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773章 決議:重建華夏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1255再鑄鼎 | 修改兩次   作者:修改兩次  書名:1255再鑄鼎  更新時間:2020-11-25
 
1276年,9月30日,東海市。

東海堡以東的海岸線上,在東海102最初的登陸地東側,有一處小港灣。灣內停泊的船不多,但每一艘都大名鼎鼎——東海海軍創建之初的起點號、第一艘自行設計的星火級寒露號、有著標志性意義的遠洋巡航艦逐日號……還有二十余年前載著東海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白色大船東海102。

呃,不對,即使經過精心維護,真正的東海102也難以抵抗歲月的侵蝕,迎來了自己的葬禮,而如今停在港中的這艘白色大船只是一艘木制的復制品而已。或者說,只是一個華麗的墓碑。

此時,前任首席張正義正在這個復制品的側舷甲板通道上走著,不斷數著窗戶:“一,二……嗯,是不是這個,當初我好像是坐在倒數第二排窗旁邊來著。算了,無所謂了。”

從舷窗往里望去,里面只是干凈的木地板,已經沒有當年那些塑料座椅的蹤跡了,畢竟是復制品,不可能還原舊時空的一切。

張正義搖了搖頭,嘆道:“總歸是沒留下一點痕跡啊。”

“無因而來,無影而去,塵歸塵,土歸土……”

他走過一個拐角,卻差點撞到了一個道士裝扮的人,一看是常年住在嶗山的劉素曦,于是打招呼道:“嗨,老劉,你也來看看啊?”

劉素曦露出笑容,左手抱右手結了個印,半帶調侃地招呼道:“原來是周國公來了,在下有禮了。”

張正義聽見這“周國公”的名號,表情立刻尷尬起來,連忙擺手:“得了得了,別擠兌了,青玄公。”

全體大會改組為了“國公會”,股東們成了國公,自然也就該有與國公相稱的名號。于是就有一幫好事者聚起來搞了一個“紋章院”,給每個國公都按了一個名號,還準備畫家紋、搞標志配色什么的……張正義勞苦功高,就被他們尊為“周國公”,不過他本人對這種腐朽的貴族做派很不感冒,但也不好駁了同僚的興致,就這么默認冷處理了下來。

劉素曦做了個“請”的姿勢,請他在走廊旁的木排椅上坐下,問道:“首席,你是覺得這國公會陳腐氣太重了么?”

張正義往后一靠,感受著清涼的海風,說道:“是啊,雖說過了二十多年,但畢竟腦子里的還是之前的那一套,總覺得與現在這些格格不入。要是我選,寧愿更低調些,但不好敗了大家的興,就這樣吧。”

劉素曦搖搖頭:“也沒必要這么看。這國公的身份,既是榮耀,也是拘束。或許首席你愿意低調做事、為國為民,可你能保證子孫后代也會如此么?除非你能豁達到一分財產一點特權不給他們留,但即使你愿意,別人能愿意么?不管愿不愿意,將來我們的后代必然會形成一個利益集團。與其隱入幕后、漸漸侵吞國本,還不如就擺在明面上,一舉一動都看在世人眼里呢。不是么?”

張正義一怔,然后笑了出來:“也是啊。”他搖搖頭,又道:“仔細想想,我也是有私心的。我是覺得這國公會太打眼,等以后社會發展了,難免成為眾矢之的,所以想著低調發財。哈哈哈,這么看來,我的境界反而低了一層啊。”

劉素曦道:“這世界還遍地君王呢,我們已經強上許多了,至少二三百年是可期的。再之后……也對得起子孫了。”

張正義站起身來:“也該這樣了,那就這樣吧。走吧,該去準備了。”

兩日后,中央市。

今天的中央廣場鮮花錦簇、彩旗飄揚,禮炮將繽紛紙片打得漫天都是。不過與之相對的是,廣場上又出現了多年未見的戒嚴場面,近衛兵入場,將一環路封鎖了個徹底,圍觀的市民只能在外圍伸著脖子看。

如此嚴格的安防,自然是因為廣場內匯聚了許多大人物——幾乎有近半的國公都來到了這邊,參加新國度的開國大典!

禮炮過后,軍樂隊奏響了嘹亮的國歌。

在國歌聲中,藍天白云之下,陸海軍精挑細選出的儀仗部隊自廣場前的一環路經過。最前的是騎著高大青島馬、身穿閃亮盔甲的騎兵,緊隨其后的是六門15式丙組成的炮兵車隊,再后是隊列如棋盤一般齊整的步兵方陣,最后的最令人矚目,是由轟隆作響的拖拉機牽引著的海軍巨炮……

廣場內部,有各小學、中學挑選出來的學生組成的方陣,其中有的穿紅衣,有的穿黃衣。待到閱兵部隊經過之后,他們便隨著新的音樂變換隊形,紅黃相間,擺出了“華夏萬歲”四個大字,然后又隨著音樂高唱起了國歌。

主席臺上的國公們也跟著歌聲唱了起來,這將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在熱烈的氣氛中,張正義、史若云兩名前任首席和現任宰相鄭紹明走到話筒前,齊聲宣布道——

“九鼎重鑄,華夏再興!”

“華夏”,便是東海人所建立的新國家的名字,對,僅此二字,沒有后綴。

這個名號聽上去有些大,但其實還是符合傳統國名構詞法的,“夏”是本名,“華”是修飾。

原本王朝的正式名稱只有一個字,如秦漢唐宋等,但元朝開始,加了一個字將自己稱為“大元”。歷史上,后來的明、清也如法炮制,稱自己為“大明”“大清”。這么看的話,新生的國家稱自己是“華夏”,也還是合規矩的。

國公們以華夏大地上第一個王朝“夏”來為自己的國家命名,有強調正統的目的,也有“既是開始,也是終結”的預示,同時也有些真實與虛幻結合的自我調侃。

從今天開始,過去一隅之地的東海國和松散的東海關稅同盟便成為了歷史名詞,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華夏!

華夏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國公會”,由187名國公構成,國公名額按照《國公繼承法》傳承,是國家的法定統治者,掌管最高的財權、軍權、立法權和最終解釋權。

當然,國公會不可能親力親為操持這么大個國家,因此又設立了一套強力而復雜的治理結構,代替自己操持政務,同時相互制約以免尾大不掉。

設尚書省掌管全國政務,通過每年一度的考試選拔公務員,并以內部晉升體系逐漸提拔為事務官,以一套制度形成穩定而專業的文官體系。同時也有自上而下的任命機制,由國公會任命宰相、尚書等政務官,負責鞭策訓誡這套文官體系。

設中書省以監督尚書省,通過自下而上的選舉體系從基層選舉郡伯,以幫助國公會了解民情,并處理一些次要的立法工作。

設門下省以掌管全國司法工作,擁有獨立的選拔與晉升體系,不與尚書省相互交流。

設樞密院掌管全國軍務,由國公會完全控制,與尚書省中的兵部并立。兵部主要負責海陸軍的兵員招募、管理、后勤等軍政事務,而樞密院掌管軍隊的調動、作戰、演習等軍令事務。樞密院下轄六師,不過此“師”并非一種軍事編制,而是一個指揮機構,分別負責本土、東北、西北、中原、南方和海外六個方向,平日制定作戰計劃,戰時負責調度指揮。

設中央銀行掌管全國貨幣及金融政策,獨立運行不受尚書省干擾。

華夏國成立后,分當下國土為六個行尚書省,行省下設若干郡,每郡管理十個左右的縣。

原本的盟友齊、滕、遼等藩國“自愿獻土”,交出土地和軍權,讓這些土地歸于華夏國治下。而華夏國也沒有虧待這些盟友,讓渡了一些經濟利益,允許他們在中書省中占據不少份額,并支撐他們向海外拓殖。

盟友們所領的軍隊也被整編,一部分跟隨他們去了海外,一部分遣散,一部分吸收入地方警察和交警系統,一部分改編成正規軍。這部分正規軍連著原先的東海義勇軍一同被整編為新的華夏陸軍,共約十萬人,編為三十六個旅。

這三十六個旅又分了三種:重裝旅、輕裝旅和機動旅。

重型旅就是原先的野戰旅,步騎炮俱全,人數較多,強大全能但昂貴,到現在也只有六個。番號以0開頭,如第01重型旅,部分情況下可以省略只稱個位數,如第一重型旅。

輕型旅合成化程度較低,以步兵營為主,配屬少量火炮和騎兵。這種旅數量較多,一般作為二線守備部隊使用,但也有例外,比如山地旅雖然歸類于輕型旅,但也是精銳的一線單位。番號首位為1;第二位代表具體職責,山地旅為0,普通步兵旅為1,后勤旅為2,鐵道旅為3;第三位及之后為序號。如第101旅為第一山地步兵旅,又稱燕山旅;第1111為第十一普通步兵旅。

機動旅比較特殊,指全員配備了車輛或馬匹,能夠快速機動,但火力相對較弱的部隊,現在在草原上活動的基本都是這種。隨著敵我力量對比的轉換,機動旅顯得越來越重要,目前已經組建了八個。番號是以2開頭的三位數,如202第二機動旅,部分情況下可省略前兩位。

原屬“東海商社”的資產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鐵路、電信、學校、醫院、鋼鐵等重要龐大的基礎產業,仍由東海商社繼續運營,受國公會這一整體的掌控及每一名國公的監督。另一部分是更細碎的生產車輛、機械、紡織品、各式奢侈品等具體商品的企業,重要性相對低,對經營能力和持續改進的要求更高,被分配給了國公們個人所有。

當然,企業的規模、盈利和前景各不相同,這種分配很難說一碗水端平。為了更好地平衡國公之間的利益,國公會又拿出了另一塊肥肉“海外領地”。

這些海外領地與之前發給民間的距離近但遠景有限的南洋地塊不同,是在全世界范圍內精挑細選出的潛力無限的土地,現在就拿出來作為“封地”,分配給國公們。每人都有,但之前企業多拿了的,封地就要拿相對次一些的,根據之前的工作表現不同也有不同的權重。當然每人看法不同,分配時免不得一番爭執,看著衣冠楚楚得國公們對著秘密地圖爭奪當下的不毛之地,爭得面紅耳赤,真是令人作……佩服他們開疆拓土的雄心。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