,回頭答道:“這是在鏜炮膛呢。”

喬玉山懵懂地點頭道:“原來這就是鏜床。當初聽了還不覺得什么,親眼一看居然這么嚇人!”

萬浩然嘿嘿一笑:“龍吟炮都量產了,自然也得上新床了。嘿,這新鏜床也不簡單,可是動用了不少戰略物資呢。”

鏜床的精度要求相當高,不然不足以膛出精確的圓孔,為此都是豎向放置的,以減輕重力對精度的影響。實際上這臺鏜床的關鍵不在于刀頭上,而在于床身上,各種導軌、軸承之類的部件必須經過反復打磨、標定、配合、校正,才能有足夠的精度。工業部的技術實際上還差了點,為此不得不使用了自東海102上拆卸下來的部件和材料,才滿足需求。設備的核心是一套電力系統,外面傳來的動力先發電,經過穩壓設備連接到電動機,再驅動刀頭,精度相比自制設備要高了幾個數量級,但不可復制,壞了就沒了。

喬玉山又問道:“這么說,是先把炮鑄好了,然后在這邊精加工?”

萬浩然看了看他,有些驚奇,這小子也不是完全不懂么。“對,是這樣的,鑄造出個粗胚,然后把外表面一修,內膛精鏜一遍,又可以摒除不少死重。這么出的龍吟炮,炮身重量差不多是三百八,很實用了。還有一個鑄鐵版的,五百公斤重,給海軍用。”

“好,好,軍方叫了那么久新炮,終于有得用了。對了,刀頭轉這么快,會不會損耗很大啊?”

這時木云心注意到了他們,摘了頭盔走了過來,看了看喬玉山,說道:“鉆頭都是用闊馬那邊出品的坩堝鋼做的,硬度比較高,損耗會有但也不大。而且鋼是我們能自產的,就算損耗也無所謂,相比之下,里面那些從船上拆下來的戰略物資才是用一點少一點了。我們本打算是只在生產零部件的‘母機’上使用戰略物資的,希望能在完全耗盡之前把加工精度提高到足夠的水平,實現對母機的復制。現在用于直接生產武器裝備,也是破例了,不過也還好,這臺機器能加工的東西也不止火炮。”

木云心穿越前開了個汽修店,穿越后自然就被吸收進了工業部干活。之前他在城陽工業區負責車輛工坊,大鐵廠項目啟動后又被調了來幫忙。

闊馬區最初那個煉鋼工坊,現在仍然在工作著,專門生產一些工具鋼。坩堝法雖然產量低,但可以生產一些高質量的鋼材,尤其是可以生產高硬度的高碳鋼,仍然不可替代。

他說的這些,喬玉山他們是一點沒聽懂,只能茫然地點頭:“哦,是這樣啊!”

木云心又轉向萬浩然說道:“老萬,你們現在對碳含量的預測工作做得還算可以了吧?等這陣子磨合期過了,咱們制定個計劃,從煉鋼車間開始分流,碳含量適中的鑄成胚,過高的就直接做成鋼軌或結構件,其他不合適的就送去隔壁手工鍛造。”

萬浩然點點頭說:“沒問題,不過這個還是得看需求分,準確率肯定到不了百分之一百,得做好廢料預案。”

過了一段時間,似乎是這門炮鏜完了孔,被工人們喊著號子移了下來,放到板車上運到其它車間去了。

來訪的三人本以為會繼續鏜下一門,不過遲遲沒有新炮運來,倒是木云心去拿著三個頭盔回來,遞給他們,說道:“待會兒有個實驗項目,你們也做好防護。”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