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774章 第一把火:鐵路網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1255再鑄鼎 | 修改兩次   作者:修改兩次  書名:1255再鑄鼎  更新時間:2020-11-26
 
1276年,10月10日,東平郡,平陰縣。

位于泰山山脈西北部的平陰縣是環泰山鐵路的重要結點,自一南一北兩條鐵路合龍后就飛速發展起來,而黃河大決之后,南北商貿依賴鐵路的程度大幅上升,此地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

現在,在既有的單線鐵道之外,東海商社旗下的鐵道總公司已經開始修建第二條平行鐵道。而且這新鐵道用的不是過去的750mm半軌,而是完全的1500mm標準軌,潛在運力大幅提升。

舊鐵道依然在繁忙的運營著,就在現在,一臺嶄新的“軒轅”型蒸汽機車拉著一串車廂自東而西向平陰縣的方向快速接近著。

軒轅型是澎湃動力最新的機車產品,行列式為042,采用了先進的小火管鍋爐——燃燒室產生的煙氣通過64根細長的火管與鍋爐水箱之中的水進行熱交換,熱效率大幅提升。整臺鍋爐每小時能將5噸水蒸發為0.65mpa的水蒸氣,驅動兩臺蒸汽機,每臺由一個500mm的氣缸為主體,整臺機車輸出功率可達200kw。

今天這臺機車負載不多,后面的只是客廂,沒載太多貨,所以速度很快,超過了60km/h,在鐵軌上輕快地前進著。黑色的圓柱形鍋爐冒著煙,兩側的氣缸不斷釋放出蒸汽,前排的紅色排障鏟威武霸氣,間斷鳴起的汽笛更是令人心曠神怡——至少在火車愛好者眼里是這樣的。

這列車逐漸駛向了平陰縣,不過卻并未駛入火車站,而是向北一拐,在一處大工地前停了下來。

一隊近衛兵下了車,檢查周邊安全后,鄭紹明和陸平兩人自車上走了下來。

“宰相大人好!陸國公好!”工地的負責人是一位資深勞工,在臨時車站前擺了花,拉了橫幅,恭恭敬敬迎接來視察的兩人。

鄭紹明臉上一窘。說起來夏國今年正式建制,他在其中也大力推動了,因為明年他的第二個任期就結束了,今年改制,還能混上“第一任宰相”的名頭。但是真被人從首席改口稱呼宰相,還真是不怎么習慣,雞皮疙瘩都出來了。

陸平倒是面色自若地對負責人擺手道:“行了行了。老黃不是我說你,別跟你那些新手下學溜須拍馬的那一套,咱華夏不興這個!好了,趕緊撤了,看在你多年辛苦的份上,也不記過了!”

黃負責人臉上流汗,趕緊帶人收拾會場了。

鄭紹明笑了笑,然后看向北方河上挺立的六個橋樁和已然有了個雛形的橋身,贊嘆道:“自古以來從未有人能在這般大河上建橋,而如今就要在我們手上實現了!”

這處工地正是平陰清河大橋的建設工地。

黃河大決后梁山泊日漸枯竭,南清河幾近斷流。北清河要好一些有其它水源所以并未斷流,但也水量驟減。這一點對于過去的航運來說是個麻煩但對于新興的鐵路系統來說卻是個機遇——現在北清河寬度和深度都大幅減小正是修建一座大橋將河北山東兩省緊緊聯系起來的好時機。

經勘測后,鐵總決定把第一座清河大橋放在平陰縣,當地臨近上游,水量較少河道較窄且較平緩而且不會干擾到太多航運,鐵路正好可以順便延伸過去。

清河大橋和之前成功修建的大沽大橋、沂沭大橋、灤河大橋等一系列大橋采用了同樣的工藝,都是先趁枯水期用大木在水中圍出一片不透水的密閉區域,類似后世的沉箱工藝再在內部填充土石、鋼筋、水泥,筑成橋樁然后再搭建上橋面等后續設施,構成完整的大橋。但相比最初的簡陋條件,如今用的水泥、鋼材等材料的質量都上了不止一個臺階,工程師和技工也多了許多,還配備了許多人力和蒸汽機械,工地上處處可聞機器的轟鳴聲,施工能力相比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經過一年多的修建,這座大橋初現雛形,如同一條巨龍般橫跨兩岸,也無聲稱贊著華夏國的力量和氣魄。

鄭紹明站在岸邊,看著高聳的橋樁,心曠神怡,忍不住對陸平問道:“今年之內能完工嗎?”

陸平笑了出來:“我說宰相大人,你是想早點建成,好搞個獻禮工程么?”

鄭紹明老臉一紅,羞道:“呃,哪有,大橋早日建成,也好早日通車溝通南北不是?”

陸平搖搖頭:“今年肯定是不行了,明年差不多吧。這東西不能急于一時,總得保證質量安安穩穩修成才行。而且光修好了橋,對面鐵路沒接過來也沒用,按部就班地來吧。”

“是啊,按部就班吧。”鄭紹明嘆了口氣,又問:“對面的鐵路是修到邯鄲郡對吧?”

“對,出去后經東昌郡、大名郡,修到邯鄲去,然后連接到南北的燕襄鐵路。這兩條都是二類。”陸平說著,又掏了一副隨身攜帶的鐵路圖出來,上面已經修建的和計劃修建的鐵路用虛虛實實的線勾勒著。

鄭紹明看了看圖,感慨道:“嗯,很厲害,但還是在地圖上只占了一點點,不知道何年何月鐵路網才能真正構成啊。”

陸平笑了笑:“嘿,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啊。不過也別只盯著修路,鋼鐵不夠也沒用,得等平灤鋼鐵廠投產了,修路速度才能再上一個臺階。”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這新朝初立,也定下了三個大計劃,其一就是大修鐵路,將國土緊密地聯系起來。這個工作主要由東海商社下屬的鐵道總公司完成,但社會上也存在一些私營的小鐵道公司,為了協調彼此的進度,尚書省成立了兵部下屬的鐵道司,專門統籌協調全國鐵路規劃。

規劃中的鐵路分了三類:一類是短期內就有盈利前景的,比如現在在清河沿線修建的短線鐵路;二類是一時無法盈利,但中長期來看仍有重要價值的,比如說連接燕京和平陰的這兩條長線鐵路;三類是即使是長期來看也難以盈利,但在戰略上有重大作用的軍用鐵路,草原上的漠南鐵路就屬于這一類。

其中一類鐵路修建容易,只要有了計劃很容易就募集到資金,不太用費心。三類鐵路既然是軍用,那么也就由樞密院規劃,費用從軍費中出,由軍隊中專門的鐵道旅修建維護,也不用尚書省多管閑事。所以,鐵道司主要規劃的就是第二類鐵路了。

長期來看,水運仍將在未來的運輸中占據重要地位,所以好鋼用在刀刃上,鐵路的修建應當主要是補充水運的不足,而非去跟水運搶生意。

鑒于河北一帶得內河多是東西流向,所以規劃中的二類鐵路以南北向為主,遠景中將有三條鐵路自南而北貫通燕趙大地,再用若干條橫向短線鐵路連接起來,構成一張完善的鐵路網。

當然一時也修不了那么多,第一條開修的是“燕襄鐵路”,也就是自燕京南下,沿著太行山東麓,一路將保定、真定邯鄲等大城連接起來。這條鐵路沿途地勢較高、水患較少,修建起來較容易,而且串聯起的人口較多,性價比很高。計劃中,它將一路向南延伸,一直修過黃河修到襄陽去,故稱“燕襄”。

這條鐵路真正貫通南北,將往日難以交流的內陸腹地連接起來,一旦修成,將極大地促進內陸的商業與信息交流,影響極其深遠。不過眼下預算和施工力量都有限,只能先修到邯鄲,把燕京與山東連接起來再說。

鄭紹明又看了看那副鐵路圖,上面的線路大部分還是虛線,實線大多集中在開發最早的山東省。“任重而道遠啊。”

他又在圖上一點,順著燕襄鐵路從邯鄲往南劃下去:“嗯,至少這一段已經修起來了,等全線貫通,就可以燒第二把火了。”

海書網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